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出风结构与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9087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出风结构与空调室内机,涉及空调领域,目的是使空调能从风道内部自动切换送风口,从而提高用户使用感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出风结构,包括离心送风组件和风道结构件,风道结构件的侧壁设置风道进风口,风道进风口与离心送风组件的出风口相连,风道结构件的风道进风口处安装有切换件,切换件的两侧分别设置转轴,风道结构件设置一组轴孔,转轴安装于轴孔内,转轴还配置用于控制切换件摆动位置的电机,切换件将风道结构件形成的风道分隔为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切换件绕转轴摆动至极限位置时,风道进风口分别与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对空调的风道进行切换。行切换。行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出风结构与空调室内机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是一种可自动切换送风方向的空调出风结构与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带有从室外引入新风的空调产品,出风方式有前出风、后出风、侧出风等。同一型号的机型仅能实现其中某种特定的出风方式,并不可以切换出风口的位置,虽然可以调整出风口的有效送风面积或同时实现扫风,但是送风形式较为单一。对于设置多个出风口的空调产品,在不关闭风机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摆叶或门板关闭部分出风口,无法有效切断出风口对应的内部通道,被关闭的出风口附近及风道内的配合间隙会产生漏风,而且还可能会产生异常响声,影响用户使用感受,而其余正常打开的出风口的送风效果也会受到没有完全切断的出风口的影响而降低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首先提供一种空调出风结构,目的是使空调能从风道内部自动切换送风口,从而提高用户使用感受。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出风结构,包括离心送风组件和风道结构件,风道结构件的侧壁设置风道进风口,风道进风口与离心送风组件的出风口相连,风道结构件的风道进风口处安装有切换件,切换件的两侧分别设置转轴,风道结构件设置一组轴孔,转轴安装于轴孔内,转轴还配置用于控制切换件摆动位置的电机,切换件将风道结构件形成的风道分隔为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切换件绕转轴摆动至极限位置时,风道进风口分别与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连通。
[0005]进一步的是:风道结构件包括风道下结构件和风道上结构件,风道下结构件和风道上结构件相互组合形成风道,风道进风口设置于风道下结构件,轴孔设置于风道上结构件。
[0006]进一步的是:风道进风口呈矩形,风道在垂直于风道中心线的截面上呈矩形,切换件包括两个侧面,两个侧面分别对应于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切换件摆动至极限位置时,切换件的下边缘与风道进风口的边缘配合。
[0007]更进一步的是:切换件的两个侧面之间为空腔结构。
[0008]更进一步的是:切换件的两个侧面均为弧面结构。
[0009]进一步的是:风道进风口设置于风道结构件的底部,风道进风口的正上方设置贯穿风道结构件的顶部的装配孔,装配孔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轴孔,切换件的上部位于装配孔的外侧,切换件的下部与风道进风口的边缘配合。
[0010]进一步的是:切换件上部两侧与装配孔的两侧边缘之间设置摆动限位结构。例如,摆动限位结构为:切换件的上部设置台阶,风道结构件的装配孔的边缘设置与切换件的台阶适配的挂台。
[001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目的在于使空调能实现送风通道的切换,避免气流在空调内部乱窜导致的异常问题。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部的上述任一空调出风结构,壳体的正面设置正面出风口,正面出风口与第一出风通道连通,壳体的背面设置背面出风口,背面出风口与第二出风通道连通。
[0012]进一步的是:壳体的背部设置新风入口,离心送风组件的进风口与新风入口相连,壳体的正面还设置空调出风口,壳体的背面还设置空调进风口。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切换件设置于风道内,通过切换件的摆动,使来自离心送风组件的气流从第一出风通道或第二出风通道吹出,实现出风通道的切换,成本较低,使用可靠性较高。
[0014]切换件包括两个侧面,两个侧面之间为空腔结构,当引入的空气与室内空气存在温差时,在切换件的两侧面也会存在温差,空腔结构可以明显降低两个侧面凝水的风险。切换件的两个侧面均为弧面结构,切换的两个通道夹角较大时,可使气流通过更顺畅;切换件的两个侧面均为弧面结构,还可以降低切换件长时间受力变形的风险,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空调出风结构在切换件摆动至一个极限位置时的轴侧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空调出风结构在切换件摆动至另一个极限位置时的轴侧示意图。
[0017]图3是图1中的离心送风组件的轴侧示意图。
[0018]图4是图1中的风道下结构件的轴侧示意图。
[0019]图5是图1中的风道上结构件的轴侧示意图。
[0020]图6是图1中的切换件的轴侧示意图。
[0021]图7是图1中风道结构件与切换件配合关系的侧视图。
[0022]图8和图9是本技术空调出风结构在切换件摆动至两个极限位置时一个实施例的纵剖示意图。
[0023]图10和图11是本技术空调出风结构在切换件摆动至两个极限位置时另一个实施例的纵剖示意图。
[0024]图12是图10和图11所示实施例中切换件的轴侧示意图。
[0025]图13是本技术空调室内机的正面示意图。
[0026]图14是本技术空调室内机的背面示意图。
[0027]图15是本技术空调室内机拆除正面面板后当切换件摆动至一个极限位置时的轴侧示意图。
[0028]图16是本技术空调室内机拆除正面面板后当切换件摆动至另一个极限位置时的轴侧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离心送风组件1、出风口11、风道结构件2、风道进风口21、轴孔22、第一出风通道23、第二出风通道24、风道下结构件25、风道上结构件26、挂台27、装配孔28、切换件3、转轴31、台阶32、电机4、壳体5、正面出风口51、背面出风口52、新风入口53、空调出风口54、空调进风口55。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第一个主题空调出风结构,用于对空调送风通道的切换,包括离心送风组件1和风道结构件2,离心送风组件1向风道结构件2供风,离心送风组件1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1,参见图3。风道结构件2形成风道,风道结构件2的侧壁设置风道进风口21,风道进风口21与离心送风组件1的出风口11相连,来自离心送风组件1的气流通过风道进风口21进入风道。风道结构件2在风道进风口21处安装有切换件3,切换件3可相对风道结构件2进行往复摆动。参见图6,切换件3的两侧分别设置转轴31,风道结构件2设置一组轴孔22,转轴31安装于轴孔22内。切换件3的转轴31还配置用于控制切换件3摆动位置的电机4。电机4为步进电机,控制切换件3摆动至极限位置并相对固定。切换件3将风道结构件2形成的风道分隔为第一出风通道23和第二出风通道24,参见图7~图9,切换件3绕转轴31摆动至极限位置时,风道进风口21分别与第一出风通道23或第二出风通道24连通。切换件3摆动的极限位置为两个,分别对应第一出风通道23和第二出风通道24。
[0032]风道结构件2可以为一个零件,也可以是多个零件组装而成。例如,参见图1、图2、图4和图5,风道结构件2包括风道下结构件25和风道上结构件26,风道下结构件25和风道上结构件26相互组合形成风道。其中,风道进风口21设置于风道下结构件25,轴孔22设置于风道上结构件26。风道上结构件26和风道下结构件25的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空调出风结构,包括离心送风组件(1)和风道结构件(2),其特征在于:风道结构件(2)的侧壁设置风道进风口(21),风道进风口(21)与离心送风组件(1)的出风口(11)相连,风道结构件(2)的风道进风口(21)处安装有切换件(3),切换件(3)的两侧分别设置转轴(31),风道结构件(2)设置一组轴孔(22),转轴(31)安装于轴孔(22)内,转轴(31)还配置用于控制切换件(3)摆动位置的电机(4),切换件(3)将风道结构件(2)形成的风道分隔为第一出风通道(23)和第二出风通道(24),切换件(3)绕转轴(31)摆动至极限位置时,风道进风口(21)分别与第一出风通道(23)或第二出风通道(24)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风道结构件(2)包括风道下结构件(25)和风道上结构件(26),风道下结构件(25)和风道上结构件(26)相互组合形成风道,风道进风口(21)设置于风道下结构件(25),轴孔(22)设置于风道上结构件(26)。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风道进风口(21)呈矩形,风道在垂直于风道中心线的截面上呈矩形,切换件(3)包括两个侧面,两个侧面分别对应于第一出风通道(23)和第二出风通道(24),切换件(3)摆动至极限位置时,切换件(3)的下边缘与风道进风口(21)的边缘配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切换件(3)的两个侧面之间为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友涛夏培均敖志超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