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0829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包括下铁框、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灯条固定连接于下铁框内,导光板设于下铁框内,光学膜片设于导光板上,导光板包括入光侧和非入光侧,入光侧与灯条相对设置,非入光侧设有反光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能够改善亮度损失,提高导光板的光线反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降低加工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屏
,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图1是现有技术的导光板22与反射膜21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背光模组包括铁框、灯条、反射膜21和导光板22,灯条固定连接在铁框内,反射膜21固定连接在铁框内,导光板22设置在反射膜21上,反射膜21对导光板22的非入光侧进行包边处理,包边的工艺不仅比较难管控,工时效率低,制作成本高,而且利用反射膜21对导光板22进行包边会导致灯条射至导光板22的光线从反射膜21的包边处进行局部反射,从而造成亮度损失,同时包边处也极易容易松脱或松动,影响光学稳定和导光板22的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改善亮度损失,提高导光板的光线反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降低加工成本。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包括下铁框、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灯条固定连接于下铁框内,导光板设于下铁框内,光学膜片设于导光板上,导光板包括入光侧和非入光侧,入光侧与灯条相对设置,非入光侧设有反光层。
[0005]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固定连接于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入光侧设于第一侧壁,非入光侧设于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r/>[0006]在一实施例中,反光层由白油制成。
[0007]在一实施例中,非入光侧的侧壁设有限位槽,反光层包括反光膜和胶带,胶带的一侧固定连接于限位槽的槽底,胶带的另一侧固定连接于反光膜。
[0008]在一实施例中,限位槽设置在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0009]在一实施例中,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膜,反射膜固定连接在下铁框内,导光板固定连接在反射膜上。
[0010]在一实施例中,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光学膜片设置在导光板上。
[0011]在一实施例中,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中框设有卡槽,下铁框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块,卡块安装在卡槽内固定连接中框与下铁框。
[0012]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包括侧壁以及相对设置上表面和下表面,侧壁固定连接于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反光层的宽度小于上表面至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0013]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
[0014]本技术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在导光板的非入光侧设置一层反光
层,能够高效反射导光板内部散射的光线,增加光线的重复利用,提高亮度及光线的均匀性,此外,本技术的背光模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反射膜对导光板进行包边导致的结构不稳定和成本高的问题,使背光模组的制作简单方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提高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6]图1是现有技术的导光板与反射膜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2]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的顺序。
[0024]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0025]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包括下铁框11、灯条12、导光板13和光学膜片,灯条12固定连接于下铁框11内,导光板13设于下铁框11内,光学膜片设于导光板13上,导光板13包括入光侧和非入光侧,入光侧与灯条12相对设置,非入光侧设有反光层15。在本实施例中,下铁框11包括底板111和侧框112,侧框112绕底板111周向设置,侧框112固定连接于底板111,侧框112与底板
111为一体结构,灯条12通过导热双面胶固定连接在侧框112的内壁;反光层15可通过机器自动化的方式涂布作业,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导光板13质量的稳定性。
[0026]本技术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在导光板13的非入光侧设置一层反光层15,能够高效反射导光板13内部散射的光线,增加光线的重复利用,提高亮度及光线的均匀性,此外,本技术的背光模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反射膜21对导光板22进行包边导致的结构不稳定和成本高的问题,使背光模组的制作简单方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提高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
[0027]进一步地,导光板13包括第一侧壁131、第二侧壁132、第三侧壁133和第四侧壁134,第一侧壁131与第二侧壁13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33与第四侧壁134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31、第二侧壁132固定连接于第三侧壁133、第四侧壁134,入光侧设于第一侧壁131,非入光侧设于第二侧壁132、第三侧壁133和第四侧壁134。
[0028]进一步地,反光层15由具有反光功能的白油制成,白油在涂布时采用均匀涂布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铁框(11)、灯条(12)、导光板(13)和光学膜片,所述灯条(12)固定连接于所述下铁框(11)内,所述导光板(13)设于所述下铁框(11)内,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导光板(13)上,所述导光板(13)包括入光侧和非入光侧,所述入光侧与所述灯条(12)相对设置,所述非入光侧设有反光层(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13)包括第一侧壁(131)、第二侧壁(132)、第三侧壁(133)和第四侧壁(134),所述第一侧壁(131)与所述第二侧壁(1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133)与所述第四侧壁(13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131)、所述第二侧壁(13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133)、所述第四侧壁(134),所述入光侧设于第一侧壁(131),所述非入光侧设于所述第二侧壁(132)、所述第三侧壁(133)和所述第四侧壁(13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15)由白油制成。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导光板稳定性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入光侧的侧壁设有限位槽,所述反光层(15)包括反光膜(151)和胶带(152),所述胶带(152)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所述胶带(152)的另一侧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俊威刘子平冯超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