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推进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船舶推进系统及船舶,所述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包括:轴承外衬套、轴承内衬套及滚柱;轴承外衬套的内侧壁凹设有第一弧形槽,第一弧形槽沿轴承外衬套的周向延伸;轴承内衬套设于轴承外衬套内;轴承内衬套的外侧壁凹设有第二弧形槽,第二弧形槽沿轴承内衬套的周向延伸,第二弧形槽与第一弧形槽呈相对设置;轴承内衬套用于套设于主轴上,轴承内衬套的轴线与主轴的轴线重合;滚柱沿轴承外衬套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于轴承外衬套与轴承内衬套之间,滚柱的外侧壁分别与第一弧形槽及第二弧形槽贴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滚柱的滑动以补偿主轴的倾斜或轴向窜动,减少了异常磨损现象。常磨损现象。常磨损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船舶推进系统及船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推进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船舶推进系统及船舶。
技术介绍
[0002]在船舶推进轴系中,船舶的艉轴承主要作用是支承尾端的船舶推进轴系,尾端的推进轴系包括推进器与推进器轴,而在整个船舶推进轴系中,尾端的船舶推进轴系重量较大,在推进器的悬臂载荷以及各种动态载荷作用下,艉轴承靠近推进器的一端会出现端载荷大且集中的现象,而远离推进器的一端并不承载的现象,艉轴承会出现比较典型的边缘效应,使得艉轴承在轴向方向上载荷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艉轴承出现由于局部过载造成的异常磨损与异常噪音现象,降低了艉轴承的使用寿命,且在艉轴承局部磨损的情况下,艉轴承与推进轴系会出现不对中的现象,使得推进轴系传动的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船舶推进系统及船舶,用以解决或改善现有船舶上的艉轴承存在受力不均而导致异常磨损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包括:轴承外衬套、轴承内衬套及滚柱;所述轴承外衬套呈圆筒状,所述轴承外衬套的内侧壁凹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沿所述轴承外衬套的周向延伸;所述轴承外衬套用于与轴承座连接;所述轴承内衬套呈圆筒状,所述轴承内衬套设于所述轴承外衬套内;所述轴承内衬套的外侧壁凹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弧形槽沿所述轴承内衬套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弧形槽与所述第一弧形槽呈相对设置;所述轴承内衬套用于套设于主轴上,所述轴承内衬套的轴线与所述主轴的轴线重合;所述滚柱沿所述轴承外衬套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轴承外衬套与所述轴承内衬套之间,所述滚柱的外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槽及所述第二弧形槽贴合;所述滚柱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滚柱沿所述轴承外衬套的周向排布;在所述滚柱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槽的中部的情况下,所述滚柱的轴线与所述轴承外衬套的轴线平行;在所述滚柱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槽的两端的情况下,所述滚柱的轴线与所述轴承外衬套的轴线呈预设夹角。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所述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还包括:轴瓦;所述轴瓦的外侧壁与所述轴承内衬套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轴瓦套设于所述主轴上,所述主轴与所述轴瓦转动连接。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所述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还包括:水膜层;所述水膜层设于所述轴瓦与所述主轴之间。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所述滚柱的中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滚柱的两端的直径。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所述第一弧形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槽的一端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滚柱的一端的直径,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另一端与
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另一端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滚柱的另一端的直径。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所述第一弧形槽的曲率、所述第二弧形槽的曲率及所述滚柱的外侧壁的曲率均相等。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所述第一弧形槽沿所述轴承外衬套的轴线方向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弧形槽沿所述轴承内衬套的轴线方向的宽度。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所述第一弧形槽沿所述轴承外衬套轴线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滚柱沿所述滚柱的轴线方向的宽度。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船舶推进系统,包括:推进器、主轴及如上所述的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所述推进器与所述主轴的一端连接,所述主轴的另一端用于与动力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套设于所述主轴上。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船舶,包括:船体与如上所述的船舶推进系统;所述船舶推进系统设于所述船体上。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船舶推进系统及船舶,通过在轴承外衬套与轴承内衬套之间设置多个滚柱,在主轴平稳转动的过程中,主轴的受力较为均衡,此时多个滚柱均位于第一弧形槽的中部,滚柱的轴线、轴承内衬套的轴线及轴承外衬套的轴线平行;
[0015]在主轴出现倾斜的情况下,主轴带动轴承内衬套处于倾斜状态,则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以相对的两个滚柱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滚柱的外侧壁始终与第一弧形槽及第二弧形槽贴合,则两个滚柱均被挤压至间距较大的一侧,即其中一个滚柱移动至第一弧形槽一端,另一个滚柱移动至第一弧形槽的另一端,此时滚柱的轴线与轴承外衬套的轴线呈预设夹角,该预设夹角等于主轴倾斜的角度,从而通过滚柱的移动实现对主轴的倾斜进行补偿,使得轴承内衬套与轴承外衬套之间保持均匀受力,以避免轴承内衬套与轴承外衬套的异常磨损;
[0016]在主轴出现轴向窜动的情况下,主轴带动轴承内衬套相对于轴承外衬套形成错位,以相对的两个滚柱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滚柱的外侧壁始终与第一弧形槽及第二弧形槽贴合,则两个滚柱沿主轴窜动的方向均被挤压至第一弧形槽的一端,此时滚柱的轴线与轴承外衬套的轴线呈预设夹角,从而通过滚柱的移动实现对主轴的窜动进行补偿,使得轴承内衬套与轴承外衬套之间保持均匀受力,以避免轴承内衬套与轴承外衬套的异常磨损;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通过滚柱在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内滑动,以补偿主轴的倾斜或窜动,使得轴承内衬套与轴承外衬套之间保持均匀受力,降低了轴承内衬套与轴承外衬套由于受力不均造成的异常磨损,提升了主轴传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在主轴出现倾斜时的结构示意
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在主轴出现轴向窜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轴承外衬套;11:第一弧形槽;2:轴承内衬套;21:第二弧形槽;3:滚柱;4:主轴;5:轴瓦。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外衬套,所述轴承外衬套呈圆筒状,所述轴承外衬套的内侧壁凹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沿所述轴承外衬套的周向延伸;所述轴承外衬套用于与轴承座连接;轴承内衬套,所述轴承内衬套呈圆筒状,所述轴承内衬套设于所述轴承外衬套内;所述轴承内衬套的外侧壁凹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弧形槽沿所述轴承内衬套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弧形槽与所述第一弧形槽呈相对设置;所述轴承内衬套用于套设于主轴上,所述轴承内衬套的轴线与所述主轴的轴线重合;滚柱,所述滚柱沿所述轴承外衬套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轴承外衬套与所述轴承内衬套之间,所述滚柱的外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槽及所述第二弧形槽贴合;所述滚柱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滚柱沿所述轴承外衬套的周向排布;在所述滚柱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槽的中部的情况下,所述滚柱的轴线与所述轴承外衬套的轴线平行;在所述滚柱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槽的两端的情况下,所述滚柱的轴线与所述轴承外衬套的轴线呈预设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还包括:轴瓦;所述轴瓦的外侧壁与所述轴承内衬套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轴瓦套设于所述主轴上,所述主轴与所述轴瓦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船舶推进轴系的艉轴承还包括:水膜层;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涛,赵振兴,代路,羊慧,宋苹,柳勇,曹光明,马灿,喻家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