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污水处理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9122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37
井下污水处理站,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中央水仓内含大量淤泥导致的中央水仓清理不方便、蓄水量下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处理仓、进水管和蓄水仓,处理仓为沿蓄水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处理仓内包括沿水流流向依次设置的主沉淀室、次沉淀室和储存室,进水管的出口伸入主沉淀室内,经进水管进入主沉淀室内的泥水溢流至次沉淀室,然后由次沉淀室溢流至储存室,储存室与蓄水仓之间具有排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若干处理仓与蓄水仓连通,处理仓用于对泥水进行沉淀,实现泥与水的分离,进而实现对泥水的处理。进而实现对泥水的处理。进而实现对泥水的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污水处理站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地说是一种井下污水处理站。

技术介绍

[0002]煤矿开采过程中,伴随大量地下水涌出,现有中央水仓仅能对地下水进行储存,一定时间后需要对中央水仓底部沉积的淤泥进行处理,且随着淤泥的增多中央水仓蓄水能力下降,将中央水仓内的水直接转移至地面,由于泥水含泥量较大,会对地上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污水处理站,用于解决现有中央水仓内含大量淤泥导致的中央水仓清理不方便、蓄水量下降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井下污水处理站,包括处理仓、进水管和蓄水仓,所述处理仓为沿蓄水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所述处理仓内包括沿水流流向依次设置的主沉淀室、次沉淀室和储存室,所述进水管的出口伸入主沉淀室内,经所述进水管进入主沉淀室内的泥水溢流至次沉淀室,然后由所述次沉淀室溢流至储存室,所述储存室与蓄水仓之间具有排水管。
[0005]进一步地,所述处理仓内具有依次设置的隔墙,所述隔墙与处理仓侧壁以及相邻的隔墙之间形成主沉淀室、次沉淀室和储存室。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主沉淀室具有两个,所述储存室具有一个,所述次沉淀室介于主沉淀室与储存室之间,且所述次沉淀室为多个。
[0007]进一步地,沿所述处理仓内水流流向,所述隔墙的高度之间降低;沿水流流向,最前端的所述主沉淀室与最前端的次沉淀室之间具有过渡管。
[0008]进一步地,所述储存室上部的一个边角处具有过滤挡板,所述过滤挡板与储存室侧壁围成一个上端敞口的过滤腔,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伸入过滤腔内,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伸入蓄水仓内,所述过滤挡板为多层过滤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挡板包括位于两端的网格层、位于中间的海绵层。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主沉淀室的下部具有螺旋输送器,所述螺旋输送器端部的主沉淀室侧壁具有密封盘,所述密封盘与主沉淀室侧壁螺纹连接实现密封。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主沉淀室侧壁向外突出形成安装盘,所述安装盘上具有螺纹孔,所述密封盘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主沉淀室底部具有支座,所述支座上具有两个半圆形的限位槽,每一所述限位槽内具有一个螺旋输送器,两所述螺旋输送器同步动作。
[0013]进一步地,同一所述支座上的两个螺旋输送器为一组,同组的两个所述螺旋输送器上的螺旋叶片旋向相反,所述螺旋输送器的转轴上具有齿轮,同组所述螺旋输送器上的齿轮外啮合。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上具有两个分流管,两所述分流管的下端伸入对应的主沉
淀室内。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若干处理仓与蓄水仓连通,处理仓用于对泥水进行沉淀,实现泥与水的分离,进而实现对泥水的处理;
[0017](2)泥水在主沉淀室、次沉淀室内沉淀,上层清水则溢流至相邻的后侧的次沉淀或储存室,且主沉淀室底部泥浆沉积多、次沉淀室底部泥浆沉积少,使用时主要清理主沉淀室底部的淤泥;两主沉淀室可同时使用、可交替使用,进而便于对主沉淀室底部的淤泥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9]图2为处理仓的俯视图;
[0020]图3为图2中的A

A剖视图;
[0021]图4为图2中的B

B剖视图;
[0022]图5为过滤挡板与排水管的装配示意图;
[0023]图6为支座正视图;
[0024]图7为地下水经进水管进入处理仓内后的示意图;
[0025]图8为处理仓后视图;
[0026]图9为本技术水流流向示意图;
[0027]图中:1处理仓,11隔墙,12主沉淀室,13次沉淀室,14储存室,15安装盘,16密封盘,17内六角孔,2进水管,21分流管,22闸阀,3螺旋输送器,31齿轮,32电机,33支座,34限位槽,4过渡管,5排水管,6过滤挡板,7泥浆,71浑水,8净水,9蓄水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包括处理仓1、进水管2、排水管5和蓄水仓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9]如图1所示,井下污水处理站包括处理仓1、进水管2和蓄水仓9,处理仓1为沿蓄水仓9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处理仓1内包括沿水流流向依次设置的主沉淀室12、次沉淀室13和储存室14。进水管2的出口伸入主沉淀室12内,经进水管2进入主沉淀室12内的泥水溢流至次沉淀室13,然后由次沉淀室13溢流至储存室14,储存室14与蓄水仓9之间具有排水管5。
[0030]如图9所示,使用时,通过进水管2向处理仓1内加入泥水,此时泥水首先流在最前端的主沉淀室12,然后在该主沉淀室12内进行一次沉淀,随后泥水溢流流入后端的主沉淀室12,在该主沉淀室12内进行二次沉淀,然后泥水溢流流入最前端的次沉淀室13,以此类推,泥水在次沉淀室13内进行沉淀,然后溢流至储存室14内,在储存室14进行储存和最后的沉淀。如图7所示,沿水流流向,最前端的主沉淀室12底部淤泥最多,储存室14底部的淤泥7最少。最前端主沉淀室12上部为浑水71,储存室14内为净水8。净水穿过过滤挡板6流动至排水管5,然后流入蓄水仓9内。蓄水仓9内的水相对洁净,将蓄水仓9内的水抽取至地面以上使用。
[0031]具体地,如图2所示,处理仓1内具有依次设置的隔墙11,隔墙11与处理仓1侧壁以及相邻的隔墙11之间形成依次设置的主沉淀室12、次沉淀室13和储存室14。主沉淀室12具有两个,储存室14具有一个,次沉淀室13介于主沉淀室12与储存室14之间,且次沉淀室13为多个。沿处理仓1内水流流向,隔墙11的高度之间降低;沿水流流向,如图4所示,最前端的主沉淀室12与最前端的次沉淀室13之间具有过渡管4。如图3所示,进水管2上具有两个分流管21,两分流管21的下端伸入对应的主沉淀室12内。如图7所示,当需要清理后端的主沉淀室12底部的淤泥时,关闭伸入后端主沉淀室12中的分流管21上的闸阀22,此时进水管2内的泥水经前侧的分流管21流入最前端的主沉淀室12,当泥水液位到达过渡管4处时,泥水经过渡管4流入最前端的次沉淀室13,此时泥水不经过后端的主沉淀室12。当清理前端主沉淀室12底部淤泥时,关闭前端分流管21上的闸阀22;此时进水管2内的泥水经后端分流管21流入后端的主沉淀室12中,然后溢流至最前端的次沉淀室13内。
[0032]具体地,储存室14上部的一个边角处具有过滤挡板6,如图2所示,过滤挡板6与储存室14侧壁围成一个上端敞口的过滤腔,如图5所示,排水管5的一端伸入过滤腔内,排水管5的另一端伸入蓄水仓9内,过滤挡板6为多层过滤结构。具体地,过滤挡板包括位于两端的网格层以及位于中间的海绵层。
[0033]具体地,为便于主沉淀室12底部淤泥的清理,如图2所示,主沉淀室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井下污水处理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仓、进水管和蓄水仓,所述处理仓为沿蓄水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所述处理仓内包括沿水流流向依次设置的主沉淀室、次沉淀室和储存室,所述进水管的出口伸入主沉淀室内,经所述进水管进入主沉淀室内的泥水溢流至次沉淀室,然后由所述次沉淀室溢流至储存室,所述储存室与蓄水仓之间具有排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污水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仓内具有依次设置的隔墙,所述隔墙与处理仓侧壁以及相邻的隔墙之间形成主沉淀室、次沉淀室和储存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污水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沉淀室具有两个,所述储存室具有一个,所述次沉淀室介于主沉淀室与储存室之间,且所述次沉淀室为多个。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污水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处理仓内水流流向,所述隔墙的高度之间降低;沿水流流向,最前端的所述主沉淀室与最前端的次沉淀室之间具有过渡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污水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室上部的一个边角处具有过滤挡板,所述过滤挡板与储存室侧壁围成一个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元郭立军高海滨王维波井洪山靖治国朱士华左修波
申请(专利权)人:肥城新查庄地质勘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