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冷却装置及具有其的磁浮交通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冷却装置及具有其的磁浮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常压环境下,普遍采用直接风冷或者水冷的方式对运行设备进行冷却,然后再通过风冷对液态循环介质进行冷却。但是在低气压或者是真空环境中,空间中的空气介质稀薄,对流换热效果差,无法采用风冷提供足够的冷量将设备产生的大量热量带走,累积的热量会引起设备逐渐升温,超过设备的运行温度范围时,引起设备过温保护甚至损坏。此外,随着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的出现,车载设备需要在低气压环境下稳定运行,因此对冷却设备能够在缺少空气的环境下提供额外冷量同时具有更高的集成度、便于车载设备安装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此外,真空管道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对车载设备产生振动和冲击,静态制冷设备的结构容易因共振或者冲击产生局部应力集中或者结构疲劳,从而引起损坏。而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中交变电磁环境和静态磁场环境叠加也进一步降低了常规制冷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使其无法适用于真空管道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冷却装置及具有其的磁浮交通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方式无法在低气压或真空环境中对设备提供足够冷量的技术问题。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冷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外罐体和设置在所述外罐体内的外筒体、内筒体、底板、环形顶板、径向抗振限位单元、第一垂向抗振限位单元、第二垂向抗振限位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外罐体(10)和设置在所述外罐体(10)内的外筒体(20)、内筒体(30)、底板(40)、环形顶板(50)、径向抗振限位单元、第一垂向抗振限位单元、第二垂向抗振限位单元、蓄冷单元(90);所述外罐体(10)的顶部具有用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外筒体(20)套设在所述内筒体(30)的外侧,所述底板(40)与所述内筒体(30)和所述外筒体(20)的底部均相连,所述环形顶板(50)的内环与所述内筒体(30)的顶部相连,所述环形顶板(50)的外环与所述外筒体(20)的顶部相连,所述外筒体(20)、所述内筒体(30)、所述底板(40)和所述环形顶板(50)共同构成环形密封腔体,所述环形密封腔体内充注有冷却介质,所述环形密封腔体上设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所述内筒体(30)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相连,以使所述环形密封腔体与所述外罐体(10)之间构成密封空间,所述密封空间内为真空环境;所述径向抗振限位单元设置在所述外罐体(10)与所述外筒体(20)之间;所述第一垂向抗振限位单元设置在所述外罐体(10)与所述底板(40)之间;所述第二垂向抗振限位单元设置在所述外罐体(10)与所述环形顶板(50)之间;所述蓄冷单元(90)设置在所述内筒体(30)的内侧;第一冷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介质入口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待冷却设备相连,第二冷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介质出口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待冷却设备相连,通过所述冷却介质的循环将所述蓄冷单元(90)的冷量传递至待冷却设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抗振限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径向抗振限位支撑组,在所述径向抗振限位支撑组为大于或等于两个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径向抗振限位支撑组沿所述外筒体(20)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径向抗振限位支撑组包括多个径向抗振限位支撑部(60),多个所述径向抗振限位支撑部(60)沿所述外筒体(20)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径向抗振限位支撑部(60)包括依次设置的径向防滑缓冲层(61)、径向减振层(62)和径向支撑层(63),所述径向防滑缓冲层(61)与所述外筒体(20)相接触,所述径向支撑层(63)与所述外罐体(10)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防滑缓冲层(61)与所述外筒体(20)之间为面接触,所述径向支撑层(63)与所述外罐体(10)之间为线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向抗振限位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垂向抗振限位支撑部(70),多个所述第一垂向抗振限位支撑部(70)沿所述外筒体(20)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垂向抗振限位支撑部(7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垂向防滑缓冲层(71)、第一垂向支撑层(72)和第一垂向减振层(73),所述第一垂向防滑缓冲层(71)与所述底板(40)相接触,所述第一垂向减振层(73)与所述外罐体(10)相接触;所述第二垂向抗振限位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垂向抗振限位支撑部(80),多个所述第二垂向抗振限位支撑部(80)沿所述外筒体(20)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垂向抗振限位支撑部(8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垂向防滑缓冲层(81)、第二垂向支撑层(82)和第二垂向减振层(83),所述第二垂向防滑缓冲层(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慧星,张艳清,周伟,梁思源,刘坤,王新文,王雪晴,张睿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