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0642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包括拼接侧板和组合框,包括拼接侧板和组合框,包括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所述第二横架固定安装在第一横架的上部,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之间的中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管体,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靠近第一管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管体,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之间靠近第一管体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管体,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导流管,利用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的鳍片将热量导出,对液体进行加热操作,通过出液管将使用后的热媒排出,利用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配合旋转卡帽的使用,使得该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具有管体局部更换结构,降低其维护难度,避免其出现管体阻塞现象。现象。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能热电热泵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能热水器
,更具体的是空气能热电热泵管。

技术介绍

[0002]空气能热电热泵管,是一种使用在空气能热水器中的管路结构,利用该热电热泵管,可以将经电加热或泵体加热后的热媒导入至管体中,通过管体中的热媒对液体进行循环式加热操作。
[0003]专利号CN113669955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外部高温喷涂有耐高温导热绝缘陶瓷内层;耐高温导热绝缘陶瓷内层的外表面设置有p型n型半导体热电芯片;p型n型半导体热电芯片的外表面高温喷涂有耐高温导热绝缘陶瓷外层;耐高温导热绝缘陶瓷外层的表面喷涂有耐高温绝缘导热硅胶;外管的两端管口处涂覆有耐高温玻璃胶;外管的两端管口处套设有穿孔封头;p型n型半导体热电芯片的电极导线经保护管和耐高温绝缘密封胶密封引出外管,其有益效果是,利用太阳能空气能温差发电同步集热和热电热泵供热、利用空气源热电热泵制冷,尤其可与光伏发电热力电力集成与配套使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4]上述管体结构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上述管体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使得其不具有局部更换结构,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阻塞现象,使得热媒无法正常流动,维护时需要对空气能热电热泵管整体进行拆卸,增加了其维护难度;其次上述管体不具有辅助加固结构,使得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受外力作用容易出现变形弯曲现象,令其内部热媒无法正常循环流动,降低了其使用时的稳定性,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可以解决现有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
[0007]1、上述管体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使得其不具有局部更换结构,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阻塞现象,使得热媒无法正常流动,维护时需要对空气能热电热泵管整体进行拆卸,增加了其维护难度;
[0008]2、上述管体不具有辅助加固结构,使得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受外力作用容易出现变形弯曲现象,令其内部热媒无法正常循环流动,降低了其使用时的稳定性,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0]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包括拼接侧板和组合框,包括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所述第二横架固定安装在第一横架的上部,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之间的中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管体,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靠近第一管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管体,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之间靠近第一管体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管体,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导流管,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和导流管之间均贯通连接,第
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若干组鳍片,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以及第一管体和第三管体之间均设有支撑件。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接杆、第二接杆和第三接杆,所述第二接杆拼接安装在第一接杆的下端外表面,所述第三接杆拼接安装在第二接杆的下端外表面,利用第一接杆、第二接杆和第三接杆组装成支撑件,支撑件固定在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之间,对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起到加固作用,避免出现管体变形现象。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杆和第二接杆以及第二接杆和第三接杆之间均通过螺纹结构对接,所述第二接杆的两端均为螺纹结构,利用螺纹结构将第二接杆固定在第一接杆和第三接杆之间,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第二接杆,可以适用对应长度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管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对接管头,所述对接管头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旋转卡帽,旋转卡帽的内侧为螺纹结构,旋转卡帽利用螺纹结构可以完成对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的对接安装操作。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对接管头的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螺纹接头,所述对接管头的另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卡盘,利用限位卡盘的设置,可以使得对接管头和旋转卡帽之间起到限位固定作用,避免旋转卡帽出现脱落现象。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旋转卡帽的内侧固定安装有密封圈,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保温垫,利用保温垫的设置对导流管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密封圈可以增加对接管头对接时的密封性。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横架的一端外表面设有出液管,第一横架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进液管,利用进液管可以将空气能热电热泵中的热媒导入至导流管内,通过导流管将热媒输送至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利用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的鳍片将热量导出,对液体进行加热操作,通过出液管将使用后的热媒排出。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1、通过设置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在该空气能热电热泵管使用时,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配合旋转卡帽的使用,使得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之间形成组合固定结构,当第一管体、第二管体或第三管体出现阻塞现象时,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旋转卡帽,利用旋转卡帽的螺纹结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或第三管体取下,使用者更换对应的管体后,转动旋转卡帽,利用螺纹结构可以完成对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的对接安装操作,使得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对接在对接管头上,利用限位卡盘的设置,可以使得对接管头和旋转卡帽之间起到限位固定作用,避免旋转卡帽出现脱落现象,利用保温垫的设置对导流管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密封圈可以增加对接管头对接时的密封性,利用进液管可以将空气能热电热泵中的热媒导入至导流管内,通过导流管将热媒输送至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利用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的鳍片将热量导出,对液体进行加热操作,通过出液管将使用后的热媒排出,利用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配合旋转卡帽的使用,使得该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具有管体局部更换结构,降低其维护难度,避免其出现管体阻塞现象。
[0019]2、通过设置支撑件,在该空气能热电热泵管使用时,利用第一接杆、第二接杆和第三接杆组装成支撑件,支撑件固定在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之间,对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起到加固作用,避免出现管体变形现象,利用螺纹结构将第二接杆固定在第一接杆
和第三接杆之间,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第二接杆,可以适用对应长度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从而使得该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具有组合式加固架构,提升管体使用时的稳定性,避免其出现弯折变形现象。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能热电热泵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能热电热泵管中第二横架的内部结构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能热电热泵管中旋转卡帽的整体结构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空气能热电热泵管中支撑件的整体结构图。
[0025]图中:1、第一横架;2、第一管体;3、支撑件;4、第二管体;5、出液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架(1)和第二横架(6),所述第二横架(6)固定安装在第一横架(1)的上部,所述第一横架(1)和第二横架(6)之间的中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管体(2),所述第一横架(1)和第二横架(6)靠近第一管体(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管体(8),所述第一横架(1)和第二横架(6)之间靠近第一管体(2)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管体(4),所述第一横架(1)和第二横架(6)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导流管(11),第一管体(2)、第二管体(4)、第三管体(8)和导流管(11)之间均贯通连接,第一管体(2)、第二管体(4)和第三管体(8)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若干组鳍片,所述第一管体(2)和第二管体(4)之间以及第一管体(2)和第三管体(8)之间均设有支撑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能热电热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包括第一接杆(16)、第二接杆(17)和第三接杆(18),所述第二接杆(17)拼接安装在第一接杆(16)的下端外表面,所述第三接杆(18)拼接安装在第二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三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