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65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卡接结构,包括:相互卡接的卡紧器(81)和卡紧接头(82);卡紧器(81)包括:L型卡台L型卡台包括:竖向卡台(817)和连接竖向卡台((817)的横向卡台(818);所述卡紧接头(82)包括:T型开口槽(829),两个L型卡台分别与T型开口槽(829)卡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风动片通过卡紧器和卡紧接头方便稳定的卡紧在竖向支撑件上,因而使得风动片能够稳定悬挂在竖梁或竖向支架上。在竖梁或竖向支架上。在竖梁或竖向支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节能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卡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风动片(叶片)一般是自由悬挂在风动幕墙的支架上,在重力的作用下,叶片下端随风飘动,但是,风动片的怎样安装在钢索或钢管上是个难题,完全固定的话,叶片难以摆动,固定不稳定的话,风一吹,叶片就脱离连接,或者摆动幅度过大容易损坏。
[0003]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风动幕墙的风动片,难以稳定并且灵活的设置在钢索或钢管上,实现风动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卡接结构,以解决现有的风动幕墙的风动片,难以稳定并且灵活的设置在钢索或钢管上的问题。
[0005]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卡接结构(也称用于风动幕墙的卡接结构或用于风动幕墙的卡紧结构)包括:相互卡接的卡紧器81和卡紧接头82;
[0006]卡紧器81包括:
[0007]第一柱状体810;
[0008]第一柱状体的第一端面811,设置在第一柱状体的第一端;
[0009]通孔815,贯穿所述第一柱状体810的侧面,通孔815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柱状体810长度方向;
[0010]L型卡台816,数目为两个,每个L型卡台包括:与所述第一柱状体的第一端面 811连接并沿端部方向延伸的竖向卡台817和连接竖向卡台817并沿平行所述第一柱状体的第一端面811向外延伸的横向卡台818,竖向卡台817的下端延伸至通孔815,横向卡台818连接在竖向卡台817的上端;
[0011]两个L型卡台的竖向卡台817间隔设置并排相对设置,两个L型卡台的竖向卡台817之间具有缝隙,两个L型卡台的横向卡台818分别向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缝隙与通孔815连通;
[0012]所述卡紧接头82包括:
[0013]第二柱状体820和连接接在所述第二柱状体820上的连接部822。
[0014]进一步的,第二柱状体820的第一端面8201,设置在第二柱状体的第一端;
[0015]第二柱状体820的第二端面823,设置在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
[0016]T型开口槽829,开设在第二柱状体820的第一端面8201上,T型开口槽829 的开口并延伸至第二柱状体的侧面;
[0017]所述T型开口槽829包括:宽槽8298和连接所述宽槽8298的窄槽8299,
[0018]窄槽8299从第二柱状体820的第一端面8201向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延伸,宽槽8298,连接窄槽8299并向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继续延伸;
[0019]两个L型卡台分别与T型开口槽829卡接;
[0020]所述连接部822连接在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
[0021]进一步的,两个L型卡台的竖向卡台817的缝隙小于所述通孔815的直径。
[0022]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卡台818的长度小于第一柱状体810的径向最大尺寸;所述 T型开口槽829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柱状体的侧面,所述T型开口槽829的另一端为封闭的。
[0023]进一步的,宽槽8298和窄槽8299之间具有交界面8292,宽槽8298和窄槽8299 沿所述第二柱状体的轴向方向的投影为U型。
[002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822包括:沿第二柱状体820的第二端面823轴向伸出的第三柱状体8225,所述第三柱状体8225包括:圆柱侧面8220、位于所述圆柱侧面 8220顶部的矩形开口槽821、以及位于所述圆柱侧面8220底部的支撑腿824。
[002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82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矩形开口槽821之下的凹陷部827,所述凹陷部827为扇形或三角形,所述凹陷部827为安装孔或安装槽,所述凹陷部827位于支撑腿824与矩形开口槽821之间,并且所述凹陷部827为周向封闭结构,与支撑腿824与矩形开口槽821分隔设置。
[002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824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腿824之间具有间隔距离,所述连接部822还包括:沿第二柱状体820的轴向对第二柱状体820切割的支撑平台825,支撑平台825垂直所述第二柱状体820的第二端面823,支撑平台825位于所述凹陷部827的侧下方,所述支撑腿824连接在所述支撑平台825上。
[0027]进一步的,支撑腿824包括内侧边8241、外侧边和连接在内侧边8241和外侧边之间的圆弧过渡边8242,所述内侧边8241为垂直所述支撑平台825的直边,所述外侧边包括:
[0028]第一外侧边826,连接所述圆弧过渡边8242并平行所述内侧边8241;
[0029]第二外侧边8262,连接所述第一外侧边826的上方,并平行所述支撑平台825;
[0030]第三外侧边8265,连接在所述第二外侧边8262与所述支撑平台825之间;第三外侧边8265平行所述第一外侧边826;
[0031]所述支撑平台825与所述第三外侧边8265形成第一直角形卡台,
[0032]第二外侧边8262与所述第一外侧边826形成第二直角形卡台。
[0033]所述第一柱状体810通过所述通孔815套设在竖向支撑件2上;风动片连接在所述连接部822上
[0034]本技术中,两个L型卡台816分别与T型开口槽829卡接,两个L型卡台 816的横向卡台818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都限位于宽槽8298中,两个L型卡台816 的竖向卡台817左右方向限位于窄槽8299中,这样的卡接,限位比较稳定。
[0035]两个L型卡台816分别与T型开口槽829卡接时,两个L型卡台的竖向卡台817 受到T型开口槽829的约束和作用力相互靠拢,缝隙819也能变小,通孔815的最小口径也会缩小,形成与圆柱形、圆管状物体或钢丝绳之间的松紧变化,从而实现通孔 815与圆柱形、圆管状物体或钢丝绳之间的配合变化,例如可以形成过盈配合,形成第一柱状体810快速卡紧在圆柱形、圆管状物体或钢丝绳上,而且通孔815与圆柱形、圆管状物体或钢丝绳之间的配合是周向方向的全方位拉紧,因而锁紧或卡紧效果好,使得风动片通过卡紧器和卡紧接头方便稳定的卡紧在竖向支撑件上,因而使得风动片能够稳定悬挂在竖梁或竖向支架上。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技术的卡接结构的第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技术的卡接结构的第二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技术的卡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4为图3的B

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5为图3的C

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1]图6为本技术的本技术的卡接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2]图7为本技术的卡紧器的第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3]图8为本技术的卡紧器的第二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相互卡接的卡紧器(81)和卡紧接头(82);卡紧器(81)包括:第一柱状体(810);第一柱状体的第一端面(811),设置在第一柱状体的第一端;通孔(815),贯穿所述第一柱状体(810)的侧面,通孔(815)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柱状体(810)长度方向;L型卡台(816),数目为两个,每个L型卡台包括:与所述第一柱状体的第一端面(811)连接并沿端部方向延伸的竖向卡台(817)和连接竖向卡台(817)并沿平行所述第一柱状体的第一端面(811)向外延伸的横向卡台(818),竖向卡台(817)的下端延伸至通孔(815),横向卡台(818)连接在竖向卡台(817)的上端;两个L型卡台的竖向卡台(817)间隔设置并排相对设置,两个L型卡台的竖向卡台(817)之间具有缝隙,两个L型卡台的横向卡台(818)分别向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缝隙与通孔(815)连通;所述卡紧接头(82)包括:第二柱状体(820)和连接在第二柱状体上的连接部(82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柱状体的第一端面(8201),设置在第二柱状体的第一端;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面(823),设置在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T型开口槽(829),开设在第二柱状体的第一端面(8201)上,T型开口槽(829)的开口并延伸至第二柱状体的侧面;所述T型开口槽(829)包括:宽槽(8298)和连接所述宽槽(8298)的窄槽(8299),窄槽(8299)从第二柱状体的第一端面(8201)向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延伸,宽槽(8298),连接窄槽(8299)并向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继续延伸;两个L型卡台分别与T型开口槽(829)卡接;所述连接部(822)连接在第二柱状体的第二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L型卡台的竖向卡台(817) 的缝隙小于所述通孔(815)的直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宽槽(8298)和窄槽(8299)之间具有交界面(8292),宽槽(8298)和窄槽(8299)沿所述第二柱状体的轴向方向的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松殷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尚雍幕墙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