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0526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烟气从汽化烟道进入锅炉,依次通过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三蒸发器、第四蒸发器、二级省煤器、一级省煤器、低温省煤器后从出口排入尾气处理装置;脱盐水通过除氧水泵送入低温省煤器加热后进入除氧器;该方法针对烟气中含尘特性,为了减少积灰,增加受热面积,增强换热,提高锅炉热效率,翅片管束均采用耐磨损的双H型翅片管顺列布置,再配合压缩空气吹扫,有效避免了因为积灰影响换热效率的问题。灰影响换热效率的问题。灰影响换热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


[0001]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

技术介绍

[0002]工业硅矿热炉余热的回收技术是通过余热锅炉回收工业硅矿热炉的烟气余热,结合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用余热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来推动低参数的汽轮发电机组做功发电的成套技术。其与火力发电相比,有以下特点:(1)不需要消耗一次能源;(2)不产生额外的废气、废渣、粉尘和其它有害气体。这将大大降低能耗,进而大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在冶炼行业利用余热进行余热发电,能更好的将回收利用烟气余热产生的蒸汽转化为其它实用的能源。
[0003]为满足冶炼工艺需要,根据用户提供的工业硅矿热炉的相关参数,设计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利用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来发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该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要求,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该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包括如下步骤:烟气从汽化烟道进入锅炉,依次通过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三蒸发器、第四蒸发器、二级省煤器、一级省煤器、低温省煤器后从出口排入尾气处理装置;脱盐水通过除氧水泵送入低温省煤器加热后进入除氧器;给水通过给水泵分别进入分别一级省煤器、二级省煤器,给水在省煤器被加热后从出口集箱送入锅筒中;锅筒中的水通过下降管流入各级蒸发器,在这里被加热后产生的汽水混合物再引入锅筒中,经汽水分离后从锅筒引出饱和蒸汽进入过热器,在过热器中被加热后成为额定参数的过热蒸汽;还包括如下步骤:将锅炉燃烧时产生的烟气通过锅炉上端的管道导入到热交换器下方,随着热量的上升使位于热交换器上方冷空气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通过位于热交换器上方另一端与蒸干室一侧相连通的管道进入蒸干室将蒸干室内的板材中的水分蒸发形成水汽,水汽通过位于蒸干室另一侧的抽风机抽离出蒸干室;还包括进行监控的步骤,所述监控的步骤包括:利用信号差异传感器检测上升管夹套筒体内部的工作参数;在所述工作参数发生突变时,所述上位机向所述控制阀发出切断指令使得与相应取热管组连接的进水管停止向取热管组内送水。
[0006]该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具有的优点如下:
[0007](1)针对烟气中含尘特性,为了减少积灰,增加受热面积,增强换热,提高锅炉热效率,翅片管束均采用耐磨损的双H型翅片管顺列布置,再配合压缩空气吹扫,有效避免了因为积灰影响换热效率的问题。
[0008](2)根据我们在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我们控制各受热面烟气速度在11~13m/s,既加强换热,又便于受热面清灰,烟速过高,系统阻力增大,且会积灰;烟速过低,换热效果差,
受热面管也容易积灰。
[0009](3)汽化烟道进、出口设置了有效导流板,减小流动阻力,防止冲刷烟道,确保受热管受热均匀,锅炉各级受热面采用厚壁管防磨,以延长受热面使用周期。
[0010](4)蒸发受热面采用合理结构确保水循环安全,锅炉为自然循环,为确保锅炉水循环安全,并便于换热热量的吸收,我们采用热力计算和水动力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布置受热面,并使循环倍率和循环流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锅炉水循环可靠、安全。
[0011](5)根据烟气特性,采用大的汽包直径,增大汽包水容量,适应烟气波动特性。
[0012](6)设置减温器,采用喷水减温方式,有效调节过热蒸汽温度。
[0013](7)炉墙采用金属护板;人孔、穿墙管(集箱)、护板接缝处全密封设计,减少锅炉漏风,增加热量的利用率。
[0014](8)锅炉受热面设计采用模块箱体结构,便缩短安装周期,便于维修更换。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这些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使用的余热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使用的余热锅炉的侧端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使用的余热锅炉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0020]在以下描述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示例”等等的引用表明如此描述的实施例或示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但并非每个实施例或示例都必然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另外,重复使用短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虽然有可能是指代相同实施例,但并非必然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0021]为简单起见,以下描述中省略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某些技术特征。
[0022]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包括
[0023]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所使用的余热锅炉得具体结构介绍如下:本锅炉采用模块形式出厂,锅炉本体主要由锅筒、各种模块、上升下降管、进出口烟道组成。
[0024]1.锅筒及内部装置
[0025]锅炉锅筒内径均为φ1600毫米,壁厚20毫米,采用Q345R钢板制造,共重5102.0kg。
[0026]锅筒内一次分离装置采用水下孔板对汽水混合物进行一次分离;二次分离采用波形板分离器,液体小水滴黏附在波形板上形成水膜,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汽包水容积,使汽水
得到进一步分离。二次分离器布置在锅筒顶部。
[0027]锅筒中水位在锅筒中心线,中水位
±
75毫米范围内为水位正常波动范围,中水位
±
100毫米处水位为最高安全水位及最低安全水位。
[0028]2.过热器
[0029]过热器由过热器管箱,喷水减温器,过热器连接管道组成。过热器管箱由进、出口集箱和管束组成。出口集箱由φ219
×
8的钢管制成,材料为15CrMoG;进口集箱由φ219
×
8的钢管制成,材料为15CrMoG;高温过热器管束由φ38
×
4的管子(15Cr1MoG)制成双H型管束,低温过热器管束由φ38
×
4的管子(15CrMoG)制成双H型管束顺列布置。过热器之间留有检修人孔和吹灰器吹灰空间。
[0030]3.蒸发器
[0031]蒸发器由进、出口集箱和管束组成,共4组。集箱由φ219
×
8的钢管制成,材料为20GB/T3087;管束由φ38
×
4的管子(20GB/T3087)制成双H型管束顺列布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烟气从汽化烟道进入锅炉,依次通过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三蒸发器、第四蒸发器、二级省煤器、一级省煤器、低温省煤器后从出口排入尾气处理装置;脱盐水通过除氧水泵送入低温省煤器加热后进入除氧器;给水通过给水泵分别进入分别一级省煤器、二级省煤器,给水在省煤器被加热后从出口集箱送入锅筒中;锅筒中的水通过下降管流入各级蒸发器,在这里被加热后产生的汽水混合物再引入锅筒中,经汽水分离后从锅筒引出饱和蒸汽进入过热器,在过热器中被加热后成为额定参数的过热蒸汽;还包括如下步骤:将锅炉燃烧时产生的烟气通过锅炉上端的管道导入到热交换器下方,随着热量的上升使位于热交换器上方冷空气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通过位于热交换器上方另一端与蒸干室一侧相连通的管道进入蒸干室将蒸干室内的板材中的水分蒸发形成水汽,水汽通过位于蒸干室另一侧的抽风机抽离出蒸干室;还包括进行监控的步骤,所述监控的步骤包括:利用信号差异传感器检测上升管夹套筒体内部的工作参数;在所述工作参数发生突变时,所述上位机向所述控制阀发出切断指令使得与相应取热管组连接的进水管停止向取热管组内送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系统余热回收方式,其特征在于:该方式所使用的锅炉包括锅筒、过热器、蒸发器、省煤器、低温省煤器;所述锅筒锅筒内一次分离装置采用水下孔板对汽水混合物进行一次分离;二次分离采用波形板分离器,液体小水滴黏附在波形板上形成水膜,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汽包水容积,使汽水得到进一步分离。二次分离器布置在锅筒顶部;所述过热器由过热器管箱、喷水减温器、过热器连接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磊陈文政孙积文周晓陈祥顺彭加华康文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陆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