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中通道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6567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中通道结构,包括中通道加强板,中通道加强板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安装在汽车的前地板中部;中通道加强板包括加强外板和加强内板,加强外板与加强内板连接形成加强腔,加强腔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前后贯通;加强腔包括顶部腔体、侧部腔体和底部腔体,侧部腔体由顶部腔体两端向下延伸形成,底部腔体由侧部腔体底端向外延伸形成,底部腔体安装在前地板上,顶部腔体、侧部腔体和底部腔体通过支撑板相互分隔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中通道结构及汽车,能够提高中通道结构的刚度性能。能够提高中通道结构的刚度性能。能够提高中通道结构的刚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中通道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中通道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日益重视和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厂家对汽车的安全性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通道结构作为汽车碰撞的主要承载结构,应当具备吸收碰撞能量和传递碰撞力的功能,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因此中通道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成为影响汽车碰撞安全的重要因素。
[0003]现有技术中通道结构多为传统钢制单板冲压结构,但这种结构刚度较小、传力性能欠佳,抵抗正面碰撞冲击的性能和吸收正面碰撞能量传递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中通道结构刚度性能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中通道结构。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汽车中通道结构,包括中通道加强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安装在所述汽车的前地板中部;所述中通道加强板包括加强外板和加强内板,所述加强外板与所述加强内板连接形成加强腔,所述加强腔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前后贯通;所述加强腔包括顶部腔体、侧部腔体和底部腔体,所述侧部腔体由所述顶部腔体两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底部腔体由所述侧部腔体底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底部腔体安装在所述前地板上,所述顶部腔体、所述侧部腔体和所述底部腔体通过支撑板相互分隔开。
[0007]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外板设于所述加强内板的外部,所述加强外板包括顶部加强外板、侧部加强外板和底部加强外板,所述侧部加强外板由所述顶部加强外板两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底部加强外板由所述侧部加强外板底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加强内板包括顶部加强内板、侧部加强内板和底部加强内板,所述侧部加强内板由所述顶部加强内板两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底部加强内板由所述侧部加强内板底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底部加强外板与所述底部加强内板之间连接有底部加强侧板;所述顶部加强外板与所述顶部加强内板连接形成所述顶部腔体,所述侧部加强外板与所述侧部加强内板连接形成所述侧部腔体,所述底部加强外板与所述底部加强内板连接形成所述底部腔体。
[0008]进一步地,所述侧部腔体的上端与所述顶部腔体的端部相连;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顶部腔体与所述侧部腔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板分隔,所述第一支撑板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0009]进一步地,所述侧部腔体上端的侧部与所述顶部腔体的侧部相连,所述侧部腔体的顶部与所述顶部腔体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端连接在所述顶部加强外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端连接在所述顶部加强内板和所述侧部加强内板的相交处。
[0010]进一步地,所述侧部腔体的顶部与所述顶部腔体的底部相连,所述侧部腔体的侧
部与所述顶部腔体的侧部平齐;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顶部加强内板和所述侧部加强内板的相交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侧部加强外板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于所述顶部腔体的中部并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端连接在所述顶部加强外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端连接在所述顶部加强内板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部腔体的侧部与所述侧部腔体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三支撑板,所述侧部腔体与所述底部腔体之间通过第三支撑板分隔,所述第三支撑板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3]进一步地,所述底部腔体的侧部与所述侧部腔体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顶端连接在所述侧部加强外板和所述底部加强外板的相交处,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底端连接在所述侧部加强内板和所述底部加强内板的相交处。
[0014]进一步地,所述底部腔体的侧部与所述侧部腔体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顶端连接在所述侧部加强外板和所述底部加强外板的相交处,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底部加强内板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中通道加强板还包括前地板连接板,所述前地板连接板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前地板连接板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底部加强内板连接,所述前地板连接板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地板连接。
[001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前地板、前围板和后地板横梁,以及上述的汽车中通道结构,所述中通道加强板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安装在所述前地板的中部,所述中通道加强板一端与所述前围板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另一端通过中通道连接板与所述后地板横梁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汽车还包括前地板横梁,所述中通道加强板上设有前地板横梁连接板,所述前地板横梁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前地板横梁的左横梁连接,所述前地板横梁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地板横梁的右横梁连接。
[0018]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中通道加强板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的前后连贯的顶部腔体、侧部腔体和底部腔体提高中通道结构的刚度,并通过支撑板分隔顶部腔体、侧部腔体和底部腔体提高加强腔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中通道结构抗冲击性能和吸收正面碰撞能量传递性能,降低正面碰撞时汽车前围的侵入量,提高乘员舱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中通道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中通道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2一实施例沿A

A向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2另一实施例沿A

A向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图2又一实施例沿A

A向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地板横梁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6]1、中通道加强板;11、加强外板;111、顶部加强外板;112、侧部加强外板;113、底部加强外板;12、加强内板;121、顶部加强内板;122、侧部加强内板;123、底部加强内板;13、底部加强侧板;14、加强腔;141、顶部腔体;142、侧部腔体;143、底部腔体;144、支撑板;1441、第一支撑板;1442、第二支撑板;1443、第三支撑板;15、前地板连接板;2、前地板;3、前围板;4、后地板横梁;5、中通道连接板;6、前地板横梁;61、前地板前横梁;62、前地板后横梁;7、前地板横梁连接板;71、连接板本体;711、中通道安装槽;72、顶部腔体连接翻边;73、侧部腔体连接翻边;74、底部腔体连接翻边;75、前地板横梁连接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中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通道加强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安装在所述汽车的前地板中部;所述中通道加强板包括加强外板和加强内板,所述加强外板与所述加强内板连接形成加强腔,所述加强腔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前后贯通;所述加强腔包括顶部腔体、侧部腔体和底部腔体,所述侧部腔体由所述顶部腔体两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底部腔体由所述侧部腔体底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底部腔体安装在所述前地板上,所述顶部腔体、所述侧部腔体和所述底部腔体通过支撑板相互分隔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中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外板设于所述加强内板的外部,所述加强外板包括顶部加强外板、侧部加强外板和底部加强外板,所述侧部加强外板由所述顶部加强外板两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底部加强外板由所述侧部加强外板底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加强内板包括顶部加强内板、侧部加强内板和底部加强内板,所述侧部加强内板由所述顶部加强内板两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底部加强内板由所述侧部加强内板底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底部加强外板与所述底部加强内板之间连接有底部加强侧板;所述顶部加强外板与所述顶部加强内板连接形成所述顶部腔体,所述侧部加强外板与所述侧部加强内板连接形成所述侧部腔体,所述底部加强外板与所述底部加强内板连接形成所述底部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中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腔体的上端与所述顶部腔体的端部相连;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顶部腔体与所述侧部腔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板分隔,所述第一支撑板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中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腔体上端的侧部与所述顶部腔体的侧部相连,所述侧部腔体的顶部与所述顶部腔体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端连接在所述顶部加强外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端连接在所述顶部加强内板和所述侧部加强内板的相交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中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腔体的顶部与所述顶部腔体的底部相连,所述侧部腔体的侧部与所述顶部腔体的侧部平齐;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顶部加强内板和所述侧部加强内板的相交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龙杨宏叶宝文吴纯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