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802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具体涉及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池组BT1、电容C1、电压比较模块U1、控制开关S1,所述电池组BT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所述电池组BT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3,所述电池组BT1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的B脚;所述电池组BT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4,所述电池组BT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池组BT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的C脚;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二次欠压,可快速地切断锂电池组放电回路,防止电池组过放导致电芯干涸或损坏。坏。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是一种以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一次电池,与可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跟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是不一样的,锂电池的专利技术者是爱迪生,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随着二十世纪末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化的设备日益增多,对电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锂电池随之进入了大规模的实用阶段。
[000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目前市面上锂电池的欠压保护电路,在欠压时的保护方式多是以软件控制MOS管或继电器切断电池的放电回路,停止电池放电,若锂电池保护板发生故障,可能导致电池继续放电至干涸。
[000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通过将电池组BT1的正极连接电阻R1和R3的一端以及控制开关S1的B脚;电池组BT1的负极连接电阻R4和电容C1的一端以及电压比较模块U1的C脚;电阻R3和R4的一端连接电容C1、电阻R5的一端和电压比较模块U1的A脚;电阻R1和R2的一端连接控制开关S1的A脚;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压比较模块U1的B脚;控制开关S1的C脚连接电阻R5和放电负载,以解决若锂电池保护板发生故障,可能导致电池继续放电至干涸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池组BT1、电容C1、电压比较模块U1、控制开关S1,所述电池组BT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所述电池组BT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3,所述电池组BT1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的B脚;
[0007]所述电池组BT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4,所述电池组BT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池组BT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的C脚;
[0008]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压比较模块U1的A脚,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压比较模块U1的A脚;
[0009]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的A脚,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的A脚;
[0010]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的B脚;
[0011]所述控制开关S1的C脚连接所述电阻R5,所述控制开关S1的C脚连接放电负载。
[0012]优选的,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2、所述电阻R3和电阻R4设置为分压电阻。
[0013]优选的,所述电阻R5设置为控制关断并联电阻。
[0014]优选的,所述电阻R3和所述电阻R4的阻值之比影响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的B脚输出电压Vo,所述控制开关S1通过其A脚与B脚压差(Vi

Vg)控制其B脚与C脚的导通与断开。
[0015]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S1导通前公式为:
[0016]Vo=(1+R3/R4)*Vref
‑‑‑‑‑
公式1;
[0017]所述控制开关S1导通后公式为:
[0018]Vo=(1+(R3*R5/(R3+R5))/R4)*Vref
‑‑‑‑‑
公式2;
[0019]Vg=Vo+(Vi

Vo)*(R2/(R1+R2))
‑‑‑‑‑
公式3。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本专利技术使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可应用于低速车、储能产品搭载的各锂电池组;
[0022]2.当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二次欠压,可快速地切断锂电池组放电回路,防止电池组过放导致电芯干涸或损坏;
[0023]3.当电池二次欠压保护切断后,只要电池电压回复到超过二次欠压保护电压后,放电回路回复导通状态。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电阻R1;2、电阻R2;3、电阻R3;4、电阻R4;5、电阻R5;6、电池组BT1;7、电容C1;8、电压比较模块U1;9、控制开关S1。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7]参照附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22、电阻R33、电阻R44、电阻R55、电池组BT16、电容C17、电压比较模块U18、控制开关S19,所述电池组BT16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1,所述电池组BT16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33,所述电池组BT16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9的B脚,具体的,电压比较模块U18具有比较电压的作用。
[0028]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BT16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44,所述电池组BT16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7的一端,所述电池组BT16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8的C脚。
[0029]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3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7,所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7,所述电阻R3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5的一端,所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5的一端,所述电阻R33的一端连接电压比较模块U18的A脚,所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电压比较模块U18的A脚。
[0030]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9的A脚,所述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9的A脚。
[0031]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8的B脚。
[0032]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开关S19的C脚连接所述电阻R55,所述控制开关S19的C脚连接
放电负载。
[0033]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1、所述电阻R22、所述电阻R33和电阻R44设置为分压电阻,具体的,分压电阻指与某一电路串联的导体的电阻,在总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电路上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将能起分压的作用,一部分电压将降在分压电阻上,使该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减小。
[0034]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55设置为控制关断并联电阻。
[0035]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33和所述电阻R44的阻值之比影响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8的B脚输出电压Vo,所述控制开关S19通过其A脚与B脚压差(Vi

Vg)控制其B脚与C脚的导通与断开。
[0036]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开关S19导通前公式为:
[0037]Vo=(1+R3/R4)*Vre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纯硬件驱动的锂电池二次欠压硬件切断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2(2)、电阻R3(3)、电阻R4(4)、电阻R5(5)、电池组BT1(6)、电容C1(7)、电压比较模块U1(8)、控制开关S1(9),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BT1(6)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1),所述电池组BT1(6)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3(3),所述电池组BT1(6)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9)的B脚;所述电池组BT1(6)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4(4),所述电池组BT1(6)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7)的一端,所述电池组BT1(6)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8)的C脚;所述电阻R3(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7),所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7),所述电阻R3(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5)的一端,所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5)的一端,所述电阻R3(3)的一端连接电压比较模块U1(8)的A脚,所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电压比较模块U1(8)的A脚;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9)的A脚,所述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S1(9)的A脚;所述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模块U1(8)的B脚;所述控制开关S1(9)的C脚连接所述电阻R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方阳邱铨龙罗中宝吴哂杰
申请(专利权)人:宝星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