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100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包括主体件、支体件和与主体件固接的连接座,主体件包括主体壳体和主体内件,主体内件与主体外壳之间形成有与连接座连通的混合腔;支体件包括支体壳体和支体内件,支体壳体的输出端内置有瓣式底座,瓣式底座的轴心具有抵接面,抵接面与支体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一组流通口,支体内件为具有弹性的实心杆状,其支体杆部的底端卡设于瓣式底座内并与抵接面抵接,其支体头部活动卡设于支体壳体的外接口内形成密封结构,支体杆部与支体壳体之间形成有流通腔,流通腔通过流通口与混合腔连通。本方案中的支体杆部为实心结构,且中间部上的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可以提高强度,达到防止支体内件不回弹的目的。不回弹的目的。不回弹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射器械
,具体地涉及一种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

技术介绍

[0002]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反复地进行输液时,一般通过接头将进入人体静脉内的静脉留置针或留置导管与药液注射设备互相连接,从而实现加药等操作。为了更方便地使用留置针,一般会配套使用一个将留置针和输液吊瓶相连起来的正压连接件。正压连接件一头连于留置针的导管上,一头连接于输液吊瓶的导管上,这样使得换药时直接更换输液吊瓶和与输液吊瓶连接的导管即可,不需要更换正压连接件和留置针,减少了不必要的更换流程,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患者少受痛苦。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便于加液或进行两种药液的同时输入,双头无针接头应运而生,通常由两个相连通的流体空腔相连而成。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双头无针接头的双头结构,尤其是设置于侧部的接头,不能很好地密封,从而容易导致漏液的问题,存在感染的安全风险。因此,如何保证双头无针接头的密封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包括主体件、与所述支体件相连通的支体件和与所述主体件固接的连接座,所述主体件包括主体壳体和主体内件,所述主体内件的主体杆部内部中空并与所述连接座固接,其主体头部活动卡设于所述主体外壳的输入口内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主体内件与所述主体外壳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座连通的混合腔;所述支体件包括支体壳体和支体内件,所述支体壳体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腔相连通,所述输出端内置有瓣式底座,所述瓣式底座的轴心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支体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一组流通口,所述支体内件为具有弹性的实心杆状,其支体杆部的底端卡设于所述瓣式底座内并与所述抵接面抵接,其支体头部活动卡设于所述支体壳体的外接口内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支体杆部与所述支体壳体之间形成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通过所述流通口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0006]优选的,所述支体内件具有中间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支体杆部和支体头部之间,所述中间部的端部直径大于所述支体头部,且所述中间部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外接口的内壁抵接,以密封所述外接口。
[0007]优选的,所述中间部环其侧壁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支体壳体的内壁抵接,以密封所述外接口的内端。
[0008]优选的,所述凸部的侧壁上均布有一组沿所述支体内件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凸棱,所述第一凸棱两两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凹型流道,且所述第一凸棱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
支体壳体的内壁相匹配的斜面。
[0009]优选的,所述中间部环其侧壁均布有一组沿所述支体内件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棱,所述第二凸棱两两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凹型流道,且不外凸于所述凸部。
[0010]优选的,所述瓣式底座包括一组以所述抵接面为圆心进行圆周均布的连接臂,所述抵接面通过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支体壳体的内壁固接,所述连接臂两两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所述流通口。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座包括内部中空的连接部,所述主体杆部套接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连接部通过一组连接孔与外部大气相连通,使得所述主体杆部的内部与外部大气相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座具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混合腔相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主体头部和主体杆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台阶面,所述第三台阶面与所述主体壳体的内壁抵接,以密封所述输入口。
[0014]优选的,所述输入口和外接口的外壁均设置有螺纹。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1、设置主体件和支体件来实现双头连接,支体件内部设置的支体内件,具有实心的支体杆部,来保证支体内件自身具有较强的弹性,并设置有中间部,中间部上的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可以提高所述中间部的强度,使其不会过度变形,在无外力挤压时可以快速复位,达到防止支体内件不回弹的目的;2、在支体壳体内设置瓣式底座来与主体壳体连通,瓣式底座对支体内件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支体杆部的实心结构不会堵塞所述主体件和支体件之间的连通;3、支体内件的中间部与支体头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形成双重密封,确保支体内件在回弹后密封其外接口,来确保支体件的密封性;主体内件也通过设置第三台阶面来在回弹后密封其输入口,确保主体件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体内件的示意图;图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瓣式底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18]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
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0019]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包括主体件、与所述支体件相连通的支体件和与所述主体件固接的连接座3,所述主体件包括主体壳体1和主体内件2,所述主体内件2的主体杆部201内部中空并与所述连接座3固接,其主体头部202活动卡设于所述主体外壳1的输入口101内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主体内件2与所述主体外壳1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座3连通的混合腔100;所述支体件包括支体壳体4和支体内件5,所述支体壳体4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腔100相连通,所述输出端内置有瓣式底座401,所述瓣式底座401的轴心具有抵接面4011,所述抵接面4011与所述支体壳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一组流通口4012,所述支体内件5为具有弹性的实心杆状,其支体杆部501的底端卡设于所述瓣式底座401内并与所述抵接面4011抵接,其支体头部502活动卡设于所述支体壳体4的外接口402内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支体杆部501与所述支体壳体4之间形成有流通腔200,所述流通腔200通过所述流通口4012与所述混合腔100连通。
[0020]如图5所示,所述瓣式底座401包括一组以所述抵接面4011为圆心进行圆周均布的连接臂4013,所述抵接面4011通过所述连接臂4013与所述支体壳体4的内壁固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包括主体件、与所述支体件相连通的支体件和与所述主体件固接的连接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包括主体壳体(1)和主体内件(2),所述主体内件(2)的主体杆部(201)内部中空并与所述连接座(3)固接,其主体头部(202)活动卡设于所述主体外壳(1)的输入口(101)内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主体内件(2)与所述主体外壳(1)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座(3)连通的混合腔(100);所述支体件包括支体壳体(4)和支体内件(5),所述支体壳体(4)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腔(100)相连通,所述输出端内置有瓣式底座(401),所述瓣式底座(401)的轴心具有抵接面(4011),所述抵接面(4011)与所述支体壳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一组流通口(4012),所述支体内件(5)为具有弹性的实心杆状,其支体杆部(501)的底端卡设于所述瓣式底座(401)内并与所述抵接面(4011)抵接,其支体头部(502)活动卡设于所述支体壳体(4)的外接口(402)内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支体杆部(501)与所述支体壳体(4)之间形成有流通腔(200),所述流通腔(200)通过所述流通口(4012)与所述混合腔(10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体内件(5)具有中间部(503),所述中间部(503)位于所述支体杆部(501)和支体头部(502)之间,所述中间部(503)的端部直径大于所述支体头部(503),且所述中间部(503)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台阶面(504),所述第一台阶面(504)与所述外接口(402)的内壁抵接,以密封所述外接口(4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不回弹式双头无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503)环其侧壁形成有凸部(506),所述凸部(506)与所述中间部(503)之间形成有第二台阶面(505),所述第二台阶面(505)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面(504),所述第二台阶面(505)与所述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朝辉李卫国闫维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林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