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8596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及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集成有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壳体具有被设置成环形的边框、以及连接在边框内侧的前地板面板,边框和前地板面板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前地板面板上设有中通道与座椅安装梁,中通道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其两端分别与边框的前端及后端相连,座椅安装梁与边框及中通道分别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由边框和前地板面板共同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可简化车身中部下方的装配结构,边框上设置中通道,并与前地板面板上的座椅安装梁连接,不仅利于增强边框的整体强度,且有助于增加车身框架的整体强度。且有助于增加车身框架的整体强度。且有助于增加车身框架的整体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一般设于车辆中部的底部,位于前地板下方。电池包一般会配设底托盘,用于承载电池包内的模组等部件,并通过底托盘将电池包整体固装于车辆的底部框架上。
[0003]车身的中部结构,尤其是电池包附近的框架结构,不仅要承载电池包的重量,并对电池包起到保护作用;而且是车辆的重要支撑结构,需要承载车身主体的主要重量,而且还需要具有抗碰撞强度,以降低来自车辆侧部碰撞的风险。
[0004]现有的车身中部框架结构,设置比较复杂,包括门槛梁、前地板、电池包壳体、门槛加强梁、座椅横梁等。装配工艺繁复,不利于整车装配效率的提升。而且,现有的电池包壳体,为了降低电池包的整体重量,需要严格控制壳体的厚度,导致电池包壳体的防护强度不足,隔热效果差,不利于电池包内部的工况温度控制。
[0005]而且,由于车身中部下方的装配结构复杂,由门槛梁、前地板、电池包壳体、门槛加强梁等多个部件装配而成,导致车身底部的隔音性能下降,不利于提升车辆的使用体验。
[0006]此外,车辆前部和后部之间需要布设较多的线路、管路,车辆中部的结构还需要考虑线路、管路布设的问题。为了便于线路管路布设,很多框架结构需要进行避让设计,这进一步增加了车辆的制造成本,车辆的装配以及线路管路的布设等操作难度也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下车身的中部结构,以提供一种与车身中部结构良好集成的电池包壳体结构。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9]一种下车身的中部结构,所述下车身的中部集成有电池包壳体,所述电池包壳体具有被设置成环形的边框,以及连接在所述边框内侧的前地板面板,所述边框和所述前地板面板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所述电池模组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下方,且所述前地板面板上设有中通道与座椅安装梁;所述中通道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的前端及后端相连,所述座椅安装梁与所述边框及所述中通道分别相连。
[0010]进一步的,所述边框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填充有聚氨酯发泡材料。
[0011]进一步的,所述边框具有分设在两侧的平直段部分,所述平直段部分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前排座椅安装横梁连接在两侧的平直段部分之间,且两侧的所述平直段部分构成车身中的门槛梁。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中通道内设有沿所述中通道长度方向布置的供线束和/或管路通过的过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边框前端的顶部设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沿车身宽度方向布置,且所述加强梁被配置为与所述下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的尾端对应设置,而能够形成对所述前机舱纵梁向车后方向移动的阻挡。
[0014]进一步的,所述边框的前端与后端均具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直线部分两侧的倾斜部分,各所述倾斜部分沿远离所述直线部分的方向外倾设置;所述加强梁包括连接在前端的所述直线部分顶部的中部梁体,以及分别连接在前端的各所述倾斜部分顶部的端部梁体。
[0015]进一步的,所述端部梁体的顶部为沿远离所述中部梁体的方向渐低设置的斜面。
[0016]进一步的,所述边框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连接有连接件,各端的所述连接件均为分别靠近所述边框两侧布置的两个,且各所述连接件上设有用于和副车架固连的副车架连接部,以及用于和所述下车身中的前部结构或后部结构固连的车身连接部。
[001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边框上;和/或,所述连接件采用铝合金铸造成型,且所述连接件具有抵接在所述直线部分上的内侧部分,以及抵接在所述倾斜部分上的外侧部分。
[0018]进一步的,所述边框、所述中通道和所述座椅安装梁中的至少一个采用铝型材制成。
[00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0]本专利技术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由边框和前地板面板共同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从而使边框在作为车身框架结构的同时作为电池包的侧部壳体使用,有利于简化车身中部下方的装配结构;在边框的前后两端连接设置中通道,并与前地板面板上的座椅安装梁连接,不仅利于增强边框的整体强度,且有助于增加车身框架的整体强度;从而提供了一种与车身中部结构良好集成的电池包壳体结构。
[0021]此外,边框的两侧设置成平直段部分,并作为车身的门槛梁使用,从而简化了车身中部下方的整体框架结构,边框在作为车身中部框架结构组成部分的同时,还作为电池包的侧部壳体,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和电池防护性能,且利于精简车辆的装配工艺。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具有上述下车身的中部结构。
[002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具有上述下车身的中部结构所具备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0024]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2所述部件于下方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2中A

A所示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中通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梁的俯视图;
[0031]图7为图6中B

B所示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于车身装配结构中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9为图1所示各部件在去除车身的前部结构和后部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件于前侧下方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件与后侧上方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说明:
[0038]1、边框;100、隔板;101、分腔体;12、平直段部分;13、凹槽;130、直线部分;131、倾斜部分;
[0039]14、加强梁;140、中部梁体;141、端部梁体;142、通孔;143、斜面;144、型腔;
[0040]15、前地板面板;16、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7、座椅安装梁;
[0041]18、连接件;180、副车架连接部;181、车身连接部;182、安装套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的中部集成有电池包壳体,所述电池包壳体具有被设置成环形的边框(1),以及连接在所述边框(1)内侧的前地板面板(15),所述边框(1)和所述前地板面板(15)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所述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15)下方,且所述前地板面板(15)上设有中通道(3)与座椅安装梁(17);所述中通道(3)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中通道(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1)的前端及后端相连,所述座椅安装梁(17)与所述边框(1)及所述中通道(3)分别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填充有聚氨酯发泡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具有分设在两侧的平直段部分(12),所述平直段部分(12)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前排座椅安装横梁连接在两侧的平直段部分(12)之间,且两侧的所述平直段部分(12)构成车身中的门槛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3)内设有沿所述中通道(3)长度方向布置的供线束和/或管路通过的过孔(30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前端的顶部设有加强梁(14),所述加强梁(14)沿车身宽度方向布置,且所述加强梁(14)被配置为与所述下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的尾端对应设置,而能够形成对所述前机舱纵梁向车后方向移动的阻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贺志杰张涛张书任武文波李运涛张庚李云达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