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在大高差坑中坑利用浅基坑的锚拉支护,包括支挡组件、传力组件和锚拉支座组件;支挡组件包括多个钢板桩,即设置在钢板桩上端的钢围檩;传力组件包括与每一钢板桩对应的锚拉钢筋;每一锚拉钢筋的一端均穿过相应的钢板桩与钢围檩,并约束在钢围檩内侧,另一端均锚固在浅基坑的钢筋混凝土底板;钢筋混凝土底板的施工缝边处,在每一锚拉钢筋的两侧对称均布抗拉钢筋;锚拉支座组件包括若干浅基坑工程桩。施工时,首先开挖浅基坑,并在浅基坑底部施工锚拉支护,完成后开挖深基坑并施工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完成后回填肥槽并回收锚拉支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证桩筏基础地下室结构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更有效利用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水平承载力。水平承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在大高差坑中坑利用浅基坑的锚拉支护
[0001]本技术涉及
,特别涉及在大高差坑中坑利用浅基坑的锚拉支护。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形式越发多样化,在大型基坑内部出现范围较大的大高差坑中坑也变得格外常见。
[0003]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地下室基础形式采用桩筏基础,且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的基坑工程,当局部范围内出现大高差坑中坑时,通常的施工方法是采用放坡开挖或钻孔灌注桩排桩悬臂支护。
[0004]然而,放坡开挖方式会扰动坑中坑后侧坑顶范围的地基土,使得靠近坑中坑并位于坑中坑后侧坑顶范围的工程桩损失了顶部一定范围的桩侧阻力,放坡开挖还会使此范围内的工程桩出现桩顶水平位移,因而影响工程桩的质量。
[0005]另一方面,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悬臂支护可以有效保护靠近坑中坑并位于坑中坑后侧坑顶范围的工程桩,但是钻孔灌注桩的造价较高,施工工序较为复杂,施工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0006]特别是对于坑中坑情况下,两个基坑底部高差在3.5米以上的大高差情况,因为在这个高差以上的坑中坑无法采用钢板桩悬臂支护,放坡开挖更会导致浅标高范围内的地基土被过多挖除和造成扰动。
[0007]钢板桩作为一种施工便捷、造价经济、污染较小并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常被用于坑中坑的支护形式。
[0008]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钢板桩的抗弯刚度较小,悬臂钢板桩形式无法满足大高差坑中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在桩顶增加支撑或锚拉结构才能实现。
[0009]另一方面,对于采用桩筏基础的地下室结构,工程桩本身具有一定的水平承载力,可以在保证其自身质量的同时,承受一定的水平锚拉力。
[0010]因此,如何在保证桩筏基础地下室结构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在大高差坑中坑利用浅基坑的锚拉支护,实现的目的是在保证桩筏基础地下室结构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更有效利用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能发挥钢板桩支护在工程经济性和施工便利性方面的优势,弥补钢板桩抗弯刚度不足的劣势。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在大高差坑中坑利用浅基坑的锚拉支护,设置在两个基坑之间;其中,一个基坑设置于另一个基坑的底部,为底部深度大于另一个所述基坑底部3.5米以上的深基坑;另一个所述基坑为浅基坑。
[0013]锚拉支护在所述深基坑开挖前完成施工,包括支挡组件、传力组件和锚拉支座组
件;
[0014]所述支挡组件包括围绕所述深基坑的侧壁设置的多个钢板桩;
[0015]所有所述钢板桩上端高出所述浅基坑底部,且朝向所述深基坑内侧的部位设有钢围檩;
[0016]每一所述钢板桩与所述钢围檩交叉呈“十”字形的交叉部位均设有用于穿设锚拉钢筋的通孔;
[0017]所述传力组件包括与每一所述钢板桩对应的所述锚拉钢筋;
[0018]每一所述锚拉钢筋的一端均穿过相应的所述钢板桩与所述钢围檩交叉部位的所述通孔,并通过绑条钢筋约束在所述钢围檩朝向所述深基坑的内侧;
[0019]每一所述锚拉钢筋的另一端均沿相应的所述钢板桩的垂直方向,向所述深基坑的外侧,在所述浅基坑的底部延伸,并均锚固在所述浅基坑的钢筋混凝土底板中;
[0020]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的施工缝处,在每一所述锚拉钢筋的两侧分别对称均布有最少2个“C”字型的抗拉钢筋;
[0021]每一所述抗拉钢筋的“C”字型的开口方向均背向所述深基坑;
[0022]所述锚拉支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的若干浅基坑工程桩。
[0023]优选的,每一所述钢板桩均为拉森钢板桩;
[0024]每两个相邻的所述钢板桩之间均通过锁扣互锁连接。
[0025]优选的,所述钢围檩采用双拼槽钢制成,与每一所述钢板桩之间均采用焊接方式固定。
[0026]优选的,所述钢围檩搁置在相应的所述钢板桩上端朝向所述深基坑部位的钢筋牛腿上;
[0027]每一所述钢筋牛腿均采用焊接方式与相应的所述钢板桩固定。
[0028]优选的,每一所述锚拉钢筋锚固在所述浅基坑的钢筋混凝土底板中的长度均满足直锚要求。
[0029]优选的,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抗拉钢筋之间的间距均为100毫米。
[0030]优选的,每一所述锚拉钢筋均通过焊接方式与相应的所述绑条钢筋固定在钢垫板上;
[0031]每一所述钢垫板均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钢围檩。
[0032]优选的,每一所述浅基坑工程桩的桩顶均伸入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内;
[0033]每一所述桩顶的灌芯处理长度不小于4.0米;
[0034]每一所述桩顶的灌芯区域的钢筋笼的纵筋均在相应的所述桩顶以上绑扎桩头箍筋;
[0035]每两根相邻的所述桩头箍筋之间的间距均为100毫米。
[003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7]本技术可以保障大高差坑中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能够有效控制基坑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减少大高差坑中坑后侧坑顶范围内地基土的扰动,保护靠近坑中坑并位于坑中坑后侧坑顶范围的工程桩不被土方开挖所影响。
[0038]本技术对于采用桩筏基础形式和明挖顺作法施工的基坑工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强,在保障大高差坑中坑稳定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回收支护结构,降低支护
施工的工程投资。
[0039]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40]图1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深基坑和浅基坑交界处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0041]图2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深基坑和浅基坑交界处完成深基坑工程桩和浅基坑工程桩施工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2]图3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深基坑和浅基坑交界处完成浅基坑开挖和锚拉钢筋设置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3]图4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深基坑和浅基坑交界处完成钢筋混凝土底板浇筑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4]图5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深基坑内完成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实施例
[0046]如图1和图4所示,在大高差坑中坑利用浅基坑的锚拉支护,设置在两个基坑之间;其中,一个基坑设置于另一个基坑的底部,为底部深度大于另一个基坑底部3.5米以上的深基坑1;另一个基坑为浅基坑2。
[0047]锚拉支护在深基坑1开挖前完成施工,包括支挡组件、传力组件和锚拉支座组件;
[0048]支挡组件包括围绕深基坑1的侧壁设置的多个钢板桩3;
[0049]所有钢板桩3上端高出浅基坑2底部,且朝向深基坑1内侧的部位设有钢围檩4;
[0050]每一钢板桩3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在大高差坑中坑利用浅基坑的锚拉支护,设置在两个基坑之间;其中,一个基坑设置于另一个基坑的底部,为底部深度大于另一个所述基坑底部3.5米以上的深基坑(1);另一个所述基坑为浅基坑(2);其特征在于,锚拉支护在所述深基坑(1)开挖前完成施工,包括支挡组件、传力组件和锚拉支座组件;所述支挡组件包括围绕所述深基坑(1)的侧壁设置的多个钢板桩(3);所有所述钢板桩(3)上端高出所述浅基坑(2)底部,且朝向所述深基坑(1)内侧的部位设有钢围檩(4);每一所述钢板桩(3)与所述钢围檩(4)交叉呈“十”字形的交叉部位均设有用于穿设锚拉钢筋(5)的通孔;所述传力组件包括与每一所述钢板桩(3)对应的所述锚拉钢筋(5);每一所述锚拉钢筋(5)的一端均穿过相应的所述钢板桩(3)与所述钢围檩(4)交叉部位的所述通孔,并通过绑条钢筋(6)约束在所述钢围檩(4)朝向所述深基坑(1)的内侧;每一所述锚拉钢筋(5)的另一端均沿相应的所述钢板桩(3)的垂直方向,向所述深基坑(1)的外侧,在所述浅基坑(2)的底部延伸,并均锚固在所述浅基坑(2)的钢筋混凝土底板(7)中;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7)的施工缝(8)处,在每一所述锚拉钢筋(5)的两侧分别对称均布有最少2个“C”字型的抗拉钢筋(9);每一所述抗拉钢筋(9)的“C”字型的开口方向均背向所述深基坑(1);所述锚拉支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7)的若干浅基坑工程桩(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大高差坑中坑利用浅基坑的锚拉支护,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钢板桩(3)均为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宏鸣,黄天荣,徐壮涛,刘洋,李霞,李旖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