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5614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12
一种转向装置,具备管、壳体、伸缩机构、以及载荷吸收机构,载荷吸收机构具备:滑动部,在管及进给机构的某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1侧,在作用于管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一边在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第1侧的侧面上滑动一边相对于一方的部件相对移动,使延伸部塑性变形;以及限制部,在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2侧,并且构成为,在作用于管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能够与滑动部一体地移动,限制延伸部向左右方向的第2侧的移动或变形。或变形。或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转向装置。
[0002]本申请对于2020年3月2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058293号以及2020年3月2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058294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0003]在转向装置中,有具备根据驾驶者的体格差异、驾驶姿势来调整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功能的装置。作为这种转向装置,具备被车体支承的外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保持在外柱内的内柱、以及将外柱及内柱能够前后运动地连接的伸缩机构。内柱能够旋转地支承转向轴杆。在转向轴杆的后端部安装着方向盘。
[0004]在转向装置中,搭载有在二次碰撞时等规定的载荷作用于方向盘的情况下、在内柱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的过程(所谓的溃缩行程(collapse stroke))中将施加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缓和的结构。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形成于伸缩机构的导引突起保持在形成于外柱的导引槽内的结构。
[0005]在有关专利文献1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中,在伸缩动作时,借助伸缩机构的驱动力,内柱相对于外柱前后运动。
[0006]另一方面,在二次碰撞时,在规定的载荷作用于方向盘的情况下,伸缩机构从外柱脱离。然后,内柱和伸缩机构要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此时,一边导引突起将导引槽压扩一边内柱向前方移动。结果,有关专利文献1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将在二次碰撞时施加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缓和。
[0007]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7243号公报。r/>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可是,为了有效率地使冲击载荷缓和,可以想到优选的是使导引槽塑性变形。
[0009]但是,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在由导引突起将导引槽压扩时,形成导引槽的隔壁自身(外柱)移动或变形,难以确保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0010]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在二次碰撞时发挥稳定的冲击吸收性能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具体而言,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导引突起在俯视中形成为矩形状。因此,导引突起在角部与导引槽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在导引槽的内表面上滑动。在此情况下,导引突起的角部容易钩挂在导引槽的内表面等而发生作用在导引突起与导引槽的内表面之间的载荷变动。
[0011]本公开提供一种容易确保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的转向装置。
[0012]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采用以下的方案。
[0013](1)有关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管,转向轴杆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管;壳体,被车体支承,并且将前述管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伸缩机构,使前述管相对于前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载荷吸收机构,将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之间连接。前述伸缩机构具备:致动器,与前述壳体连结;以及进给机构,具有与前述致动器连结的卡合部、以及与前述载荷吸收机构连结并与前述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的被卡合部,使前述致动器的驱动力经由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传递给前述管。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延伸部,与前述管及前述进给机构的某一方的部件连结,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滑动部,在前述管及前述进给机构的某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前述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1侧,在作用于前述管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一边在前述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第1侧的侧面上滑动一边相对于前述一方的部件相对移动,使前述延伸部塑性变形;以及限制部,在前述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前述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2侧,并且构成为,在作用于前述管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能够与前述滑动部一体移动,限制前述延伸部向左右方向的第2侧的移动或变形。
[0014]根据本方案,在二次碰撞时等,在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作用于管的情况下,管相对于壳体向前方移动。此时,通过在滑动部在延伸部的侧面上滑动的过程中延伸部塑性变形,能够将冲击载荷吸收。
[0015]特别是,在本方案中,在因在滑动部的滑动时作用在滑动部与延伸部之间的载荷而延伸部要向远离滑动部的一侧移动或变形的情况下,能够由限制部限制延伸部的移动或变形。由此,能够有效率地使延伸部塑性变形,能够确保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0016]并且,在本方案中,由于进给机构的卡合部及被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所以在二次碰撞时,限制进给机构相对于致动器向前方的移动。由此,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载荷吸收机构与进给机构一起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延伸部与滑动部之间有效果地产生载荷。结果,能够确保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0017]由于伸缩机构的致动器被固定于壳体,所以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碰撞时致动器不移动。因此,不需要在转向装置的周围确保致动器的移动空间,能够实现布局性的提高。
[0018](2)在上述(1)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限制部通过一边在前述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第2侧的侧面上滑动一边与前述滑动部一体地移动,使前述延伸部塑性变形。
[0019]根据本方案,随着滑动部及限制部相对于延伸部的前方移动,延伸部以被滑动部及限制部捋过的方式塑性变形。由此,能够在限制延伸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变形的基础上实现冲击吸收性能的提高。
[0020](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滑动部及前述限制部相对于在前述延伸部的中心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对称线线对称地形成。
[0021]根据本方案,作用在滑动部及限制部与延伸部之间的载荷容易成为均等。
[0022](4)在上述(1)至(3)的任一项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前述一方的部件,设置有:第1导引部,相对于前述滑动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滑动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以及第2导引部,相对于前述限制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限制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0023]根据本方案,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沿着延伸部使滑动部及限制部在前后方向上顺畅地移动。在因作用在延伸部与滑动部及限制部之间的载荷而滑动部及限制部要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或变形的情况下,能够由导引部限制滑动部及限制部的移动或变形。
[0024](5)在上述(1)至(4)的任一项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的第1侧与前述进给机构连接,在左右方向的第2侧被前述壳体支承。
[0025]根据本方案,由于延伸部在左右两侧被支承,所以能够限制延伸部相对于壳体的左右方向的移动。由此,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因在滑动部及限制部与延伸部之间产生的载荷而延伸部自身在左右方向上位置偏差。
[0026](6)在上述(1)至(5)的任一项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进给机构具备:轴杆,与前述致动器的输出轴连结,并且作为前述卡合部而具有阳螺纹;以及螺母,与前述一方的部件连接,并且作为前述被卡合部而形成有与前述阳螺纹卡合的阴螺纹部。
[0027]根据本方案,通过作为进给机构而采用进给丝杠机构,变得容易确保轴杆的阳螺纹与螺母的阴螺纹的卡合力,并且在伸缩动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管,转向轴杆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管;壳体,被车体支承,并且将前述管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伸缩机构,使前述管相对于前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载荷吸收机构,将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之间连接;前述伸缩机构具备:致动器,与前述壳体连结;以及进给机构,具有与前述致动器连结的卡合部、以及与前述载荷吸收机构连结并与前述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的被卡合部,使前述致动器的驱动力经由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传递给前述管;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延伸部,设置在前述管及前述进给机构的某一方的部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滑动部,在前述管及前述进给机构的某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前述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1侧,在作用于前述管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一边在前述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第1侧的侧面上滑动一边相对于前述一方的部件相对移动,使前述延伸部塑性变形;以及限制部,在前述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前述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2侧,并且构成为,在作用于前述管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能够与前述滑动部一体移动,限制前述延伸部向左右方向的第2侧的移动或变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限制部通过一边在前述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第2侧的侧面上滑动一边与前述滑动部一体地移动,使前述延伸部塑性变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滑动部及前述限制部相对于在前述延伸部的中心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对称线线对称地形成。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一方的部件,设置有:第1导引部,相对于前述滑动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滑动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以及第2导引部,相对于前述限制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限制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的第1侧与前述进给机构连接,在左右方向的第2侧被前述壳体支承。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进给机构具备:轴杆,与前述致动器的输出轴连结,并且作为前述卡合部而具有阳螺纹;以及螺母,与前述一方的部件连接,并且作为前述被卡合部而形成有与前述阳螺纹卡合的
阴螺纹部。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限制前述延伸部相对于前述滑动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8.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管,转向轴杆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管;壳体,被车体支承,并且将前述管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伸缩机构,使前述管相对于前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载荷吸收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间太辅关口畅马场洋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