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金属壳体电池生产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复合外壳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开设有第一连通孔的外壳、开设有第二连通孔的绝缘件以及极柱依次堆叠,并使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同轴心,形成装配组件,其中,外壳包括壳体或盖体;将装配组件通过层叠热压的方式复合,得到一次热压外壳;将一次热压外壳经过软性导热封头热压,得到二次热压外壳;将二次热压外壳放置在高频加热装置,对二次热压外壳进行高频加热,得到复合外壳。通过将装配组件依次经过层叠热压、经过软性导热封头热压、经过高频加热装置加热,从而保证绝缘件、外壳与极柱的封装一致性,避免溢胶的产生,增加了复合外壳的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复合外壳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壳体电池生产制造的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复合外壳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金属外壳电池的结构为电池盖板+电池壳体。常见的装配方式是机械铆接,机械铆接是将极柱铆接式安装于电池的盖板或壳体中,即通过极柱和绝缘件以及盖板或壳体组装,形成复合盖板或复合壳体。缺点是铆接的盖板或壳体占用空间较多,影响电池的装配空间,降低了能量密度,同时铆接的盖板或壳体由于受到机械铆接,当受力不稳定时,容易出现电池漏液的现象。
[0003]为了减少铆接的盖板或壳体占用空间较多,可以使用热复合的装配方式,热复合主要为接触式加热,通过层叠热压的方式将盖板或壳体与绝缘件及极柱复合,但是不同金属(和/或不同面积)和绝缘件复合附着力存在一致性问题,同时金属与绝缘件复合,绝缘材料溢胶的控制无法满足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外壳的制备方法,提升复合外壳的封装性能。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外壳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将开设有第一连通孔的外壳、开设有第二连通孔的绝缘件以及极柱依次堆叠,并使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同轴心,形成装配组件,其中,外壳包括壳体或盖体;
[0008]将装配组件通过层叠热压的方式复合,得到一次热压外壳;
[0009]将一次热压外壳经过软性导热封头热压,得到二次热压外壳;
[0010]将二次热压外壳放置在高频加热装置,对二次热压外壳进行高频加热,得到复合外壳。
[00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装配组件通过层叠热压的方式复合可以去除绝缘件的气泡,同时将外壳、绝缘件与极柱固定连接,使装配组件固定成型得到一次热压外壳。将一次热压外壳经过软性导热封头热压,进行整体加热,保证绝缘件与金属部件的紧密配合,减少金属部件在加热过程中的移动,还可以保证熔融的绝缘件粘到封头上,从而保证外壳、绝缘件与极柱的封装一致性,避免出现溢胶。将二次热压外壳放置在高频加热装置,对二次热压外壳进行高频加热,主要对外壳进行加热,利用外壳自身快速加热到绝缘件的熔点温度,使外壳各个区域加热均匀,保证了绝缘件和外壳各个区域的热复合附着力一致,从而增加了复合外壳的使用寿命。
[0012]进一步的,步骤S1中还包括加强件,加强件设置于绝缘件背离壳体或盖体的一面。
[0013]进一步的,在步骤S1前还包括对外壳和极柱进行表面处理,或对外壳、极柱和加强
件进行表面处理。
[0014]进一步的,表面处理包括浸泡、清洗、烘烤、电镀中的至少一种。
[0015]进一步的,步骤S2中包括采用软质上封头和硬质下封头对装配组件进行直接接触式热压,且软质上封头与硬质下封头之间设置有限位柱,层叠热压对装配组件施加的压强范围为0.1~0.5mpa,热压温度低于绝缘件熔点温度2~15℃。
[0016]进一步的,步骤S3中的软性导热封头包括软质上封头和软质下封头,采用软质上封头和软质下封头对复合外壳进行直接接触式热压,软质上封头和软质下封头均包括依次设置的金属加热块、硅胶固定板、发泡导热硅胶、PET膜,且PET膜在热压时贴设于复合外壳。
[0017]进一步的,步骤S4对二次热压外壳进行高频加热后,还包括对复合外壳进行电阻测试和/或外观检测。
[0018]进一步的,步骤S4采用非接触式加热,高频加热装置的交流电的频率为600~900kHz。
[001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外壳,保证了复合外壳封装的可靠性。
[002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外壳,复合外壳采用第一方面的制备方法制成。
[002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金属部件与绝缘件之间的复合效果得到了提升,因此保证了复合外壳封装的可靠性。
[002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保证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0023]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第一方面的制备方法制成的复合外壳与设置于复合外壳内部的电芯。
[002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复合外壳的封装可靠性得到了提升,因此能够保证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5]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中的复合外壳的制备流程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中的装配组件进行热压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中的一次热压外壳进行热压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中的二次热压外壳进行高频加热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中复合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中复合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32]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中的装配组件进行热压的示意图。
[0033]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中的一次热压外壳进行热压的示意图。
[0034]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中的二次热压外壳进行高频加热的示意图。
[0035]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中复合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36]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7]1‑
装配组件;2
‑
一次热压外壳;3
‑
二次热压外壳;4
‑
复合外壳;41
‑
外壳;411
‑
盖体;412
‑
壳体;42
‑
绝缘件;43
‑
极柱;44
‑
加强件;51
‑
软质上封头;52
‑
硬质下封头;53
‑
软性导热
封头;531
‑
金属加热块;532
‑
硅胶固定板;533
‑
发泡导热硅胶;534
‑
PET膜;6
‑
高频加热装置;61
‑
高频电源控制装置;62
‑
电磁加热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003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外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开设有第一连通孔的外壳、开设有第二连通孔的绝缘件以及极柱依次堆叠,并使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同轴心,形成装配组件,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壳体或盖体;S2、将所述装配组件通过层叠热压的方式复合,得到一次热压外壳;S3、将所述一次热压外壳经过软性导热封头热压,得到二次热压外壳;S4、将所述二次热压外壳放置在高频加热装置,对所述二次热压外壳进行高频加热,得到复合外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外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绝缘件背离所述壳体或所述盖体的一面。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复合外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前还包括对所述外壳和所述极柱进行表面处理,或对所述外壳、所述极柱和所述加强件进行表面处理。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外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包括浸泡、清洗、烘烤、电镀中的至少一种。5.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复合外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包括采用软质上封头和硬质下封头对所述装配组件进行直接接触式热压,且所述软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琳,王传宝,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