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工程及生态景观工程交叉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护岸、挡水墙和基础底板;挡水墙垂直于水流方向设置,挡水墙上游的河流两侧沿水流方向分别设置有护岸;挡水墙及挡水墙两侧的护岸设置在位于河底的基础底板上,基础底板的下部设置有基础底板垫层;挡水墙靠近护岸一侧的上部,开有排洪口,挡水墙另一侧的中下部开有分流口;护岸的外侧设置有回填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满足提高已有建筑群防洪抗灾的能力,又能保留现有景观带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建筑群低扰动、低影响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群防洪抗灾能力。抗灾能力。抗灾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及生态景观工程交叉
,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居住密度的增大,兴建于滨河地区的建筑群及景观带面临前期集中利用土地,未考虑后期发展,防洪与景观带的新建重合,防洪抗灾能力不足的弊端凸显。
[0003]在建筑群内可用土地面积急缺的现状下,为进一步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大多采用增高堤防、弃用景观带扩宽断面增大防洪能力或放弃已有河道新建行洪通道等方式。虽然能够满足防洪要求,但同样面临拆除部分建筑、摧毁已建景观带、加高堤防影响建筑群内生产生活等诸多问题。
[0004]急需一种既能满足提高已有建筑群防洪抗灾的能力,又能保留现有景观带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建筑群低扰动、低影响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提高已有建筑群的防洪抗灾能力,同时又能为现有建筑群景观带提供生态用水,满足景观用水需求的分流结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包括护岸、挡水墙和基础底板;所述的挡水墙垂直于水流方向设置,挡水墙上游的河流两侧沿水流方向分别设置有护岸;所述的挡水墙及挡水墙两侧的护岸设置在位于河底的基础底板上,基础底板的下部设置有基础底板垫层;所述挡水墙靠近护岸一侧的上部,开有排洪口,挡水墙另一侧的中下部开有分流口;所述的护岸的外侧设置有回填土。
[0008]设置排洪口侧的护岸,在排洪口前设置有L形回转弯;排洪口前河流两侧的挡水墙间距大于上游河流两侧的挡水墙间距;挡水墙的宽度与上游河流两侧的挡水墙间距相同。
[0009]所述的回填土的回填高程与挡水墙的顶面同高。
[0010]所述的护岸采用的是重力式挡墙、衡重式挡墙、薄壁式挡墙或坡式护岸。
[0011]所述的挡水墙采用的是直墙式。
[0012]所述的分流口设置在置于河道中线的挡水墙上。
[0013]所述的分流口的下底边低于排洪口的下底边。
[0014]所述的排洪口的上部设置有盖板。
[0015]所述的基础底板与下游河道的衔接处设置有防冲槽。
[0016]所述的护岸与基础底板的衔接处设置有结构缝,结构缝用止水密封连接。
[0017]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通过护岸、挡水墙和基础底板有机构成。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既满足提高已有建筑群防洪抗灾的能力,又能保留现有景观带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建筑群低扰动、低影响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群防洪抗灾能力。
[0019](2)本技术中的分流口设置在置于河道中线的挡水墙上,使得水流经过分流口后可平顺的进入下游河道,减少对下游河道两岸及河底的掏刷。
[0020](3)本技术中设置排洪口侧的护岸,在排洪口前设置有L形回转弯;排洪口前河流两侧的挡水墙间距大于上游河流两侧的挡水墙间距,使得排洪口的进口处水流流态较为稳定,可以平顺进入排洪口内下泄。
[0021](4)本技术中的基础底板与下游河道的衔接处设置有防冲槽,使得基础底板更稳定,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防止由于下游冲坑下掏造成建筑物失稳。
[0022](5)本技术中的排洪口的上部设置有盖板,不仅加大了安全系数,且方便分流结构顶部的整体规划。
[0023]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布置图。
[0026]图2是图1的A
‑
A剖视图。
[0027]图3是图1的B
‑
B剖视图。
[0028]图中:
[0029]1‑
护岸;2
‑
挡水墙;3
‑
分流口;4
‑
排洪口;5
‑
止水;6
‑
基础底板;7
‑
基础底板垫层;8
‑
防冲槽;9
‑
下游河道;10
‑
洪水位;11
‑
回填高程;12
‑
回填土;13
‑
盖板。
[003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通过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实施例一:
[0033]参照图1
‑
图2所示的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包括护岸1、挡水墙2和基础底板6;所述的挡水墙2垂直于水流方向设置,挡水墙2上游的河流两侧沿水流方向分别设置有护岸1;
所述的挡水墙2及挡水墙2两侧的护岸1设置在位于河底的基础底板6上,基础底板6的下部设置有基础底板垫层7;所述挡水墙2靠近护岸1一侧的上部,开有排洪口4,挡水墙2另一侧的中下部开有分流口3;所述的护岸1的外侧设置有回填土12。
[0034]在进行多功能的分流结构建造时,首先进行基础处理,基础处理后进行基础底板垫层7、基础底板6的施工;之后进行河流两侧的护岸1及挡水墙2的施工;在进行挡水墙2施工时,同步进行排洪口4、分流口3的施工;上述施工完毕后,可进行回填土12的施工。最后可对护岸1顶部、排洪口4顶部,结合景观、安全防护、道路等综合考虑设置防护措施。
[0035]本技术通过护岸、挡水墙和基础底板有机构成。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既满足提高已有建筑群防洪抗灾的能力,又能保留现有景观带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建筑群低扰动、低影响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群防洪抗灾能力。
[0036]实施例二:
[0037]参照图1和图3所示的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设置排洪口4侧的护岸1,在排洪口4前设置有L形回转弯;排洪口4前河流两侧的挡水墙2间距大于上游河流两侧的挡水墙2间距;挡水墙2的宽度与上游河流两侧的挡水墙2间距相同。
[0038]进一步的,所述的护岸1采用的是重力式挡墙、衡重式挡墙、薄壁式挡墙或坡式护岸。
[0039]在实际使用时,护岸1采用本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岸(1)、挡水墙(2)和基础底板(6);所述的挡水墙(2)垂直于水流方向设置,挡水墙(2)上游的河流两侧沿水流方向分别设置有护岸(1);所述的挡水墙(2)及挡水墙(2)两侧的护岸(1)设置在位于河底的基础底板(6)上,基础底板(6)的下部设置有基础底板垫层(7);所述挡水墙(2)靠近护岸(1)一侧的上部,开有排洪口(4),挡水墙(2)另一侧的中下部开有分流口(3);所述的护岸(1)的外侧设置有回填土(1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排洪口(4)侧的护岸(1),在排洪口(4)前设置有L形回转弯;排洪口(4)前河流两侧的挡水墙(2)间距大于上游河流两侧的挡水墙(2)间距;挡水墙(2)的宽度与上游河流两侧的挡水墙(2)间距相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填土(12)的回填高程(11)与挡水墙(2)的顶面同高。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天浪,李洋,焦梦,李飘飘,王凡,周晓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