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及转子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052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及转子实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及转子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航空发动机的设计追求更高的推重比,进而减轻重量,提高转速。发动机处于高转速运行状态时,转子支承系统的振动对发动机的可靠运转有着直接关联,因此,为模拟转子支承系统在发动机中的工作状态,研究人员专利技术了转子实验装置,可以模拟转子支承系统在发动机运转时的工作环境,进而实现对转子支承系统的减振特性研究。相关技术中,通过在转子两端设置鼠笼式弹性支承挤压油膜阻尼器,吸收转子由于残余不平衡量引起的振动能量,减小转子的振动位移和降低轴承的载荷。但鼠笼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在静偏心较大以及受到较大载荷的瞬态冲击时体现出较强的非线性,使得系统出现双稳态、非协调进动等非线性行为,从而危害系统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能够改善油膜阻尼的非线性,提高其减振性能,提高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的稳定性。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的转子实验装置。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包括:
[0006]转子;
[0007]第一轴承,套设于所述转子的一端;
[0008]第一支承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承;
[0009]第一支承座,包括第一主体件,所述第一主体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承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0010]其中,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支承座的内表面抵接,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一支承座的内表面限定出第一油膜腔,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表面抵接,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表面限定出第二油膜腔,所述第一支承件还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油膜腔和所述第二油膜腔。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通过分段式的挤压油膜、第一支承件变形以及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能够改善整个圆周油膜压力场的分布和大小,从而改善油膜刚度的非线性,扩大油膜刚度的线性区域,能够获得相对更大的油膜阻尼。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承座和所述第一轴承限定出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支承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承座包括衬套和挡板,所述衬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承件,所述衬套包括第二主体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所述第二主体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轴承的一端抵接,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主体件、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一轴承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纳腔。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所述第二主体件的另一端还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沿背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承座还包括垫片,在所述第一主体件的端面上,所述第二翻边、所述垫片和所述挡板依次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件,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端存在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能够通过所述垫片的厚度调节。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主体件的外表面设置有集油槽,所述第二主体件内还设置有第一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油膜腔和所述集油槽。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主体件内设置有检测通道,所述检测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油膜腔,所述检测通道内设置有动态压力传感器,以测试所述第一油膜腔的动态压力。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承件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支承座包括衬套,所述衬套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支承件的转动被限制,且所述检测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油膜腔。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转子实验装置,包括:
[0019]固定装置;
[0020]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包括转子、第一轴承、第一支承件和第一支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套设于所述转子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承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支承座包括第一主体件,所述第一主体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承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支承座的内表面抵接,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一支承座的内表面限定出第一油膜腔,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表面抵接,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表面限定出第二油膜腔,所述第一支承件还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油膜腔和所述第二油膜腔;
[0021]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转子转动;
[0022]第二支承座,位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所述转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座发生相对转动;
[0023]其中,所述固定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承座和所述第二支承座连接,以使所述转子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装置发生转动。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子实验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转子实验装置能够模拟机动飞行环境,进而协助技术人员开展高速转子系统动力学实验研究,为具有高机动性的发动机结构动力学设计和振动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
一支承座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在所述转子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支承座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转子实验装置还包括导轨,所述导轨平行于所述转子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能够沿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移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的间距。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均为上下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为可拆卸式连接。
[0027]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第一轴承,套设于所述转子的一端;第一支承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承;第一支承座,包括第一主体件,所述第一主体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承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其中,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支承座的内表面抵接,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一支承座的内表面限定出第一油膜腔,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表面抵接,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表面限定出第二油膜腔,所述第一支承件还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油膜腔和所述第二油膜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座和所述第一轴承限定出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支承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座包括衬套和挡板,所述衬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承件,所述衬套包括第二主体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所述第二主体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轴承的一端抵接,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主体件、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一轴承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纳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所述第二主体件的另一端还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沿背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承座还包括垫片,在所述第一主体件的端面上,所述第二翻边、所述垫片和所述挡板依次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件,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端存在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能够通过所述垫片的厚度调节。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件的外表面设置有集油槽,所述第二主体件内还设置有第一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油膜腔和所述集油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

弹性阻尼支承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曦张旭任光明甘晓华洪亮李明江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