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6843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血管吻合器,包括:吻合部,其顶部安装有两个卡置部;吻合环,于每个卡置部上可拆卸地各安装一个;固定机构,其包括驱动组件和校准柱头,校准柱头的外侧周向均布有多个抵片,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有抵片同步转动;及调位机构,其用于驱动校准柱头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驱动组件、校准柱头和抵片之间的组合联动,能够快速且同时地将各个位置的血管壁固定在吻合环上,极大地提高了血管与吻合环的固定效率,且各个抵片同时外翻能够保证每处血管壁的牵拉外翻程度相同,提升了血管的吻合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极大程度地缩短手术时间,并且能够提高血管之间的吻合精密度,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提高手术质量。提高手术质量。提高手术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管吻合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血管吻合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血管吻合器。

技术介绍

[0002]在进行肝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以及肺移植等大血管的吻合时,脏器切除后新脏器植入最困难和技术要求最高的部分就是供受体内脏上动静脉血管的吻合修复重建,对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具有决定性意义。手术时间越短,越有利于肝、肾、心脏以及肺移植的术后恢复,尽早维持体循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移植物尽快复活。
[0003]现目前在进行血管吻合时,可通过吻合环进行两血管断端之间的吻合,吻合时,将每根血管断端穿过对应的吻合环,再将血管断端的内膜外翻并使血管壁穿挂在吻合环的针体上固定,最后再将两个吻合环扣合即可完成血管的吻合。相比于用针线缝合,吻合环吻合血管能够使两血管间的连接更紧密,吻合效果更好。
[0004]但是,现目前使用吻合环吻合血管时,仍需医生手动将血管断端的血管壁固定在吻合环的各个针体上,需重复操作多次,操作难度大且耗时较长,并且医生难以把控每次固定时血管壁的牵拉外翻程度,容易导致各个固定位置的血管壁的延展程度不一致,进而导致血管吻合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血管吻合器,以解决现目前仍需医生手动将血管断端固定在吻合环上,需重复操作多次,操作难度大且耗时较长,并且医生难以把控每次固定时血管壁的牵拉外翻程度,容易导致各个固定位置的血管壁的延展程度不一致,进而导致血管吻合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血管吻合器,包括:
[0008]吻合部,其顶部安装有两个卡置部,所述吻合部用于驱动两个卡置部彼此靠近或远离;
[0009]吻合环,于每个所述卡置部上可拆卸地各安装一个,两个所述吻合环朝向彼此的一侧周向均布有多个针体,且所述吻合环上相邻的两个针体之间均设置有插槽;
[0010]固定机构,其包括驱动组件和校准柱头,所述校准柱头的一端为端头,所述校准柱头位于两个吻合环之间,所述校准柱头的外侧周向均布有多个抵片,每个所述抵片的首端均与校准柱头铰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有抵片同步转动,以使所述抵片的末端能够靠近或远离端头;及
[0011]调位机构,其用于驱动所述校准柱头在两个吻合环之间移动,以使所述端头能够分别对准两个吻合环的中心并朝该中心移动。
[0012]进一步的,所述吻合部的顶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能够轴向转动的从动杆,所述从动杆的表面具有两个呈对称设置且旋向相反的螺纹段,且两螺纹段的衔
接处安装有第一锥齿轮,两个所述卡置部的底部分别可滑动地安装于滑动槽内并分别与两处螺纹段传动连接,所述吻合部内安装有能够轴向转动的主动杆,所述主动杆的一端贯穿吻合部的底部并设置有吻合旋钮,所述主动杆的另一端贯穿吻合部的顶部并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传动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卡置部包括支起柱和U型扣,所述支起柱可滑动地安装于滑动槽内并向上延伸,所述U型扣安装于支起柱的顶部并支出吻合部的一侧,所述吻合环的外圈周向设置有卡置槽,且所述吻合环通过卡置槽卡入U型扣内。
[0014]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操作管、驱动柱和驱动头,所述操作管的内部具有管腔,所述校准柱头设置于操作管的顶端一侧且端头朝外,所述校准柱头的内部具有与管腔连通的驱动腔,所述校准柱头对应每个抵片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侧槽,每个所述抵片分别与第一侧槽靠近端头的一端铰接并通过第一弹性件与第一侧槽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提供将抵片末端推向驱动腔的弹性力,所述驱动头可滑动地安装于驱动腔内且末端位于管腔内,所述驱动头上对应每个抵片周向均布有多个抵柱,各个所述抵柱分别位于第一侧槽内并与抵片抵接,所述驱动头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校准柱头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提供将驱动头朝管腔方向移动的弹性力,所述驱动柱可滑动地安装于管腔内且底端穿出操作管,所述驱动柱的顶端朝向校准柱头的一侧呈倾斜斜面并与驱动头的末端抵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抵片的数量为一个吻合环上针体和插槽的数量之和,每个所述抵片的末端均开设有豁口,且每个所述抵片靠近端头的一侧位于豁口两侧的位置上均设置有固定刺。
[0016]进一步的,所述校准柱头位于第一侧槽与端头之间的侧壁上相对设置有两个第二侧槽,两个所述第二侧槽内均可滑动地安装有固定柱,两个所述固定柱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能够提供将两个固定柱拉向驱动腔的弹性力,所述驱动头靠近端头的一端设置有锥形头,该锥形头的两侧面分别与两固定柱靠近彼此的一端抵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调位机构包括主柱体和转柱,所述主柱体安装于吻合部位于U型扣支出的一侧,所述主柱体内设置有贯通其顶部和底部的转孔,所述转孔靠近两个U型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移动槽,所述转柱可轴向转动地安装于转孔内,所述转柱的一侧开设有侧容纳槽,所述操作管可滑动地安装于侧容纳槽内且两端穿出主柱体,当转柱转动至侧容纳槽与某一移动槽连通时,所述操作管可移动至移动槽内,并使校准柱头移向该侧的吻合环。
[001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移动槽远离彼此的一侧分别贯穿安装有推柱,每个所述推柱的一端均位于主柱体内并设置有推板,且每个所述推柱的另一端均位于主柱体外,两个所述推柱均能沿靠近或远离彼此的方向滑动,所述转柱远离侧容纳槽的一侧对应推板设置有推入槽。
[0019]进一步的,所述操作管的底端设置有下限位圈且顶端位于校准柱头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上限位圈,当所述下限位圈与转柱抵接时校准柱头与吻合环处于同一高度,当所述上限位圈与转柱抵接时校准柱头处于U型扣的下方。
[0020]进一步的,所述主柱体的顶部位于转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转柱的顶部设置有支块,转动所述转柱能够使支块分别与两个限位块抵接,以使所述校准柱头的端头分别朝向两个吻合环。
[0021]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血管吻合器,利用吻合部中的传动机构
控制两个卡置部彼此靠近和远离,从远端进行控制,有利于避免在狭小的手术区域内进行吻合环的连接操作,降低了吻合环之间的连接难度,提高吻合效率;利用驱动组件、校准柱头和抵片之间的组合联动,能够快速且同时地将各个位置的血管壁固定在吻合环上,极大地提高了血管与吻合环的固定效率,且各个抵片同时外翻能够保证每处血管壁的牵拉外翻程度相同,提升了血管的吻合效果;利用抵片上的豁口和固定刺结构以及固定柱结构,能够在外翻血管壁时对血管进行有效固定,防止在固定过程中血管位置发生偏移;固定柱对血管的固定和抵片外翻血管内膜同时进行且一步到位,提高了手术效率;利用调位机构驱动校准柱头在两个吻合环之间进行位置调换,进一步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校准柱头与吻合环之间的连接精度。本专利技术能够极大程度地缩短手术时间,并且能够提高血管之间的吻合精密度,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提高手术质量。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吻合部,其顶部安装有两个卡置部,所述吻合部用于驱动两个卡置部彼此靠近或远离;吻合环,于每个所述卡置部上可拆卸地各安装一个,两个所述吻合环朝向彼此的一侧周向均布有多个针体,且所述吻合环上相邻的两个针体之间均设置有插槽;固定机构,其包括驱动组件和校准柱头,所述校准柱头的一端为端头,所述校准柱头位于两个吻合环之间,所述校准柱头的外侧周向均布有多个抵片,每个所述抵片的首端均与校准柱头铰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有抵片同步转动,以使所述抵片的末端能够靠近或远离端头;及调位机构,其用于驱动所述校准柱头在两个吻合环之间移动,以使所述端头能够分别对准两个吻合环的中心并朝该中心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部的顶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能够轴向转动的从动杆,所述从动杆的表面具有两个呈对称设置且旋向相反的螺纹段,且两螺纹段的衔接处安装有第一锥齿轮,两个所述卡置部的底部分别可滑动地安装于滑动槽内并分别与两处螺纹段传动连接,所述吻合部内安装有能够轴向转动的主动杆,所述主动杆的一端贯穿吻合部的底部并设置有吻合旋钮,所述主动杆的另一端贯穿吻合部的顶部并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血管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置部包括支起柱和U型扣,所述支起柱可滑动地安装于滑动槽内并向上延伸,所述U型扣安装于支起柱的顶部并支出吻合部的一侧,所述吻合环的外圈周向设置有卡置槽,且所述吻合环通过卡置槽卡入U型扣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操作管、驱动柱和驱动头,所述操作管的内部具有管腔,所述校准柱头设置于操作管的顶端一侧且端头朝外,所述校准柱头的内部具有与管腔连通的驱动腔,所述校准柱头对应每个抵片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侧槽,每个所述抵片分别与第一侧槽靠近端头的一端铰接并通过第一弹性件与第一侧槽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提供将抵片末端推向驱动腔的弹性力,所述驱动头可滑动地安装于驱动腔内且末端位于管腔内,所述驱动头上对应每个抵片周向均布有多个抵柱,各个所述抵柱分别位于第一侧槽内并与抵片抵接,所述驱动头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校准柱头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龙方青郝迎学张荣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