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体间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6851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浮体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浮体之间的连接装置,第一台座、第一转动体、联桥、第二台座和第二转动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连接装置不限制浮体的运动自由度,通过滑动体的移动释放浮体间的相位平动,通过转动体的旋转释放浮体间的相对转动,所以连接的浮体能够自由地相对运动,从而解决了浮体刚性连接或铰接连接装置易发生应力集中而损坏的问题,提高了浮体抵抗风、浪、流的能力,尤其适用于海洋环境下的多浮体之间的连接。体之间的连接。体之间的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体间连接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浮体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浮体之间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海上浮体结构之间较多的采用刚性连接或者铰接连接,其中刚性连接是在浮体之间设置多个刚性连接装置,一种典型的刚性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浮体连接面上部的刚性销、连接板,以及设置在浮体连接面下部成对的丙丁钩,从而实现浮体结构的刚性连接。显然刚性连接装置限制浮体之间所有自由度的运动的一种连接型式。
[0003]另一种常见的连接装置是铰接装置,包括铰接器和销轴。连接浮体时将对应的铰接器利用销轴进行连接,铰接器限制了相连接的浮体5个自由度的运动,只允许浮体沿铰接器的铰轴轴线转动。
[0004]由于海洋环境条件恶劣,不同的浮体结构受到风、浪、流等环境因素的作用而会产生较大的相对运动和平动,无论是刚性连接装置还是铰接连接装置,均约束连接浮体的多个自由度的运动,因此会在连接装置处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一旦应力超出连接装置的正常承受范围,则会损坏装置,甚至可能出现浮体结构毁坏,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种浮体间的连接装置,以解决现有采用刚性连接装置或者铰接连接装置连接的浮体结构在连接处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损坏,抗风、浪、流等海洋环境条件的能力差的缺陷等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浮体间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台座、第一转动体、联桥、第二台座和第二转动体;所述第一台座为一关于第一轴线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并设置有关于第一轴线对称的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转动体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一圆弧;所述第一转动体为一关于第二轴线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直径介于所述第一圆弧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圆弧的弦长之间;所述第二台座为一关于第三轴线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并设置有关于第三轴线对称的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转动体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三圆弧;所述第二转动体为一关于第四轴线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四圆弧,所述第四圆弧的直径介于所述第三圆弧的直径与所述第三圆弧的弦长之间;所述联桥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转动体铰接连接,所述联桥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
二转动体铰接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一台座的高台处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转动体的高台处的高度;所述第一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一台座的低台处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一转动体的低台处的高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二台座的高台处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高台处的高度;所述第二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二台座的低台处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低台处的高度。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弧的弧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圆弧的弧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圆弧的弧度小于等于所述第四圆弧的弧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体的低台处设置有关于第二轴线对称的一对第一眼板,所述联桥的第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动体的第一眼板配合的一对第二眼板,所述联桥的第一端部利用销轴穿过所述第一眼板和第二眼板与所述第一转动体形成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体的低台处设置有关于第四轴线对称的一对第三眼板,所述联桥的第二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的第三眼板配合的一对第四眼板,所述联桥的第二端部利用销轴穿过所述第三眼板和第四眼板与所述第二转动体形成铰接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体与所述第二转动体相同;所述第一台座与所述第二台座相同。
[0013]本专利技术的浮体结构间连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连接装置不限制浮体的运动自由度,通过滑动体的移动释放浮体间的相位平动,通过转动体的旋转释放浮体间的相对转动,所以连接的浮体能够自由地相对运动,从而解决了浮体刚性连接或铰接连接装置易发生应力集中而损坏的问题,提高了浮体抵抗风、浪、流的能力,尤其适用于海洋环境下的多浮体之间的连接。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第一台座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第一台座A

A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第一转动体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第一转动体B

B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第二台座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第二台座C

C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第二转动体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第二转动体D

D剖面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联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
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后。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应当可对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示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
[0016]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浮体间连接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图,本连接装置不限制浮体的运动自由度,可释放浮体间的相位平动和相对转动,连接的浮体能够自由地相对运动,从而解决了浮体间连接装置易发生应力集中而损坏的问题,提高了浮体抵抗风、浪、流的能力。
[0017]本实施例的浮体间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台座1、第一转动体2、联桥3、第二台座5和第二转动体4。
[0018]其中,第一转动体2置于第一台座1内,并能够在第一台座1内自由转动;第二转动体4置于第二台座5内,并能够在第二台座5内自由转动;联桥3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一转动体2和第二转动体4铰接,实现联桥3可绕铰接位置转动;通过上述机构的设置,可使本连接装置连接的两个浮体间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平动和相对转动,而不会使应力集中于连接装置,从而保证了连接装置的结构安全。
[0019]图2为第一台座1的示意图,图3为第一台座1的A

A剖面示意图。第一台座1为一关于第一轴线11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并设置有关于第一轴线11对称的用于容纳第一转动体2的第一凹陷部13,该第一凹陷部13的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一圆弧15。
[0020]本实施例中,第一台座1为一阶梯状箱型结构,也即具有一高台12和一低台14,从而形成阶梯状结构。第一凹陷部13用于放置第一转动体2。
[0021]图4为第一转动体2的示意图,图5为第一转动体2的B

B剖面示意图。第一转动体2为一关于第二轴线21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也即具有一高台22和一低台23,从而形成阶梯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体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台座、第一转动体、联桥、第二台座和第二转动体;所述第一台座为一关于第一轴线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并设置有关于第一轴线对称的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转动体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一圆弧;所述第一转动体为一关于第二轴线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直径介于所述第一圆弧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圆弧的弦长之间;所述第二台座为一关于第三轴线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并设置有关于第三轴线对称的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转动体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三圆弧;所述第二转动体为一关于第四轴线对称的阶梯状箱型结构,周缘包括一弧度大于180
°
的第四圆弧,所述第四圆弧的直径介于所述第三圆弧的直径与所述第三圆弧的弦长之间;所述联桥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转动体铰接连接,所述联桥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转动体铰接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体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一台座的高台处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转动体的高台处的高度;所述第一凹陷部位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天赵立光李文岩李忠平侯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一零五三部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