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9971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为三层复合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导管内膜,导线与导管外层,导线被导管内膜和导管外层包裹,导线编织形成内衬增强网,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电极端子,导管主体的近端设置有导线接口,任一导线的远端与电极端子连接,近端与导线接口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管主体采用多层结构的复合管材,将复合管的金属加强内衬作为电极端子的导线,突破了现有技术的导线置于导管内部的固有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电生理导管结构避免了导管尺寸对电极端子数量的限制,同时,节省掉原有导线所占有的导管内部空间,该空间可作为导管导丝腔或冷却液体通道。导管导丝腔或冷却液体通道。导管导丝腔或冷却液体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电生理的研究已取得跨越式进步,对诸如心律失常,顽固性高血压等可采用电生理导管系统进行标测,发现异常的电信号位置或通路后,可施加能力进行消融,由此对组织进行阻抗加热使组织中产生不导电的消融灶,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对肾动脉消融进行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消融导管从动脉进入腹主动脉与肾动脉的连接动脉处,消融阻断副交感神经通路,达到降血压的作用。
[0003]现有技术中,电生理导管主要是导管端部布置有若干电极端子,在导管内部设置有与导电端子对应的导线用于传导电信号,随着临床对电极端子数量要求不断增加,与之对应的导线数量亦随之增加,进而造成导管oversize不断增加,过大的导管直径会降低导管柔顺性,使导管沿血管送入时难度增加,增加手术复杂程度,限制导管尺寸必然会限制电极端子的数量,此矛盾必然会限制电生理技术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限制导管尺寸必然会限制电极端子的数量,此矛盾必然会限制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为三层复合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导管内膜,导线与导管外层,导线被导管内膜和导管外层包裹,导线编织形成内衬增强网,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电极端子,导管主体的近端设置有导线接口,任一导线的远端与电极端子连接,近端与导线接口连接,然后与信号装置连接,形成电流通路。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复合管的金属增强网作为电生理导管的电极端子导线,避免了传统的导线占有导管内腔空间,金属增强网发挥原有导管结构增强作用的同时,提供电极端子与设备的电信号传导,为多级电极端子的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突破了导管尺寸对电极端子数量的限制,为多级电生理导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线通过编织机将导电金属丝材编织成螺旋结构,其数量大于等于电极端子的数量,优选导线的股数是电极端子的两倍或以上。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稳定的电信号传导。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极端子通过锻压紧密压接在导线编织而成的增强网上。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线与电极端子内侧导电连接,为了使二者接触良好可用锡焊或者接触面薄涂导电胶等方式使其接触稳定。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线采用依次交差的菱形编织结构。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结构具有更强的抗折性能,同时双向扭矩传递性能更
优。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线的截面为长方形,导线包括导电内芯与绝缘层,所述导电内芯外层包覆绝缘层。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截面亦可为常规圆形截面,此处优选长方形截面示例,可进一步减小壁厚,增加导管内部空间,其内部导电内芯采用低电阻率的导电材料,用于电信号的传导;导电内芯外层包覆绝缘层,避免彼此交叠的导线短接,造成电信号混乱。
[001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管主体远端电极端子间隙处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喷淋孔。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极导线与导管增强网融合,节省的导管内腔空间可用于注入冷冻生理盐水,在电生理导管加热靶点组织时,经由导管内腔从喷淋孔向周围组织喷淋冷冻生理盐水降温,达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的目的。
[001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管内膜为低摩擦系数的高分子管材。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管内膜一般为PTFE、FEP等低摩擦系数的高分子管材,使导管内壁光滑,利于导丝或其他器械通过。
[001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管外层采用热熔方式使高分子材料包裹管体。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导管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扭矩传递性能。
[0021]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提出一种多电极的电生理导管结构,其导管主体采用多层结构的复合管材,将复合管的金属加强内衬作为电极端子的导线,突破了现有技术的导线置于导管内部的固有结构;本专利技术中的电生理导管结构避免了导管尺寸对电极端子数量的限制,同时,节省掉原有导线所占有的导管内部空间,该空间可作为导管导丝腔或冷却液体通道。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生理导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生理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部的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导管主体;11、电极端子;12、导管外层;13、导线;131、导电内芯;132、绝缘层;14、导管内膜;15、导线接口;16、喷淋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8]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为一种电生理导管,导管主体为三层复合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导管内
膜14,导线13,导管外层12,并在导管的远端设置有若干电极端子11,导管内膜14一般为PTFE、FEP等低摩擦系数的高分子管材,使导管内壁光滑,利于导丝或其他器械通过,导管外层12通常采用热熔或共挤等工艺使高分子材料包裹管体,使导管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扭矩传递性能,导线13被导管内膜14和导管外层12包裹,导线13通过编织机将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丝材编织成图示螺旋结构,导线任一有限空间内平行分布,其数量须大于等于电极端子11的数量,为了提供稳定的电信号传导,优选导线13的股数是电极端子11的两倍或以上。
[0029]如图2所示,任一导线13的远端与电极端子11连接,近端与导线接口15连接,然后与信号接收装置或电信号发生装置连接,形成电流通路,导线13与电极端子11连接放大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极端子通过锻压紧密压接在导管的导线13编织而成的增强网上,将导线13与电极端子11内侧导电连接,为了使二者接触良好可用锡焊或者接触面薄涂导电胶等方式使其接触稳定,导线13作为导管的内衬增强网,可增加导管的抗折性能并提供良好的操控性能,同时,连接电极端子11和信号接受装置或电信号发生装置。
[0030]本专利技术创造性的将复合管的金属增强网作为电生理导管的电极端子导线,避免了传统的导线占有导管内腔空间,现有技术中,导管尺寸限制了电极端子数量的增加,本方案取消电极导线,突破了导管尺寸对电极端子的限制,金属增强网发挥原有导管结构增强作用的同时,提供电极端子与设备的电信号传导,为多级电极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包括导管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1)为三层复合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导管内膜(14),导线(13)与导管外层(12),导线(13)被导管内膜(14)和导管外层(12)包裹,导线编织形成内衬增强网,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电极端子(11),导管主体(1)的近端设置有导线接口(15),任一导线(13)的远端与电极端子(11)连接,近端与导线接口(15)连接,然后与信号装置连接,形成电流通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13)通过编织机将导电金属丝材编织成螺旋结构,其数量大于等于电极端子(11)的数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11)通过锻压紧密压接在导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勇徐博文李午阳徐涛赵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慧极创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