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沿灌注桩的排布方向间隔地打设于江底的两排第一钢管桩,两排第一钢管桩分别位于灌注桩排布位置的两侧,两排第一钢管桩一一对应设置,第一钢管桩的顶部露出水面;横向地设于对应的两个第一钢管桩顶部的支撑梁;沿灌注桩的排布方向设于若干个支撑梁之上的一对轨道,一对轨道分别位于灌注桩排布位置的两侧;滑设于轨道之上的平台板,两个平台板对称设置以承托桩机,两个平台板之间形成有一间距以施工灌注桩,平台板作为钻机施工的平台,整个施工平台结构占用航道空间较小,无需将施工区域与水系分隔开,也无需回填土,也免去了后期对回填土的清理。也免去了后期对回填土的清理。也免去了后期对回填土的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特指一种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沿江涉水作业基本采用围堰形式,采用传统围堰方式需先在沿长江侧施工一道围堰,将施工区域与水系分隔开,再进行灌注桩施工,钢板桩围堰施工时,需要船式打桩机进行施工还需配合回填土,同时因围堰的设计占用现有航道的空间较多,影响航道通行;灌注桩施工完成后进行多余土方清理较为麻烦,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及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采用围堰形式施工灌注桩占用现有航道的空间较多、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用于承托施工灌注桩的桩机,所述施工平台结构包括:
[0005]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间隔地打设于江底的两排第一钢管桩,两排所述第一钢管桩分别位于所述灌注桩排布位置的两侧,两排所述第一钢管桩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钢管桩的顶部露出水面;
[0006]横向地设于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钢管桩顶部的支撑梁;
[0007]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设于若干个所述支撑梁之上的一对轨道,一对所述轨道分别位于所述灌注桩排布位置的两侧;以及
[0008]滑设于所述轨道之上的平台板,两个所述平台板对称设置以承托所述桩机,两个所述平台板之间形成有一间距以施工所述灌注桩,通过移动调节所述平台板在所述轨道上的位置,以使所述桩机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进行移动调节以在所述灌注桩的设计位置处进行所述灌注桩的施工。
[0009]本专利技术通过沿灌注桩的排布方向间隔地于江底打设两排第一钢管桩,两排钢管桩中相对应的两个第一钢管桩上设置支撑梁以供承托轨道,轨道上滑设平台板,通过移动平台板可使桩机沿灌注桩的排布方向进行移动调节以在灌注桩的设计位置处进行灌注桩的施工,由于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排第一钢管桩作为平台板的支撑,平台板作为钻机施工的平台,整个施工平台结构占用航道空间较小,无需将施工区域与水系分隔开,也无需回填土,也免去了后期对回填土的清理。
[0010]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间隔地打设于江底的一排第二钢管桩以及供运输施工材料的走道板;
[0011]所述第二钢管桩靠近其中一排所述第一钢管桩设置,所述第二钢管桩与所述第一钢管桩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钢管桩的顶面和所述第一钢管桩的顶面平齐;
[0012]所述支撑梁部分伸出两个所述第一钢管桩外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钢管桩之上;
[0013]所述走道板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设于若干个所述支撑梁的延伸部之上。
[0014]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间隔地设于若干个所述延伸部之上的若干个贝雷桁架,所述贝雷桁架呈竖向设置且所述贝雷桁架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一致;
[0015]所述走道板安装于若干个所述贝雷桁架之上。
[0016]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安装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贝雷桁架之间的若干个支撑架,若干个所述支撑架沿所述贝雷桁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0017]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间隔地设于若干个所述贝雷桁架之上的若干个加固梁,所述加固梁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上方且与所述延伸部的设置方向一致;
[0018]所述走道板安装于若干个所述加固梁之上。
[0019]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钢管桩上设有横向贯穿所述第一钢管桩的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钢管桩的顶面;
[0020]所述支撑梁的两端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钢管桩的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钢管桩安装固定,所述支撑梁的顶部伸出所述凹槽外并与所述轨道安装连接。
[0021]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对应所述凹槽处设于所述支撑梁两侧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远离所述支撑梁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钢管桩上。
[0022]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平台板上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远离所述平台板的一端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轨道上,通过所述限位组件以限制所述平台板的移动。
[0023]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滑设于一对所述轨道之上且呈横向设置的若干个承载梁、间隔地固设于所述平台板底面的若干个分配梁,若干个所述分配梁的底面与若干个所述承载梁的顶面固定连接形成网格结构。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如上述的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5]根据所述平台板的长度将所述灌注桩排布位置划分为若干个施工区段,将所述平台板移动至第一施工区域,并移动所述桩机,使所述桩机的钻杆对应第一灌注桩的设计位置并进行所述第一灌注桩的施工,待所述第一灌注桩施工完成后,移动所述桩机并进行下一灌注桩的施工直至完成所述第一施工区域内所有的灌注桩的施工;
[0026]将所述平台板移动至下一施工区域并完成下一施工区域内所有的灌注桩的施工,重复该步骤直至完成所有的施工区域的灌注桩的施工。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主视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的俯视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于平台板一侧方向上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中卡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中轨道和轨道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于走道板一侧方向上的示意图。
[0033]符号说明:第一钢管桩10,插槽11,定位件12,支撑梁20,延伸部21,平台板30,第二钢管桩40,走道板50,贝雷桁架60,支撑架61,加固梁62,轨道70,底板701,轨道本体702,轨道轮71,承重柱80,承重梁81,承载梁90,分配梁91,限位组件92,杆件921,卡套件922。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及施工方法,用于承托施工灌注桩的桩机。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排第一钢管桩作为平台板的支撑,平台板作为钻机施工的平台,整个施工平台结构占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用于承托施工灌注桩的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平台结构包括: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间隔地打设于江底的两排第一钢管桩,两排所述第一钢管桩分别位于所述灌注桩排布位置的两侧,两排所述第一钢管桩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钢管桩的顶部露出水面;横向地设于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钢管桩顶部的支撑梁;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设于若干个所述支撑梁之上的一对轨道,一对所述轨道分别位于所述灌注桩排布位置的两侧;以及滑设于所述轨道之上的平台板,两个所述平台板对称设置以承托所述桩机,两个所述平台板之间形成有一间距以施工所述灌注桩,通过移动调节所述平台板在所述轨道上的位置,以使所述桩机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进行移动调节以在所述灌注桩的设计位置处进行所述灌注桩的施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间隔地打设于江底的一排第二钢管桩以及供运输施工材料的走道板;所述第二钢管桩靠近其中一排所述第一钢管桩设置,所述第二钢管桩与所述第一钢管桩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钢管桩的顶面和所述第一钢管桩的顶面平齐;所述支撑梁部分伸出两个所述第一钢管桩外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钢管桩之上;所述走道板沿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设于若干个所述支撑梁的延伸部之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间隔地设于若干个所述延伸部之上的若干个贝雷桁架,所述贝雷桁架呈竖向设置且所述贝雷桁架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灌注桩的排布方向一致;所述走道板安装于若干个所述贝雷桁架之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贝雷桁架之间的若干个支撑架,若干个所述支撑架沿所述贝雷桁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临江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平台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晓翔,金国栋,陈元,袁保开,胡双,余惠,李赟,郭志鑫,潘钧俊,杨钦,吴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