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装置和电梯用曳引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5339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制动装置和电梯用曳引机,该制动装置具备电梯用曳引机所需的制动力并且组装变得容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动装置具备:制动鼓,其在旋转轴的周向上具有制动面,在制动面沿旋转轴的方向形成有凹部;以及制动靴,其具有与凹部的形状对应地设置的衬片,衬片与制动面接触而对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衬片构成为在从与凹部的形状对应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处与制动面接触,制动靴伴随着制动动作而向制动面的方向移动,当衬片与制动面接触时,制动靴沿着制动面移动至衬片与凹部的形状对应的位置而对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应的位置而对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应的位置而对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动装置和电梯用曳引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动装置和电梯用曳引机。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电梯用曳引机所使用的制动装置中,存在通过对伴随着电梯用曳引机的电动机的旋转而旋转的制动鼓的制动面按压衬片来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
[0003]在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中,存在以下这样的制动装置:为了提高制动力,在制动鼓设置凹形接触部,在衬片设置凸形接触部,使凹形接触部与凸形接触部嵌合来进行制动。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3374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但是,在以往的制动装置中,为了使凹形接触部与凸形接触部嵌合而进行制动,需要将凹形接触部的位置设置在与凸形接触部嵌合的位置,从而要求较高的组装精度。
[0009]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具备电梯用曳引机所需的制动力且组装容易的制动装置。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专利技术的制动装置具备:制动鼓,其在旋转轴的周向上具有制动面,在制动面沿旋转轴的方向形成有凹部;以及制动靴,其具有与凹部的形状对应地设置的衬片,衬片与制动面接触而对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衬片构成为在从与凹部的形状对应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处与制动面接触,制动靴伴随着制动动作而向制动面的方向移动,当衬片与制动面接触时,衬片沿着制动面移动至与凹部的形状对应的位置而对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动装置,具备电梯用曳引机所需的制动力,且组装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包括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的电梯整体图。
[0015]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的侧视图。
[0016]图3是实施方式1的制动装置的主视图。
[0017]图4是图3的A

A剖视图。
[0018]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动装置未制动的状态的制动鼓和制动靴的状态的图。
[0019]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动装置的衬片与制动面接触的状态的图。
[0020]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动装置的制动状态的图。
[0021]图8是衬片与制动面接触的状态的放大图。
[0022]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动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0023]标号说明
[0024]1:电梯用曳引机;2:绳索;3:轿厢;4:偏导轮;5:对重;6:电动机;7:绳轮;8:旋转轴;9:轴承;10:制动装置;11:制动鼓;12:制动靴;13:衬片;14:制动面;15:凹部;16:移位单元;17:限制单元;18:凸部;21:场部件;22:电枢;23:制动弹簧;24: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地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并不受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
[0026]实施方式1
[0027]基于图1至图4,对本专利技术的制动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包括电梯用曳引机的电梯的整体图。图2是电梯用曳引机的侧视图。图3是电梯用曳引机所具备的制动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A

A剖视图。
[0028]如图1所示,电梯在机房中具备电梯用曳引机1,该机房设置于供电梯进行升降的井道的顶部。此外,电梯具备卷挂于电梯用曳引机1的绳索2、与绳索2的一端连结的轿厢3、以及经由偏导轮4与绳索2的另一端连结的对重5。
[0029]如图2所示,电梯用曳引机1具备电动机6、绳轮7、旋转轴8以及轴承9。电动机6是旋转式的马达,通过电力使旋转轴8旋转。绳轮7安装于旋转轴8,并挂有用于使电梯的轿厢3升降的绳索2。旋转轴8被轴承9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电动机6使旋转轴8和绳轮7旋转,由此电梯的轿厢3进行升降。
[0030]如图3所示,在电梯用曳引机1安装有两个制动装置10,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实施方式1中,从正面观察电梯用曳引机1时,在左右的位置安装有两个制动装置10。制动装置10配置在制动鼓11的内侧,从制动鼓11的内侧朝向外侧接触衬片13。另外,制动装置1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
[0031]如图4所示,制动装置10包括制动鼓11、制动靴12、衬片13、场部件21、电枢22、制动弹簧23和线圈24。制动装置10对制动鼓11施加制动力。制动鼓11在旋转轴8的周向上具有制动面14。制动鼓11与旋转轴8一起旋转。
[0032]电枢22与制动靴12彼此连结。因此,制动靴12与电枢22成为一体,能够利用制动弹簧23的弹性力向制动鼓11侧移动。衬片13借助制动靴12进行安装。此外,线圈24被嵌入场部件21,通过通电而作为电磁铁发挥功能。
[0033]场部件21固定于电梯用曳引机1的主体。制动弹簧23以收缩的状态配置在场部件21与电枢22之间。此外,制动弹簧23配置在设置于场部件21的凹部。由此,制动弹簧23利用弹性力将电枢22向远离场部件21的方向推出。
[0034]在未对线圈24通电的状态下,电枢22和制动靴12被制动弹簧23推出而向制动鼓11侧移动。其结果是,安装于制动靴12的衬片13被按压于制动鼓11。由此,利用衬片13与制动鼓11之间的摩擦力,对制动鼓11施加制动力。
[0035]与此相反,若对线圈24通电,则线圈24利用电磁力吸引由铁等金属构成的电枢22,
制动靴12和电枢22向场部件21的方向移动。由此,衬片13从制动鼓11离开,因此制动装置10的制动力被释放。
[0036]如图4所示,制动鼓11的制动面14具有截面成为V字状的凹部15。以下,对凹部15为V字状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0037]制动鼓11在旋转轴8的旋转方向的整周上具有该V字状的制动面14。换言之,V字状是以下这样的形状:制动鼓11的外径从旋转轴8的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内侧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外侧端部)逐渐变大,之后外径逐渐变小。此外,V字状的制动面14成为在旋转轴8的方向上对称的形状。形成为V字状的制动面14通过两个倾斜面形成为线对称。倾斜面是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8的方向具有一定角度的面。另外,在旋转轴8的方向上制动面14的最凹陷的位置(V字状的前端部分)也称为制动面14的中心位置或凹部15的中心位置(图中的单点划线位置)。
[0038]制动鼓11的制动面14的中心位置也可以说是以从制动鼓11的旋转轴8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制动鼓11的外径变大、之后外径变小的方式变化的点,即制动鼓11的外径最大的位置。
[0039]衬片13与制动鼓11的制动面14的凹部15的形状对应地设置。在此,衬片13与形成V字状的制动面14的两个面接触而对制动鼓11进行制动。另外,也将在旋转轴8的方向上与制动面14的凹部15的最凹陷的位置对应的衬片13的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动装置,其具备:制动鼓,其在旋转轴的周向上具有制动面,在所述制动面沿所述旋转轴的方向形成有凹部;以及制动靴,其具有与所述凹部的形状对应地设置的衬片,该衬片与所述制动面接触而对所述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所述衬片构成为在从与所述凹部的形状对应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处与所述制动面接触,所述制动靴伴随着制动动作而向所述制动面的方向移动,当所述衬片与所述制动面接触时,所述制动靴沿着所述制动面移动至所述衬片与所述凹部的形状对应的位置而对所述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凹部形成为V字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凹部形成为在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对称的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其中,所述衬片在该衬片的中心位置从所述凹部的中心位置偏移的位置处与所述制动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凹部形成为V字状,当所述衬片与所述制动面接触时,所述制动靴沿着所述制动面移动至所述衬片与形成V字状的所述凹部的两个面接触的位置,从而对所述制动鼓的动作进行制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制动装置还具备移位单元,所述移位单元使所述制动靴向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移位,所述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泽正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