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涉及间冷预热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根据系统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获得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的评估权值因子;基于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将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基于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间冷预热系统进行调整优化。达到减小系统体积,通过多维体系评估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更加准确,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技术效果。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间冷预热
,尤其涉及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燃气轮机系统既可用于发电,也可为车辆、舰船和航空器提供动力,提升燃气轮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小系统尺寸一直是该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地面燃气轮机系统尚未见有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结合在一起的公开报道,常规的间冷循环采用外部冷源为间冷器提供冷量,间冷回热循环则利用涡轮排气的余热提供热量。
[0003]然而,现有技术存在系统体积较大,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低,导致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系统体积较大,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低,导致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整套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高效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通过多维体系评估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更加准确,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0007]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系统装配模块,用于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组合装配模块,用于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评估体系确定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权重赋值模块,用于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作业效果评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激励系数确定模块,用于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
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调整优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0008]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由于采用了将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根据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再对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基于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将所评估的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最后基于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间冷预热系统进行调整优化的技术方案。进而达到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整套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高效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通过多维体系评估使得系统作业效果评估更加准确,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申请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中获得评估权值因子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中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间冷预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系统装配模块11,组合装配模块12,评估体系确定模块13,权重赋值模块14,作业效果评估模块15,激励系数确定模块16,调整优化模块17,低压压气机1,高压压气机2,燃烧室3,涡轮4,间冷器5,预热器6,泵7,燃料罐8,电加热器9,动力轴10。
具体实施方式
[0010]本申请通过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系统体积较大,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低,导致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整套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高效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进而提高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率的技术效果。
[0011]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00: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具体而言,燃气轮机系统既可用于发电,也可为车辆、舰船和航空器提供动力,提升燃气轮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小系统尺寸一直是该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地面燃气轮机系统尚未见有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结合在一起的公开报道,常规的间冷循环采用外部冷源为间冷器提供冷量,间冷回热循环则利用涡轮排气的余热提供热量。
[0012]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所述预设装配图为间冷预热系统的装配图,获得对应组装的间冷预热系统,如图5所示。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包括驱动液态金属流动的泵7、设置在低压压气机1和高压压气机2之间的间冷器5、设置在电加热器9和燃烧室3之间的预热器6;所述间冷器5为空气与液态金属换热的换热器,所述预热器6为液态金属与燃料换热的换热器。所述间冷预热系统不需要外部冷源,而采用燃料本身的冷量在间冷器中实现间冷功能,实现将压缩空气间冷和燃料预热功能相结合,提升作业效率。
[0013]步骤S200: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具体而言,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燃气轮机是以连续流动的气体为工质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将燃料的能量转变为有用功的内燃式动力机械,应用领域广泛,获得组合装配后的间冷预热循环系统。整套间冷预热循环回路可与燃气轮机紧凑配置,减小系统体积的同时提升燃气轮机运行效能,其紧凑、高效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小型燃气轮机系统。
[0014]步骤S300: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具体而言,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包括发电、供热、能源勘采、油气领域、运载工具等场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是对间冷预热系统作业效果进行评价的各指标体系,示例性的,包括发电效率、空间节省效果、外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冷预热系统的作业效果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按照预设系统装配图进行装配,获得间冷预热系统;将所述间冷预热系统和燃气轮机系统进行组合装配,获得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获得所述燃气轮机系统的应用场景信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设置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并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获得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将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和所述预设目标作业效果系数的差值,作为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基于所述系统优化激励系数,对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调整优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因子赋值,获得评估权值因子,包括:根据所述应用场景信息,获得作业评估属性信息;对所述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基于对所述降维作业评估属性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根据所述作业评估权重分配结果,对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中的各评估指标赋予所述评估权值因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和所述评估权值因子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多维作业评估效果,包括:基于所述多维度作业评估体系对间冷预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各作业评估值生成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根据所述评估权值因子,生成权值因子分配矩阵;基于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矩阵和所述权值因子分配矩阵进行矩阵相乘,获得效果矩阵乘积结果;将所述效果矩阵乘积结果,作为所述多维作业评估效果。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间冷预热作业,包括:根据所述间冷预热循环系统的作业信息,获得系统作业流路信息,所述系统作业流路信息包括空气流路、液态金属流路、燃料流路和排气流路;液态金属通过所述液态金属流路与所述空气流路中的压缩空气在间冷器发生热交换,获得升温液态金属和降温压缩空气;所述升温液态金属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晓龙,陆耀华,于冠帅,
申请(专利权)人:空间液态金属科技发展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