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入齿过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7692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轮入齿过渡装置,布设在齿轨齿条的一端,其至少包括:齿轨导入齿条,配置在齿轨齿条的沿第一方向的其中一端,防窜动组件,配置在齿轨导入齿条的两端,其包括固定挡板和多个弹性构件,其中,固定挡板配置在齿轨导入齿条的两端对侧并联结至地面,以及弹性构件包括:第一弹性构件,其以至少部分基于外力驱动而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形变的方式联结于固定挡板和齿轨导入齿条间,第二弹性构件,其以至少部分基于外力驱动而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形变的方式联结于齿轨导入齿条沿第二方向的两侧。联结于齿轨导入齿条沿第二方向的两侧。联结于齿轨导入齿条沿第二方向的两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轮入齿过渡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齿轨铁路
,尤其涉及一种齿轮入齿过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齿轨铁路是一种专用于地势起伏较大的线路的交通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列车转向架中部装有驱动齿轮,在坡道区域驱动齿轮与地面上的齿轨啮合提升爬坡能力。齿轨铁路在国外山区得到了普遍应用,在国内也有正在建设的旅游线路。齿轨铁路具有车辆爬坡能力较强、运载能力高于缆索铁路及建设对环境破坏小等优点,十分适合作为山地观光线路。在齿轨车辆从轮轨段驶入齿轨段的过程中,齿轮和齿条如果啮合不准确,就会导致卡齿现象,影响列车运行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因此齿轨车辆从轮轨段到齿轨段的过渡是该领域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且通常需要借助齿轨入齿装置来辅助齿轨车辆顺利从轮轨段进入齿轨段,例如,
[0003]CN108149529A公开了一种用于齿轨交通系统的不停车三段式轮轨

齿轨过渡装置,包括安装于两侧钢轨之间的齿轨,所述齿轨的驶入端之前依次设置齿条过渡装置、滚筒过渡装置和斜面过渡装置,斜面过渡装置、滚筒过渡装置和齿条过渡装置依次作用于驶过齿轨车辆的驱动齿轮,以竖向力使齿轨车辆的驱动车轮与钢轨产生相对滑动,确保进入齿轨始入端时驱动齿轮与齿轨形成有效啮合。然而该三段式轮轨

齿轨过渡装置的结构极其复杂,设计制造难度较大,成本偏高,并且容易出现齿轮与首个滚筒卡滞及冲击的情况,对滚筒造成一定损伤,影响整个过渡装置使用,并且造成额外的运营维护成本。
[0004]此外,在齿轨车辆停靠时,会出现因人员上下而引发的短时抖动,这种抖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车辆底盘上的减震机构所承受的。这种抖动往往是单向的,例如大量人员同时下车之时,车辆会先向一侧倾斜,进而在减震机构强劲弹簧恢复力作用下,再向另一侧返回。此时,车辆会以齿轨为转动中心发生左右扭动,如果齿轮为多个,则车体整体呈现钟摆式运动。钟摆式运动固然可以被减震机构所补偿,但其为齿顶和齿条带来的是车身重量乘以力矩的巨大集中负荷,由此必然带来齿轨断裂的风险。
[0005]因此,在出现载荷波动的区域如车站,需要设置能够应对钟摆式运动的结构,以避免对线路运行产生危害。此外,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还认识到,钟摆式运动是工程人员设计的理想情况,在车站存在弯道、坡道的情况下,钟摆式运动还会演化成更为复杂的以齿顶为圆心的锥形摇摆运动,更为糟糕的情况是出现不倒翁效应,而且不倒翁效应反而还会因各向“减震机构”对称布置的强力恢复力而加强,虽然运动幅度受限,但运动自身持续时间长,对齿顶磨损和寿命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对于传统轨道车辆而言,由于车轮抵靠轨道,动态载荷会传递至枕木,由松散道砟来缓冲并最终向多个方向传递;对于齿轨车辆,这些原本由道砟消散的冲击都将集中于更靠近几何中心的齿轨。因此,现有的齿轨过渡装置还存在至少一个或多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专利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
非本专利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专利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齿轮入齿过渡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齿轮入齿过渡装置,布设在齿轨齿条的一端,至少包括:
[0009]齿轨导入齿条,配置在齿轨齿条的沿第一方向的其中一端,
[0010]防窜动组件,配置在齿轨导入齿条的两端,其包括固定挡板和多个弹性构件,其中,
[0011]固定挡板配置在齿轨导入齿条的两端对侧并联结至地面,
[0012]弹性构件至少包括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其中,
[0013]第一弹性构件以至少部分基于外力驱动而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形变的方式联结于固定挡板和齿轨导入齿条间,
[0014]第二弹性构件以至少部分基于外力驱动而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形变的方式联结于齿轨导入齿条沿第二方向的两侧。
[0015]优选地,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至少能够基于由其部分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形变而蓄积的弹性作用力约束齿轨导入齿条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量。
[0016]优选地,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各自的延伸方向彼此相交,其中,第一弹性构件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弹性构件配置为在第三方向上延伸。
[0017]优选地,防窜动组件具有由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附接于齿轨导入齿条其中至少一端并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多个受力点,并且该防窜动组件对于齿轨导入齿条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量的约束是通过所述受力点来完成的。
[0018]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齿轮入齿过渡装置还包括:
[0019]安装在齿轨导入齿条的远离于齿轨齿条一端的至少一个回转滚筒,且回转滚筒以与齿轨导入齿条的轨齿并行的方式可转动连接至该齿轨导入齿条。
[0020]优选地,该齿轮入齿过渡装置还包括:
[0021]安装底座,其布设在齿轨齿条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并按照基于其与地面联结的作用力以限制齿轨导入齿条的位移量的方式与第二弹性构件联结固定。
[0022]优选地,当列车齿轮与齿轨导入齿条接触啮合且发生相对运动之时,齿轨导入齿条基于彼此相对运动产生的机械作用力而沿其长度方向由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
[0023]在齿轨导入齿条与列车齿轮分离后,齿轨导入齿条至少能够凭借所述防窜动组件的作用力从第二位置经由第一位移后恢复至第一位置。
[0024]优选地,当列车齿轮与齿轨导入齿条接触啮合且发生相对运动之时,齿轨导入齿条基于彼此相对运动产生的机械作用力而沿其宽度方向由第三位置位移至第四位置,
[0025]在齿轨导入齿条与列车齿轮分离后,齿轨导入齿条至少能够凭借所述防窜动组件的作用力从第四位置经由第二位移后恢复至第三位置。
[0026]优选地,当齿轨导入齿条产生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位移和/或沿其宽度方向的第二位移之时,第二弹性构件能够基于自身伸缩形变而产生一沿第三方向的弹性作用力,并通过该弹性作用力使齿轨导入齿条向列车齿轮抵靠。
[0027]优选地,齿轨导入齿条于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一位移量和/或于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位移量至少关联于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的弹性模量,以及回转滚筒的抗冲击强度。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配置在齿轨导入齿条驶入端和驶出端的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能够协同限制齿轨导入齿条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窜动量、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窜动量以及第三方向上的第三窜动量。特别地,在仅通过单一结构或单一配置方式的弹性构件来限制齿轨导入齿条的窜动时,对于相应弹性构件的强度/刚度要求极高,故其对应的设计制造要求及成本也极高,且单一配置方式的弹性构件由于位置及结构限制其效力十分有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入齿过渡装置,布设在齿轨齿条的一端,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轨导入齿条(14),配置在所述齿轨齿条的沿第一方向的其中一端,防窜动组件,配置在所述齿轨导入齿条(14)的两端,其包括固定挡板(18)和多个弹性构件,其中,所述固定挡板(18)配置在所述齿轨导入齿条(14)的两端对侧并联结至地面,以及所述弹性构件包括:第一弹性构件(16),其以至少部分基于外力驱动而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形变的方式联结于所述固定挡板(18)和齿轨导入齿条(14)之间,第二弹性构件(17),其以至少部分基于外力驱动而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形变的方式联结于所述齿轨导入齿条(14)沿第二方向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16)和/或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7)至少能够基于由其部分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形变而蓄积的弹性作用力约束所述齿轨导入齿条(14)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窜动组件具有由所述第一弹性构件(16)和第二弹性构件(17)附接于所述齿轨导入齿条(14)其中至少一端并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多个受力点,并且所述防窜动组件对于所述齿轨导入齿条(14)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位移量的约束是通过所述受力点来完成的。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16)和第二弹性构件(17)各自的延伸方向彼此相交,其中,所述第一弹性构件(16)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7)配置为在第三方向上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齿轨导入齿条(14)的远离于齿轨齿条一端的至少一个回转滚筒(20),且所述回转滚筒(20)以与所述齿轨导入齿条(14)的轨齿并行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星桥刘清友李凡刘嘉林王世松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