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4954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上设有冷凝器进液总管和冷凝器出液总管;多个冷媒管路进口和多个冷媒管路出口,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和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设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上,且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连接所述冷凝器进液总管;其中,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数量大于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数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高低干度区制冷剂的质量流速,从而提高传热效果。传热效果。传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和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的普及,使空调器成为了是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0003]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在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制冷剂流路在无单向阀情况下,通常采用进液支管数和出液管支数相同,最后汇总到一根公共管,流路仅有一根公共管,存在流路制冷剂分配不均匀,公共管压力损失过大。且制热时,制冷剂提前进入过冷,导致换热器下部分提前结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提高低干度区制冷剂的质量流速,从而提高传热效果。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上设有冷凝器进液总管和冷凝器出液总管;多个冷媒管路进口和多个冷媒管路出口,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和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设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上,且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连接所述冷凝器进液总管;其中,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数量大于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数量。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由于在换热器制冷剂流路在无单向阀的情况下,通常采用进液支管数和出液管支数相同,最后汇总到一根公共管,流路仅有一根公共管,存在流路制冷剂分配不均匀,公共管压力损失过大的问题,因此本技术通过将多个冷媒管路进口数量设置为大于多个冷媒管路出口数量,采用多进少出的换热器流路,利用了制冷剂在刚进入换热器时的密度与进入冷凝器时的密度不同的特点以及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处与离开换热器处的平均流速也不同的特点,提高了低干度区制冷剂的质量流速,从而提高传热效果。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还包括:多个过冷区,所述多个过冷区中至少一个过冷区设于所述冷媒管路出口和所述冷凝器出液总管之间,其余的所述过冷区设于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之间。其中,所述多个过冷区和所述冷媒管路出口设置数量相同。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在冷媒管路出口和冷凝器出液总管之间设置过冷区以及在多个冷媒管路出口之间设置过冷区,从而提高制冷制热时换热器的效率,提高成品的制冷能效。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还包括:多个公共管,所述多个公共管一一对应所述多个过冷区设置。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将过冷区一一对应设置公共管,一方面,公共管可以规避多支路同时汇集;另一方面,公共管可以减小冷媒流通
的压力,从而提高了制热制冷的能效,并降低管路件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冷媒管路进口包括:进液支管,所述进液支管连接所述冷凝器进液总管;出液支管,所述出液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支管,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冷媒管路出口。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将冷媒管路进口设置为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通过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从而实现冷媒的排放。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设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冷媒管路进口、第二冷媒管路进口以及第三冷媒管路进口;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冷媒管路出口以及第二冷媒管路出口;其中,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进口和所述第三冷媒管路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出口;所述第二冷媒管路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出口。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冷媒管路进口、第二冷媒管路进口以及第三冷媒管路进口和对应的第一冷媒管路出口以及第二冷媒管路出口,且第一冷媒管路进口和第三冷媒管路进口连接第一冷媒管路出口;第二冷媒管路进口连接第二冷媒管路出口,提高了低干度区制冷剂的质量流速,从而提高传热效果。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还包括:第一过冷区,所述第一过冷区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出口,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出口;第二过冷区,所述第二过冷区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出口,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出液总管。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第一过冷区且第一过冷区的一端连接第一冷媒管路出口和第二冷媒管路出口;通过设置第二过冷区,且第二过冷区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出口和冷凝器出液总管,当第一冷媒管路进口和第三冷媒管路进口可先进入第一过冷区内进行初次过冷,在将第一过冷区内的冷媒排出至第二过冷区,使第二冷媒管路进口排出的冷媒和第一过冷区内的冷媒均可在第二过冷区内进行再次过冷,再从冷凝器出液总管排出,从而提高制冷制热时换热器的效率,提高成品的制冷能效。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还包括:第一公共管,所述第一公共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冷区,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冷区;第二公共管,所述第二公共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冷区,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出液总管。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公共管和第二公共管,且第一公共管对应第一过冷区设置,第二公共管对应第二过冷区设置,使每个过冷区都可以设有单一的公共管进行传输冷媒,减小冷媒流通的压力,从而提高了制热制冷的能效,并降低管路件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0019]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空调器本体内。
[0020]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且换热器设于空调器本体上,因此其具有如本技术任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连接所述冷凝器出液总管;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节流装置;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节
流装置;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其中,当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冷凝器出液总管将冷媒通过所述节流装置进入所述蒸发器,最后经过所述压缩机排至所述冷凝器;当换热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冷凝器出液总管将冷媒通过所述节流装置进入所述冷凝器,最后经过所述压缩机排至所述蒸发器。
[0022](1)通过将多个冷媒管路进口数量设置为大于多个冷媒管路出口数量,采用多进少出的换热器流路,利用了制冷剂在刚进入换热器时的密度与进入冷凝器时的密度不同的特点以及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处与离开换热器处的平均流速也不同的特点,提高了低干度区制冷剂的质量流速,从而提高传热效果;
[0023](2)通过在冷媒管路出口和冷凝器出液总管之间设置过冷区以及在多个冷媒管路出口之间设置过冷区,从而提高制冷制热时换热器的效率,提高成品的制冷能效;
[0024](3)通过将过冷区一一对应设置公共管,一方面,公共管可以规避多支路同时汇集;另一方面,公共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上设有冷凝器进液总管(110)和冷凝器出液总管;多个冷媒管路进口和多个冷媒管路出口,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和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设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上,且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连接所述冷凝器进液总管(110);其中,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数量大于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数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过冷区,所述多个过冷区中至少一个过冷区设于所述冷媒管路出口和所述冷凝器出液总管之间,其余的所述过冷区设于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之间;其中,所述多个过冷区和所述冷媒管路出口设置数量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公共管,所述多个公共管一一对应所述多个过冷区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路进口包括:进液支管,所述进液支管连接所述冷凝器进液总管(110);出液支管,所述出液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支管,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冷媒管路出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冷媒管路进口设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冷媒管路进口(111)、第二冷媒管路进口(112)以及第三冷媒管路进口(113);所述多个冷媒管路出口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冷媒管路出口(121)以及第二冷媒管路出口(122);其中,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进口(111)和所述第三冷媒管路进口(113)连接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出口(121);所述第二冷媒管路进口(112)连接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出口(12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过冷区(131),所述第一过冷区(1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尤计陈君刘恒恒邓泽龙闫仕昌郭晓颖康鸿雁闫晓琪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