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624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包括临时支撑结构(1)、钻孔桩(2)、止水帷幕(3)和冠梁(4);已施工地连墙(100)与准备施工地连墙(200)T型接头区域处存在鼓包,临时支撑结构设在T型接头区域内并覆盖鼓包;钻孔桩设在后开挖基坑(300)内,钻孔桩沿临时支撑结构设置并从已施工地连墙延伸至准备施工地连墙;止水帷幕绕钻孔桩外侧设在后开挖基坑内,止水帷幕两端与已施工地连墙和准备施工地连墙连接;冠梁设在已施工地连墙、准备施工地连墙和钻孔桩顶部并覆盖临时支撑结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避免已施工地连墙与准备施工地连墙T型接头区域处鼓包对合拢的影响,确保新、旧地下连续墙有效、可靠连接。可靠连接。可靠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建筑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临近地铁隧道、超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工程中,当新建基坑的施工面积较大时,为了减小基坑开挖过程对临近建(构)筑物的不利影响,在靠近已建建(构)筑一侧进行分小坑施工,同时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等形式。在地下连续墙T型接头区域采用T型钢筋笼,用于后续施工的地下连续墙与已施工的地下连续墙的合拢。然而,有时会因为主体结构设计调整导致小基坑分区范围相应调整,引起分割小基坑的地下连续墙的施工位置需要同步调整,导致无法在预留的T型地下连续墙接头处与已施工的地下连续墙进行合拢。
[0003]在地质条件较差的施工场地中,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会出现局部鼓包现象,当发生鼓包区域正好处于调整后的后续施工地下连续墙与已施工地下连续墙的交接位置时,将导致最后一幅地下连续墙无法施工,同时也无法通过在地下连续墙所处位置处采用钻孔灌注桩等措施进行补救。同时,若已经施工完成的地下连续墙处未预留T型接头区域,且已经施工完成的地连墙与准备施工的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区域存在鼓包质量问题时,会导致新、旧地下连续墙无法有效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能避免已施工地连墙与准备施工地连墙的T型接头区域处的鼓包质量问题对合拢的影响,确保新、旧地下连续墙的有效、可靠连接。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包括临时支撑结构、钻孔桩、止水帷幕和冠梁;已施工地连墙与准备施工地连墙的T型接头区域处存在鼓包,临时支撑结构设置在T型接头区域内并覆盖鼓包;若干根钻孔桩分别间隔设置在后开挖基坑内,若干根钻孔桩沿临时支撑结构设置,并从已施工地连墙延伸至准备施工地连墙;止水帷幕设置在后开挖基坑内,止水帷幕围绕若干根钻孔桩的外侧设置,且止水帷幕的两端分别与已施工地连墙和准备施工地连墙连接;冠梁设置在已施工地连墙、准备施工地连墙和若干根钻孔桩的顶部,并覆盖在临时支撑结构的上方。
[0007]所述的已施工地连墙与准备施工地连墙之间间隔设置若干道板撑,若干道板撑分别相应设置在若干道地连墙围檩的标高处。
[0008]所述的板撑包括砼板撑主体和钢筋结构,若干道砼板撑主体依次竖向间隔设置,相邻两道砼板撑主体之间设有钢筋结构。
[0009]所述的钢筋结构为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结构包括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水平分布筋的两端分别与已施工地连墙和准备施工地连墙内的钢筋焊接,竖向分布筋的两端分
别锚入在其上方和下方的两道砼板撑主体内。
[0010]所述的临时支撑结构包括钢混结构和素混凝土结构,T型接头区域内的鼓包区域通过素混凝土结构覆盖,T型接头区域内的剩余区域通过钢混结构填充。
[0011]所述的止水帷幕包括若干根工法桩,且相邻两根工法桩咬合设置。
[0012]所述的后开挖基坑内设有降水井,降水井位于止水帷幕的旁侧。
[0013]所述的降水井内设波纹管,且波纹管上均布滤孔,波纹管与降水井之间的间隙内设有滤料。
[001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由于设有钻孔桩,能在新、旧地下连续墙的T型接头区域处进行补强,用于替代原设计的T型接头区域处地连墙结构承担坑外荷载,在交界区域没有预留T型接头且存在鼓包等障碍物的工况下保证新、旧地下连续墙的可靠连接。
[0016]2、本技术由于设有止水帷幕,采用MJS工法桩咬合施工,达到有效的防水、防渗效果,可防止土方开挖过程中的渗水,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0017]3、本技术由于设有降水井,可进一步防止基坑内部渗水,同时将降水井兼做应急井使用,进一步保证了基坑施工的安全性。
[0018]4、本技术由于设有板撑,将砼板撑主体设置在每道地连墙围檩的标高处,用于安全传递荷载,同时在相邻砼板撑主体之间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将钢筋与砼板撑主体、已施工地连墙和准备施工地连墙固定连接,确保整个板撑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的施工平面图(临时支撑结构处);
[0020]图2是本技术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的施工平面图(板撑处)。
[0021]图中,1支撑结构,2钻孔桩,3止水帷幕,4冠梁,5板撑,6降水井,7地连墙围檩,100已施工地连墙,101第一已施工地连墙,102第二已施工地连墙,200准备施工地连墙,201第一准备施工地连墙,202第二准备施工地连墙,300后开挖基坑,400先开挖基坑。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3]请参见附图1和附图2,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包括临时支撑结构1、钻孔桩2、止水帷幕3和冠梁4;已施工地连墙100与准备施工地连墙200的T型接头区域处存在鼓包,临时支撑结构1设置在T型接头区域内并覆盖鼓包;若干根钻孔桩2分别间隔设置在后开挖基坑300内,若干根钻孔桩2沿临时支撑结构1设置,并从已施工地连墙100延伸至准备施工地连墙200;止水帷幕3设置在后开挖基坑300内,止水帷幕3围绕若干根钻孔桩2的外侧设置,且止水帷幕3的两端分别与已施工地连墙100和准备施工地连墙200连接;冠梁4设置在已施工地连墙100、准备施工地连墙200和若干根钻孔桩2的顶部,并覆盖在临时支撑结构1的上方。通过临时支撑结构1连接已施工地连墙100和准备施工地连墙200并承担荷载,有效解决了新旧地下连续墙因鼓包问题导致不能有效闭合的问题,同时通过钻孔桩2和冠梁4对T形接头区域内的结构进行补强。
[0024]所述的已施工地连墙100与准备施工地连墙200之间间隔设置若干道板撑5,若干道板撑5分别相应设置在若干道地连墙围檩7的标高处。通过若干道板撑5的设置对T形接头区域内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补强。
[0025]所述的板撑5包括砼板撑主体和钢筋结构,若干道砼板撑主体依次竖向间隔设置,相邻两道砼板撑主体之间设有钢筋结构。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已施工地连墙100和准备施工地连墙200之间形成有效的连接和支撑。
[0026]所述的钢筋结构为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结构包括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水平分布筋的两端分别与已施工地连墙100和准备施工地连墙200内的钢筋焊接,竖向分布筋的两端分别锚入在其上方和下方的两道砼板撑主体内,结构稳定性、强度高。
[0027]所述的临时支撑结构1包括钢混结构和素混凝土结构,T型接头区域内的鼓包区域通过素混凝土结构覆盖,T型接头区域内的剩余区域通过钢混结构填充。临时支撑结构1易于施工,在基坑开挖施工时便于剔除素混凝土结构。
[0028]所述的止水帷幕3包括若干根工法桩,且相邻两根工法桩咬合设置,起到有效的止水效果。
[0029]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临时支撑结构(1)、钻孔桩(2)、止水帷幕(3)和冠梁(4);已施工地连墙(100)与准备施工地连墙(200)的T型接头区域处存在鼓包,临时支撑结构(1)设置在T型接头区域内并覆盖鼓包;若干根钻孔桩(2)分别间隔设置在后开挖基坑(300)内,若干根钻孔桩(2)沿临时支撑结构(1)设置,并从已施工地连墙(100)延伸至准备施工地连墙(200);止水帷幕(3)设置在后开挖基坑(300)内,止水帷幕(3)围绕若干根钻孔桩(2)的外侧设置,且止水帷幕(3)的两端分别与已施工地连墙(100)和准备施工地连墙(200)连接;冠梁(4)设置在已施工地连墙(100)、准备施工地连墙(200)和若干根钻孔桩(2)的顶部,并覆盖在临时支撑结构(1)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已施工地连墙(100)与准备施工地连墙(200)之间间隔设置若干道板撑(5),若干道板撑(5)分别相应设置在若干道地连墙围檩(7)的标高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接头区域的补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板撑(5)包括砼板撑主体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均窦锦钟李广江帅胡香港贾力强毕晓波徐银鹏杜江宇陈明洪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浙江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