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可变压缩比技术是发动机革命性技术,在发动机中低负荷采用高压缩比能够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油耗,在高负荷采用低压缩比能够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扭矩,满足动力性要求。目前众多主机厂和机构在该技术的零部件结构上已研究和专利布局多年,日产汽车经过20年的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以进行设计开发,于2018年率先完成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量产,现可变压缩比相关的结构和装置也种类众多,现有技术中的多连杆方案的可靠性高,但是对整机空间要求高,同时增加电机和减速器,致使整套可变压缩比结构非常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通过取消驱动电机及附属零件,优化子零件数量和结构,能够降低整机空间需求及生产成本,实现发动机压缩比大小的连续可变性。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包括控制轴、液压限位器、液压控制阀、以及供给油道,所述液压限位器与所述控制轴连接,所述液压控制阀安装在所述供给油道上,所述液压限位器包括转子和定子,所述定子的内部设有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所述第一油腔和所述第二油腔通过所述转子隔开,所述定子的中孔内侧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油腔和所述第二油腔分别相通的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通过所述液压控制阀打开或关闭以控制进入所述第一油腔和所述第二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轴(60)、液压限位器(70)、液压控制阀(80)以及供给油道(90),所述液压限位器(70)与所述控制轴(60)连接,所述液压控制阀(80)安装在所述供给油道(90)上,所述液压限位器(70)包括转子(72)和定子(73),所述定子(73)的内部设有第一油腔(731)和第二油腔(732),所述第一油腔(731)和所述第二油腔(732)通过所述转子(72)隔开,所述定子(73)的中孔内侧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油腔(731)和所述第二油腔(732)分别相通的第一油道(733)和第二油道(734),所述第一油道(733)和所述第二油道(734)通过所述液压控制阀(80)打开或关闭以控制进入所述第一油腔(731)和所述第二油腔(732)的液油进入量,通过改变所述第一油腔(731)和所述第二油腔(732)的体积大小来实现不同的压缩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轴(60)的外部设有前端(61)、供油回油部(62)、偏心轴颈部(63)、主轴颈部(64)、信号齿(65),所述前端(61)与所述液压限位器(70)固定连接,所述供油回油部(62)包括第一供油回油部(622)和第二供油回油部(623),所述信号齿(65)通过相位传感器监测所述控制轴(60)的转角相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油回油部(622)和所述第二供油回油部(623)分别与所述定子(73)上的所述第一油道(733)和所述第二油道(734)相通,所述控制轴(60)内部设有第一主油道(66)和第二主油道(67),所述前端(61)内部设有两条互不相通的第一供油回油通道(621)和第二供油回油通道(624),所述第一供油回油通道(621)与所述第一主油道(66)和所述第一供油回油部(622)均相通,所述第二供油回油通道(624)和所述第二供油回油部(623)相通,为所述供油回油部(62)提供润滑油,所述第二主油道(67)上设有偏心轴颈油道(631)和主轴颈油道(641),分别为所述偏心轴颈部(63)和所述主轴颈部(64)提供润滑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限位器(70)还包括安装板(71),所述定子(73)固定在所述安装板(71)上,所述转子(72)安装于所述定子(73)内部,在所述液压控制阀(80)打开的状态下,所述供给油道(90)内的液油通过所述第一供油回油部(622)进入所述第一供油回油通道(621)、所述定子(73)上的所述第一油道(733)至所述第一油腔(731)内或所述供给油道(90)内的液油通过所述第二供油回油部(623)进入所述第二供油回油通道(624)、所述第一主油道(66)、所述第二油道(734)至所述第二油腔(732)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现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多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72)与所述控制轴(60)的前端(61)连接,所述安装板(71)上设有第一螺栓孔(711)、第二螺栓孔(712),所述定子(73)上也设有相对应的第一螺栓孔(711),通过螺栓穿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海鹏,梁明曦,吴广权,占文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