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变速箱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3028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用开关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变速箱开关,包括顶杆分总成、外壳和插座分合件,顶杆分总成的一端插接于外壳内部并与其翻铆固定,且顶部穿出外壳的顶部,插座分合件内部的底部且靠近左右两侧处均设置有导通铜柱,插座分合件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套,滑动套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复位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动触片的接点全程在导通铜柱上滑动,不经过其它诸如塑料等绝缘物,大大减少了接点的污染,滑动的接点,避免了拉弧碳化物的堆积,同时该动触片较传统刷片式结构负载能力大大提升,通过调整铜柱的长度,并取消耐磨片,可实现开关由常闭开关转换为常开开关,零件通用性极强。零件通用性极强。零件通用性极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变速箱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车用开关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变速箱开关。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各种变速箱开关故障率非常高,可靠性差,进一步分析主要体现如下:
[0003]1.密封性能差,内部进油或进水,影响开关接触可靠性。
[0004]2.触点排污能力差,机械开关避免不了接点拉弧的问题,而堆积的拉弧碳化物影响了开关的接触可靠性。
[0005]3.负载兼容性差,适用于大负载的压触结构因其拙劣的触点排污性而不适用于微小信号负载的场合;反之,适用于微小信号负载场合的滑片式结构,因滑片自身的载流能力差而不适用于大负载的场合。
[0006]综上所述,当前市场上,亟需一款高可靠性,高兼容性的变速箱开关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新型变速箱开关,包括顶杆分总成、外壳和插座分合件,所述外壳的底部翻铆固定于所述插座分合件的顶部,所述顶杆分总成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外壳内部,且顶部穿出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插座分合件的内部且靠近底部的左右两侧处均设置有导通铜柱,所述插座分合件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套,所述滑动套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复位柱,所述滑动套的内部设置有夹紧片,所述夹紧片套设于动触片的外部,所述夹紧片与所述动触片的形状相契合,所述夹紧片与所述动触片均套设于所述复位柱外部,所述动触片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触脚片,两相对的所述触脚片夹持住所述导通铜柱形成导电通路,所述复位柱的表面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紧贴于所述动触片的底部和所述插座分合件内壁的底部;
[0009]所述插座分合件内壁底部的左右两侧均铆接有耐磨片,所述耐磨片用于分离两个夹紧所述导通铜柱的所述触脚片,从而实现所述新型变速箱开关常开开关状态的断路,通过减短所述导通铜柱的长度,使所述导通铜柱脱离两相对的所述触脚片的夹持,并拆除所述耐磨片,从而实现所述新型变速箱开关常闭开关状态。
[001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插座分合件内壁的四周均匀开设有导向槽,所述滑动套四周的表面对应各所述导向槽设置有导向棱,各所述导向棱与对应的各所述导向槽滑动连接,所述插座分合件的顶部卡扣连接有挡板,通过所述挡板将所述滑动套压装于所述插座分合件内部,所述复位柱的顶部穿过所述挡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杆分总成的底部紧贴。
[001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触脚片靠近底部处均向外翻
折四十五度呈喇叭状,所述耐磨片的形状与对应的所述触脚片形状相匹配。
[001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挡板的顶部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顶部之间设置有膜片,所述膜片处于所述顶杆分总成与所述滑动套之间,所述外壳内壁顶部的四周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压紧于所述膜片的顶面,所述插座分合件外壁的中部与靠近所述外壳内壁的底部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0013]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膜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膜片的形变量大于所述触脚片与所述耐磨片之间的距离。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通过动触片的接点全程在导通铜柱上滑动,不经过其它诸如塑料等绝缘物,大大减少了接点的污染,滑动的接点,避免了拉弧碳化物的堆积,同时该动触片较传统刷片式结构负载能力大大提升,通过调整铜柱的长度,并取消耐磨片,可实现开关由常闭开关转换为常开开关,零件通用性极强。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滑动套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的动触片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插座分合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顶杆分总成;2、外壳;3、第一密封圈;4、膜片;5、第二密封圈;6、挡板;7、滑动套;701、复位柱;702、导向棱;8、夹紧片;9、动触片;901、触脚片;10、复位弹簧;11、耐磨片;12、插座分合件;1201、导向槽;13、导通铜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
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9]实施例
[0030]参照附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变速箱开关,包括顶杆分总成1、外壳2和插座分合件12,外壳2的底部翻铆固定于插座分合件12的顶部,顶杆分总成1的一端插接于外壳2内部,且顶部穿出外壳2的顶部,插座分合件12的内部且靠近底部的左右两侧处均设置有导通铜柱13,插座分合件12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套7,滑动套7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复位柱701,滑动套7的内部设置有夹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变速箱开关,包括顶杆分总成(1)、外壳(2)和插座分合件(12),所述外壳(2)的底部翻铆固定于所述插座分合件(12)的顶部,所述顶杆分总成(1)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外壳(2)内部,且顶部穿出所述外壳(2)的顶部,所述插座分合件(12)的内部且靠近底部的左右两侧处均设置有导通铜柱(13),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分合件(12)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套(7),所述滑动套(7)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复位柱(701),所述滑动套(7)的内部设置有夹紧片(8),所述夹紧片(8)套设于动触片(9)的外部,所述夹紧片(8)与所述动触片(9)的形状相契合,所述夹紧片(8)与所述动触片(9)均套设于所述复位柱(701)外部,所述动触片(9)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触脚片(901),两相对的所述触脚片(901)夹持住所述导通铜柱(13)形成导电通路,所述复位柱(701)的表面套设有复位弹簧(10),所述复位弹簧(10)的两端分别紧贴于所述动触片(9)的底部和所述插座分合件(12)内壁的底部;所述插座分合件(12)内壁底部的左右两侧均铆接有耐磨片(11),所述耐磨片(11)用于分离两个夹紧所述导通铜柱(13)的所述触脚片(901),从而实现所述新型变速箱开关常开开关状态的断路,通过减短所述导通铜柱(13)的长度,使所述导通铜柱(13)脱离两相对的所述触脚片(901)的夹持,并拆除所述耐磨片(11),从而实现所述新型变速箱开关常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茂盛盛开友王长忠马运凡史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天运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