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内管、输送结构及介入手术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4253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送内管、输送结构及介入手术输送系统。该输送内管应用于介入手术输送系统的输送结构中,所述输送内管包括:头部节圈,所述头部节圈的端部具有第一配合部;多个中间节圈,每一所述中间节圈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部,另一端具有第二配合部;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节圈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嵌设于另一所述中间节圈的第二配合部,并可在所述第二配合部中转动;以及尾部节圈,所述尾部节圈的端部具有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部与配合部的可转动嵌设,能够增加输送内管的抗拉强度和弯曲模量,降低形变率,提升整体结构的刚度,实现植入物的稳定释放,减少植入物释放时的窜动,保证介入手术的安全性,避免损伤身体组织。避免损伤身体组织。避免损伤身体组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送内管、输送结构及介入手术输送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输送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内管、输送结构及介入手术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心脏瓣膜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其中主要为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瓣膜退行性变(包括钙化和粘液变性等) 以及代谢障碍性瓣膜损害在我国也日益增多。通常,心脏瓣膜病采用心脏瓣膜手术进行,以使患者的心脏恢复健康。
[0003]而传统的心脏瓣膜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心脏直视方法。穿过患者的胸骨进行切割(胸骨切开术),并且患者的心脏被停止而血流改道通过“心肺”旁路控制机(体外循环机)。外科瓣膜置换手术是具有明显的伴随风险的高创伤性手术,患者可能由于栓子和与体外循环机有关的其他因素被暂时干扰,患者完全康复需要数月的时间。并且,老年人及某些特殊人群更是无法承受上述外科手术所带来的创伤,术后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或者无法康复等。
[0004]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即经导管心脏瓣膜的置换术,具有无需开胸、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近10年来介入治疗方向显示出内外科能治疗的病例,介入治疗方法都能治疗;外科手术不能治疗的病例,介入治疗方法也能治疗。新世纪瓣膜病介入治疗,研究工作明显加速,经皮介入瓣膜植入术由实验研究发展到小规模临床并行的研究阶段,瓣膜病介入可能突破技术上的“瓶颈”,迅速实现广泛的临床应用,它再次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领域的关注焦点。
[0005]但是目前心脏瓣膜的输送系统技术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目前技术的输送系统的内管(例如海波管),其抗拉强度不够强,弯曲性能不佳。这会导致瓣膜释放不稳定,释放窜动。输送系统受血流影响会产生位移,若管材强度不够,其受力就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形变,就可能会发生位置的移动,从而干涉或损伤组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输送系统采用海波管等内管输送时抗拉强度与弯曲性能不佳影响植入物释放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抗拉强度与弯曲模量的输送内管、输送结构及介入手术输送系统。
[0007]一种输送内管,应用于介入手术输送系统的输送结构中,所述输送内管包括:
[0008]头部节圈,所述头部节圈的端部具有第一配合部;
[0009]多个中间节圈,每一所述中间节圈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部,另一端具有第二配合部;各所述中间节圈串联连接时,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节圈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另一所述中间节圈的第二配合部嵌合连接并可转动;以及
[0010]尾部节圈,所述尾部节圈的端部具有第二连接部;
[0011]各所述中间节圈串联后的首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合连接并可转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各所述中间节圈串联后的尾端的所述第二配合部嵌合连接并可转动,且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及所述尾部节圈连通形成输送通道。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凹槽可转动配合的凸起;
[0013]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凸起可转动配合的凹槽;
[0014]所述凸起嵌设于所述凹槽中,并可在所述凹槽中转动。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对称设置。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以及所述尾部节圈均具有沿轴向方向的通孔,各所述通孔连通形成所述输送通道。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缘具有圆弧倒角或喇叭口。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以及所述尾部节圈的外壁均具有至少一第一通槽,各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输送内管的轴向方向贯通设置形成加强通道。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内管还包括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穿过所述加强通道连接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及所述尾部节圈。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槽包括直管段以及锥形段,所述锥形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直管段的一端连通所述锥形段;或者,所述第一通槽包括锥形段。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以及所述尾部节圈的外壁还均具有至少一第二通槽,每一所述第二通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槽中,并凹陷于所述第一通槽的底壁,所述第二通槽用于避让所述加强部件。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圆心角范围为π~2π,所述第一配合部及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圆心角范围为π~2π;
[0023]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结构相同,所述凹槽的圆心角小于所述凸起的圆心角。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节圈的壁厚与所述中间节圈的外径尺寸的比例大于25%。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节圈的壁厚范围为0.5mm~2.55mm。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内管还包括外包层,所述外包层罩设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及所述尾部节圈,所述外包层的两端密封连接于所述头部节圈与所述尾部节圈。
[0027]一种输送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输送内管,各所述输送内管串联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输送内管之间存在相位差。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输送内管之间,并连接两个所述输送内管,用于限制两个所述输送内管的轴向脱离。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输送内管的尾端,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另一所述输送内管的首端,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转动连接,所述限位件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轴向位移。
[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三配合部与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三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配合部与所述限位部配合连接,所述限位部限制所述第三配合部的轴向移动,并允许所述第三配合部转动。
[0031]一种介入手术输送系统,包括内芯管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输送结构,所述内芯管穿过所述输送结构的各所述输送通道,用于输送植入物。
[003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3]本技术的输送内管、输送结构及介入手术输送系统,多个中间节圈串联连接,其中一个中间节圈的第一连接部安装到相邻中间节圈的第二配合部中,并且,中间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介入手术输送系统的输送结构中,所述输送内管包括:头部节圈,所述头部节圈的端部具有第一配合部;多个中间节圈,每一所述中间节圈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部,另一端具有第二配合部;各所述中间节圈串联连接时,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节圈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另一所述中间节圈的第二配合部嵌合连接并可转动;以及尾部节圈,所述尾部节圈的端部具有第二连接部;各所述中间节圈串联后的首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合连接并可转动,所述第二连接部各所述中间节圈与串联后的尾端的所述第二配合部嵌合连接并可转动,且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及所述尾部节圈连通形成输送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凹槽可转动配合的凸起;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凸起可转动配合的凹槽;所述凸起嵌设于所述凹槽中,并可在所述凹槽中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以及所述尾部节圈均具有沿轴向方向的通孔,各所述通孔连通形成所述输送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缘具有圆弧倒角或喇叭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以及所述尾部节圈的外壁均具有至少一第一通槽,各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输送内管的轴向方向贯通设置形成加强通道。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内管还包括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穿过所述加强通道连接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中间节圈及所述尾部节圈。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包括直管段以及锥形段,所述锥形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直管段的一端连通所述锥形段;或者,所述第一通槽包括锥形段。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送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节圈、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旭闻陈国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