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保温筒及保温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052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保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恒温保温筒及保温工艺。恒温保温筒包括筒体、坩埚和若干加热模组,若干加热模组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于坩埚的外侧且通过第一调节结构调节其间距;加热模组包括反光环和两个红外发热管,反光环的内环面具有椭圆弧反射凹面,两个红外发热管沿上下方向设置在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内侧,红外发热管通过第二调节结构调节其相对于椭圆弧反射凹面的竖直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调节结构调节加热模组的位置,以调节红外发热管内侧面的加热光线对坩埚的加热区域,并通过第二调节结构调节红外发热管相对于椭圆弧反射凹面的位置,以调节红外发热管外侧面的加热光线的反射加热区域,进而对坩埚的预置位置进行加热。进行加热。进行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温保温筒及保温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保温
,具体涉及一种恒温保温筒及保温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在进行熔化和精炼金属液体以及固液加热、反应等的化学试验生产过程中,常需要对内容物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处理。现有的保温筒为提高保温效率,需要引入加热原件对筒体进行加热。但是现有的保温筒中在加热过程中,大都不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保温筒的预定位置进行适应性加热,不仅能源利用率不高,且影响保温效果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根据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恒温保温筒及保温工艺,以解决现有的保温筒能源利用率低以及保温效果差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恒温保温筒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筒体,还包括:坩埚,其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筒体内部;若干加热模组,其位于所述坩埚的外侧且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若干加热模组通过第一调节结构调节其竖直位置;所述加热模组包括反光环和两个红外发热管;所述反光环的内环面具有椭圆弧反射凹面,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对称面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红外发热管均设置在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内侧,且分别处于所述对称面的上下两侧,以使两个所述红外发热管外侧面的加热光线被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反射至所述坩埚的外壁;所述红外发热管通过第二调节结构调节其相对于椭圆弧反射凹面的竖直位置;通过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调节所述红外发热管相对于所述坩埚外壁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红外发热管的内侧面的加热光线对所述坩埚外壁的加热区域,并通过第二调节结构调节所述红外发热管相对于椭圆弧反射凹面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红外发热管外侧面的加热光线经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反射后对所述坩埚的外壁的加热区域,进而对所述坩埚的外壁上的预置位置进行加热。
[0005]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包括第一调节环和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调节环同轴设置在所述反光环的外侧,所述第一限位柱沿圆周方向均布连接在所述反光环和所述第一调节环之间;所述筒体内部设置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侧壁设置有竖直导槽和若干限位横槽,若干限位横槽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竖直导槽相连通,所述第一调节环位于所述固定筒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限位柱放置于所述限位横槽。
[0006]可选地,所述第二调节结构包括第二调节环和第二限位柱,第二调节环同轴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管的外侧,第二限位柱沿圆周方向均布连接在所述红外发热管和所述第二调节环之间;所述反光环上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安装槽和调节槽,所述安装槽和所述调节槽相对
于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对称面上下对称设置有两组,所述安装槽竖直设置且贯穿所述反光环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调节槽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对称面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柱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以在转动所述第二调节环时,所述第二限位柱沿所述调节槽移动。
[0007]可选地,所述反光环上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外侧设置有竖直延伸的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环上设置有竖直延伸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内设置有定位销,以将两个所述红外发热管和所述反光环相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设置有若干组,每组沿所述反光环和所述第二调节环的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
[0009]可选地,所述筒体的一侧壁开设有调节门,以便于调节所述加热模组。
[0010]可选地,所述筒体的内底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并通过固定板带动所述坩埚转动。
[0011]可选地,所述坩埚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套筒,所述保护套筒和所述固定板相连接;所述坩埚的上端设置有提手,用于将所述坩埚放置于所述保护套筒内部。
[0012]可选地,所述筒体的侧壁设置有配电柜,所述红外发热管与所述配电柜内的导线电连接;所述筒体的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提拉耳,以便于所述坩埚的取放。
[0013]使用上述一种恒温保温筒的保温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内容物放入所述坩埚内,根据所述坩埚的高度以及内容物的类型及数量,在所述坩埚的外壁确定需要加热及保温的预置位置;(2)将所述坩埚放置于所述固定筒内部;(3)根据预置位置利用所述第二调节结构调节两个所述红外发热管相对于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上下位置,后通过定位销将两个所述红外发热管固定于所述反光环;(4)打开所述调节门,将调整好所述红外发热管位置后的加热模组通过所述调节门依次装入所述固定筒,根据预置位置利用所述第一调节结构调节所述加热模组的上下位置,以形成预置的加热温度梯度;(5)关闭调节门,盖上顶盖,开始加热保温。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恒温保温筒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设置了多组加热模组,并且通过第一调节结构调节各加热模组在竖直方向的位置和间距,改变相邻两个加热模组的间隔距离,并通过第二调节结构调节加热模组的两个红外发热管相对于椭圆弧反射凹面的竖直位置,以此改变红外发热管外侧面的加热光线经椭圆弧反射凹面反射后对坩埚的外壁的加热区域。通过反射利用红外发热管外侧的热量可对相邻两个红外发热管之间的轴向间隙进行加热,使得坩埚的外壁适应内容物的结晶熔炼过程产生轴向的温度梯度,以此保证预置加热位置得到加热;且能够使得坩埚的外壁上的预置位置中未正对红外发热管的位置内也能够得到充分加热,加热稳定可靠且尽量均匀,显著提高保温效果和出料质量。同时可利用红外发热管外侧的热量,能量利用率高,绿色环保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恒温保温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恒温保温筒的半剖视立体图结构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加热模组安装于固定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加热模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4中A处局部放大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加热模组爆炸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加热模组半剖视立体图。
[0023]图8为图7中B处局部放大图。
[0024]图9为图7中C处局部放大图。
[0025]图中:11、提拉耳;12、顶盖;13、配电柜;14、筒体;15、调节门;16、门把手;21、固定筒;211、限位横槽;212、竖直导槽;22、坩埚;221、提手;23、保护套筒;24、电机;241、固定板;242、输出轴;30、加热模组;31、反光环;311、第一限位柱;312、第一调节环;313、第一调节孔;314、椭圆弧反射凹面;315、调节槽;316、安装槽;32、红外发热管;321、第二限位柱;32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温保温筒,包括筒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坩埚,其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筒体内部;若干加热模组,其位于所述坩埚的外侧且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若干加热模组通过第一调节结构调节其竖直位置;所述加热模组包括反光环和两个红外发热管;所述反光环的内环面具有椭圆弧反射凹面,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对称面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红外发热管均设置在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内侧,且分别处于所述对称面的上下两侧,以使两个所述红外发热管外侧面的加热光线被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反射至所述坩埚的外壁;所述红外发热管通过第二调节结构调节其相对于椭圆弧反射凹面的竖直位置;通过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调节所述红外发热管相对于所述坩埚外壁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红外发热管的内侧面的加热光线对所述坩埚外壁的加热区域,并通过第二调节结构调节所述红外发热管相对于椭圆弧反射凹面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红外发热管外侧面的加热光线经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反射后对所述坩埚的外壁的加热区域,进而对所述坩埚的外壁上的预置位置进行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保温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包括第一调节环和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调节环同轴设置在所述反光环的外侧,所述第一限位柱沿圆周方向均布连接在所述反光环和所述第一调节环之间;所述筒体内部设置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侧壁设置有竖直导槽和若干限位横槽,若干限位横槽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竖直导槽相连通,所述第一调节环位于所述固定筒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限位柱放置于所述限位横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保温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结构包括第二调节环和第二限位柱,第二调节环同轴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管的外侧,第二限位柱沿圆周方向均布连接在所述红外发热管和所述第二调节环之间;所述反光环上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安装槽和调节槽,所述安装槽和所述调节槽相对于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对称面上下对称设置有两组,所述安装槽竖直设置且贯穿所述反光环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调节槽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椭圆弧反射凹面的对称面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柱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以在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诚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鑫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