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模组及电池温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0230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芯组件,所述壳体包括温控底板和两个温控侧板,两个所述温控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温控底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温控底板与所述电芯组件的底面相接触,两个所述温控侧板分别与所述电芯组件的两个侧面相接触;所述温控底板内和所述温控侧板内均设有用于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流通的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不仅冷却/加热效果好,而且结构紧凑,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温控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温控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温控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模组及电池温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电池温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能源需求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发展电动汽车已是大势所趋。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性能和成本。
[0003]动力电池放电存在一个最优的温度区间,当电池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会导致电池的放电能力急剧下降,限制电池的输出功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电池发生热失控起火。目前一般采用风冷、液冷等方式对电池包进行整包冷却,不仅冷却效果有限,而且相应设置的冷却结构占用空间大,影响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目前电池的液冷一般采用单一的冷却方式(例如只采用水冷),当电池需要快速降温时,无法起到良好的快速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电池温控系统,不仅冷却/加热效果好,而且结构紧凑,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芯组件,所述壳体包括温控底板和两个温控侧板,两个所述温控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温控底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温控底板与所述电芯组件的底面相接触,两个所述温控侧板分别与所述电芯组件的两个侧面相接触;所述温控底板内和所述温控侧板内均设有用于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流通的流道。
[0006]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温控底板的流体入口与所述温控侧板的流体入口相互独立,所述温控底板的流体出口与所述温控侧板的流体出口相互独立,使得所述温控底板内和所述温控侧板内能够同时通入相同的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或者分别通入不同的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
[0007]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温控侧板上设有侧板汇总管,所述侧板汇总管与所述温控侧板内的流道连通;所述温控底板上设有底板汇总管,所述底板汇总管与所述温控底板内的流道连通;所述侧板汇总管与所述底板汇总管相互独立,使得所述温控底板内和所述温控侧板内能够同时通入相同的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或者分别通入不同的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
[000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侧板汇总管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温控侧板相对两端的侧板进口汇总管和侧板出口汇总管,所述侧板进口汇总管和所述侧板出口汇总管分别与所述温控侧板内的流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
[0009]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两个所述温控侧板分别为第一温控侧板和第二温控侧板,所述第一温控侧板上的侧板进口汇总管与所述第二温控侧板上的侧板出口汇总管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温控侧板上的侧板出口汇总管与所述第二温控侧板上的侧板
进口汇总管连通。
[0010]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底板汇总管包括底板进口汇总管和底板出口汇总管,所述底板进口汇总管和所述底板出口汇总管分别与所述温控底板内的流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
[0011]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底板进口汇总管和所述底板出口汇总管设置于所述温控底板的同一端;所述壳体还包括两个端板,两个所述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温控底板的相对两端,所述底板进口汇总管和所述底板出口汇总管均固定在其中一个所述端板上。
[0012]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芯组件包括多个电芯单元,多个所述电芯单元水平设置且多个所述电芯单元沿竖向堆叠设置。
[001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温控底板内的流道和所述温控侧板内的流道均为直通式结构。
[0014]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温控底板和所述温控侧板均通过铝型材挤压成型。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温控系统,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由至少一个如以上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组成;所述电池温控系统还包括水泵和热交换器,所述水泵、所述电池包和所述热交换器通过管路依次连通以构成循环回路。
[0016]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池包和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温度压力传感器。
[0017]本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通过将壳体设置为温控底板和两个温控侧板的结构,温控底板与的电芯组件的底面相接触,两个温控侧板分别与电芯组件两个侧面相接触,从而对电芯组件形成三面冷却/加热的结构,冷却和加热效果更好;同时,温控底板和温控侧板能够同时进行电芯组件的冷却/加热,或者分别单独进行电芯组件的冷却/加热,而且温控底板和温控侧板能够同时通入相同的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或者分别通入不同的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从而使得电池能够形成多种冷却/加热模式,以应对不同的工况,大大提高电池的冷却/加热效率。同时,由于流道集成设置于温控底板和温控侧板内,不仅使得流道与电芯组件紧密贴合,换热效果好,而且无需其它结构件(例如液冷板),从而大大降低电池模组的重量和体积,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动力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的仰视图。
[0022]图5为图1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0023]图6为图1中温控底板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池温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0025]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动力电池模组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
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7]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8]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如果存在)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技术请求保护的范围。
[0029]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1,包括壳体11和设置于壳体11内的电芯组件16。壳体11包括温控底板111和两个温控侧板112,两个温控侧板112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温控底板111的相对两侧,温控底板111与电芯组件16的底面相接触,两个温控侧板112分别与电芯组件16的两个侧面相接触。温控底板111内和温控侧板112内均设有用于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流通的流道1110/1120。温控底板111的流体入口与温控侧板112的流体入口相互独立,温控底板111的流体出口与温控侧板112的流体出口相互独立,使得温控底板111和温控侧板112能够同时进行电芯组件16的冷却/加热(即同时通入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或者分别单独进行电芯组件16的冷却/加热(即分别单独通入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而且温控底板111和温控侧板112能够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温控底板和两个温控侧板,两个所述温控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温控底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温控底板与所述电芯组件的底面相接触,两个所述温控侧板分别与所述电芯组件的两个侧面相接触;所述温控底板内和所述温控侧板内均设有用于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流通的流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底板的流体入口与所述温控侧板的流体入口相互独立,所述温控底板的流体出口与所述温控侧板的流体出口相互独立,使得所述温控底板内和所述温控侧板内能够同时通入相同的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或者分别通入不同的冷却流体或加热流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侧板上设有侧板汇总管,所述侧板汇总管与所述温控侧板内的流道连通;所述温控底板上设有底板汇总管,所述底板汇总管与所述温控底板内的流道连通;所述侧板汇总管与所述底板汇总管相互独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汇总管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温控侧板相对两端的侧板进口汇总管和侧板出口汇总管,所述侧板进口汇总管和所述侧板出口汇总管分别与所述温控侧板内的流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温控侧板分别为第一温控侧板和第二温控侧板,所述第一温控侧板上的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洪兴张卓凡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智源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