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7451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52
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属于露天采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中桩基加固技术领域,可解决采矿区无序回填后软弱层与基岩斜坡面形成的滑面地基的抗滑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深度在60米内的SDDC抗滑桩,桩端入岩部位采用水泥、碎石土混合料夯填,入岩长度为1倍桩径,岩面以上长度分别为1倍和1.5倍桩径,两桩之间结合部位交替错开,避免形成新滑面,其余桩身为普通夯填材料,使其在阻滑区组合形成竖向增强体,可提高结合部位的阻滑安全系数,使地基的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相较于抗滑灌注桩,在节省费用的前提下,解决了采矿区无序回填后软弱层与基岩斜坡面形成的滑面地基,采用SDDC群桩抗滑处理的关键技术。SDDC群桩抗滑处理的关键技术。SDDC群桩抗滑处理的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露天采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中桩基加固
,具体涉及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二十多年前,我国矿业开采秩序较为混乱,矿区普遍存在私挖滥采现象,致使在矿区周围遗留下大量的露天深坑以及无序回填场地,这些场地在回填时,一般会就近顺着矿坑或陡坡,无序地将挖掘的块石、矿渣连同上部松散覆盖土层无序抛填,这种地基属于软弱土层,土质松散、密实度差,等到城市建设加快,建筑用地不断扩展时,不得不将这些没有经过任何措施处置的采矿区场地也纳入城区建设范围。
[0003]在这些采矿区场地的基础工程中,因基岩斜坡面较陡,上覆盖回填土层厚度可达60米,随着地形形成基岩斜坡地段,这种地基加固时需要抗滑,但由于这种地基土层中夹杂的块石直径变化大、分布无序、间隙松散,如采用抗滑灌注桩则费用过于高昂,而斜坡中整个滑块的抗滑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采矿区无序回填后软弱层与基岩斜坡面形成的滑面地基的抗滑问题,提供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测量布点,场地清表整平后,测量放线,按隔行隔点放出桩位点;第二步,旋挖钻成孔,采用旋挖钻干作业成孔,成孔直径1.2m,成孔顺序采用隔行隔点间隔钻孔;第三步,旋挖钻入岩,旋挖钻成孔深度为桩底穿透杂填土层,钻孔的最低位置进入基岩1倍桩径,孔底浮渣清理干净,岩面以上搭接部位的长度为1倍桩径和1.5倍桩径交替布置;第四步,入岩部位回填混合料;第五步,入岩部位结合面夯填施工;第六步,SDDC桩身施工,入岩结合部位以上位置,采用枣核形夯扩锤分层扩径夯实至地平;第七步,整平、测量放线;第八步,表层强夯;第九步,地基检测。
[0006]进一步地,第二步中所述成孔直径为1.2m。
[0007]进一步地,第四步中所述混合料为水泥和碎石土以质量比1:6的比例混合,混合料的含水率为12

16%。
[0008]进一步地,第五步所述夯填,采用平底圆柱形夯锤,每次填料不超过1m3,夯击能量不小于500kN
·
m,每次夯击次数不小于4击,且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分两遍进行,第一遍先夯填1倍桩径的桩,第二遍夯填1.5倍桩径的桩。
[0009]进一步地,第六步中所述普通桩身施工使用现场堆积土料作为填料,填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5%,粒径不超过300mm,每次填料不超过2m3。
[0010]进一步地,第六步中所述扩径夯实的夯击能量不小于1000KN
·
m,夯锤重量10t,最大直径1.1m,落距不小于10m,每次夯击完成后自动记录夯沉量,夯击次数不小于6击,且最后3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扩后SDDC桩体最大直径不小于1.8m,以此夯填至地坪高度。
[0011]进一步地,第七步中所述整平,采用压路机将场地振碾两遍,然后测量放出强夯点位。
[0012]进一步地,第八步中所述表层强夯采用轻型强夯进行加固处理,强夯能级3000kN
·
m,夯点间距5.0m正三角形布置,收锤标准按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cm控制,且击数不少于6~8击控制,强夯结束后将夯坑推平,满夯为1500 kN
·
m能级,要夯印1/4搭接,每点夯3击,满夯完成后,整平场地,并采用压路机收面。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形成一种在露天采矿区中,煤层经剥离后,裸露基岩坡度在20~35
°
之间,后经无序回填,软弱土层与基岩结合面最厚部位达到60米的缓坡地基中,且在汛期时斜坡面最大地下水位不超过桩径
½
的地质条件下的SDDC群桩抗滑施工工艺,具体为利用SDDC桩将整个基岩斜坡地基分隔成若干单元,形成用群桩竖向反压措施的抗滑桩,解决了采矿区无序回填后软弱层与基岩斜坡面形成滑面,采用SDDC群桩抗滑施工的关键技术。
[0014]本专利技术岩面以上长度分别为1倍和1.5倍桩径,两桩之间结合部位交替错开,避免形成新滑面,其余桩身为普通夯填材料,使其在阻滑区组合形成竖向增强体,可提高结合部位的阻滑安全系数,使地基的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相较于抗滑灌注桩,在节省费用的前提下,解决了采矿区无序回填后软弱层与基岩斜坡面形成的滑面地基,采用SDDC群桩抗滑处理的关键技术。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抗滑SDDC桩示意图;图2为入岩搭接部位第一遍1倍桩径施工示意图;图3为入岩搭接部位第二遍1.5倍桩径施工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其中:1

基岩;2

1倍桩径抗滑体;3

1.5倍桩径抗滑体;4

普通SDDC桩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17]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适用于以下特征的露天采矿区无序回填缓坡地基;采矿区经煤层剥离后,裸露基岩坡度在20~35
°
之间,后经无序回填,且与倾斜基岩结合面最厚部位达到60米的软弱回填土层,其斜坡面汛期时最大地下水位不
超过桩径的
½

[0018]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是用SDDC桩将整个滑块分隔成若干单元,采取群桩竖向增强体措施抗滑。在处理滑块体与岩面结合部位时,桩端入岩部位采用1:6水泥、碎石土混合料夯填,其最优含水率控制在12%~16%之间,入岩长度为1倍桩径,岩面以上长度分别为1倍和1.5倍桩径,两桩之间结合部位交替错开,以防止在滑坡体中形成新滑面,其余桩身为普通夯填材料,使其共同形成竖向增强体,以提高结合部位的抗剪能力,使地基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
[0019]本专利技术采用机械旋挖成孔、孔内强夯成桩。主要施工流程为:a、旋挖钻成孔;b、入岩部位挤密夯填处理;c、SDDC普通填料夯扩夯填成桩;d、低能级表层强夯;e、平整场地后压路机压实。
[0020]旋挖钻成孔时,需隔排隔点施工,以防止相邻之间塌孔、窜孔。
[0021]在夯填施工时,需分为两遍隔排、隔孔夯填、且夯填设备和钻孔设备要错位施工。
[0022]在夯填岩面以上的搭接部位时,第一遍先夯填1倍桩径的水泥土桩,第二遍夯填1.5倍桩径的水泥土桩。
[0023]在入岩部位搭接面施工时,选用平底圆柱形夯锤,每次填料不超过1m3;夯击能量不小于500 kN
·
m,每层夯击次数不小于4击,且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在此部位施工时只考虑在原孔直径夯填密实,不考虑夯扩,以防止夯扩时将相邻桩的入岩水泥部位挤断。入岩搭接部位以上则需“扩径”夯扩施工。
[0024]本专利技术入岩搭接部位以上桩体需“扩径”施工,采用夯填夯扩法,分层填料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测量布点,场地清表整平后,测量放线,按隔行隔点放出桩位点;第二步,旋挖钻成孔,采用旋挖钻干作业成孔,成孔顺序采用隔行隔点间隔钻孔;第三步,旋挖钻入岩,旋挖钻成孔深度为桩底穿透杂填土层,钻孔的最低位置进入基岩1倍桩径,孔底浮渣清理干净,岩面以上搭接部位的长度为1倍桩径和1.5倍桩径交替布置;第四步,入岩部位回填混合料;第五步,入岩部位结合面夯填施工;第六步,SDDC桩身施工,入岩结合部位以上位置,采用枣核形夯扩锤分层扩径夯实至地平;第七步,整平、测量放线;第八步,表层强夯;第九步,地基检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所述成孔直径为1.2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四步中所述混合料为水泥和碎石土以质量比1:6的比例混合,混合料的含水率为12

1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采矿无序回填区内SDDC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五步所述夯填,采用平底圆柱形夯锤,每次填料不超过1m3,夯击能量不小于500kN
·
m,每次夯击次数不小于4击,且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分两遍进行,第一遍先夯填1倍桩径的桩,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印旺郭伟林刘克祥李学东任冬林李继兵岳效宁杨金潮张松柏谢俊平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