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体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436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热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流体及换热器。所述一种集流体,包括:内集流管道、外集流管道和连接组件;内集流管道位于外集流管道内;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锁紧螺座、连接座和连接螺母,锁紧螺座上设有穿孔,锁紧螺座包括相互连接的螺杆部和抵接部,连接座上设有连通流道,连接管的一端穿过穿孔伸入连通流道内;内集流管道上设有连通口,连接座与内集流管道连接固定,且连通流道与连通口连通,外集流管道上设有安装口,抵接部与外集流管道的内壁抵接,螺杆部由安装口伸出外集流管道外,连接螺母套设在螺杆部外;连接管用于流通第一介质,外集流管道上设有第二介质流通口。介质流通口。介质流通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流体及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热控制
,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流体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集成式换热器作为其热泵系统中的新产品,使得系统成本与空间利用更具优势,集成式换热器的使用也逐渐普遍。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有一种换热器,能够对新能源汽车中的散热元件的热量行回收利用,以减少车辆耗能,提高车辆续航能力。该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体10、第二集流体20和芯体30;芯体30位于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之间,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均包括第一介质腔体和第二介质腔体,芯体30上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介质流道和第二介质流道,第一介质流道分别与第一集流体10、第二集流体20上的第一介腔体连通,第二介质流道分别与第一集流体10、第二集流体20上的第二介质腔体连通;第一集流体10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套设于第一集流管内部,第二集流管内腔体为第一介质腔体,第一集流管的内壁以及第二集流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介质腔体;在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第二集流管的两端均伸出第一集流管,其中,一端设置第一介质进口40,另一端设置第一介质出口50。
[0003]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第二集流管伸出第一集流管的部分无法布置芯体,导致在有限空间内芯体有效通风面积无法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流体及换热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有限空间内芯体有效通风面积无法最大化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流体,包括:内集流管道、外集流管道和连接组件;所述内集流管道位于所述外集流管道内;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锁紧螺座、连接座和连接螺母,所述锁紧螺座上设有穿孔,所述锁紧螺座包括相互连接的螺杆部和抵接部,所述连接座上设有连通流道,所述连接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穿孔伸入所述连通流道内;所述内集流管道上设有连通口,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内集流管道连接固定,且所述连通流道与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外集流管道上设有安装口,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外集流管道的内壁抵接,所述螺杆部由所述安装口伸出所述外集流管道外,所述连接螺母套设在所述螺杆部外;所述连接管用于流通第一介质,所述外集流管道上设有第二介质流通口。
[0006]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流体与芯体装配形成的换热器在工作时,第一介质可以通过连接组件的连接管在内集流管道内流通第二介质可以通过第二介质流通口在外集流管道内流通,从而实现换热器的整体换热。内集流管道位于外集流管道内,内集流管道不伸出外集流管道外,第一介质的流通和第二介质的流通均可以通过外集流管道侧,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芯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流体1的长度(集流体1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的高度方向相同)方向上的空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在换热器的规格相同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流体装配形成的换热器能够增大芯体布置面积,从而提高有效通风面积,进而增大换热面
积,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0007]在装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流体时,将连接座与内集流管道连接固定,将锁紧螺座的抵接部与外集流管道的内壁抵接,锁紧螺座的螺杆部由安装口伸出外集流管道外,连接螺母套设在螺杆部外,也可以理解为连接螺母和抵接部将外集流管道夹住,从而实现锁紧螺座与外集流管道连接,连接管的一端位于外集流管道外,另一端穿过锁紧螺座的穿孔伸入连接座上的连通流道内。其中,锁紧螺座与外集流管道的安装口之间的配合可以存在一定活动范围,且连接管插设在连通流道内,在连接管的径向上,连接管相对连通流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就可以实现在连接管的径向上,连接组件可以相对外集流管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从而使得连接组件和外集流管道的连接能够适应震动或者晃动,可以弥补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避免连接无效,使得集流体的稳定性好、可靠性好。
[0008]进一步地,所述抵接部的面向所述外集流管道的一面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与所述外集流管道的内壁抵接。
[0009]所述安装口的直径ΦD和所述螺杆部的外径ΦE之间的关系为,(ΦD

ΦE)/2≥0.25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连接管和所述锁紧螺座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卡套螺母,所述卡套螺母包括大开口和小开口,所述大开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小开口的横截面积,所述卡套螺母的大开口侧套设在所述螺杆部外,所述卡套螺母的小开口侧套设在所述连接管外;所述连接管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凸起,在所述连接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环形凸起的一侧与所述螺杆部的顶端抵接,所述环形凸起的另一侧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小开口处的内壁抵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上设有流通孔和安装孔,所述流通孔套设在所述连接管的远离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上,且所述流通孔与所述连接管的内腔连通。
[0013]进一步地,沿所述连接管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管的外壁上间隔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安装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与所述锁紧螺座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三凹槽内安装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的远离所述第三凹槽的一侧与所述连接座的内壁连接;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平垫圈,所述平垫圈设置在所述连接螺母和所述外集流管道的外壁之间。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的内径处处相等设置;或者,在所述连接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连接管的内径由远离所述连接座向靠近所述连接座的方向逐渐减小设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集流体还包括设置在内集流管道内的均流板,所述均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集流管道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均流板面向所述连通口设置;所述均流板包括板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板本体上的多个均流孔。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芯体以及上述集流体,所述芯体包括第一介质管道和第二介质管道,所述第一介质管道与所述内集流管道连通,所述第二介质管道与所述外集流管道连通。
[0017]应当理解,前述的一般描述和接下来的具体实施方式两者均是为了举例和说明的
目的并且未必限制本公开。并入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公开的主题。同时,说明书和附图用来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2所示的集流体中连接组件的爆炸图;
[0022]图4为图2所示的集流体中锁紧螺座与外集流管道的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图2所示的集流体中一种连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集流管道(100)、外集流管道(200)和连接组件(300);所述内集流管道(100)位于所述外集流管道(200)内;所述连接组件(300)包括连接管(301)、锁紧螺座(302)、连接座(304)和连接螺母(303),所述锁紧螺座(302)上设有穿孔,所述锁紧螺座(302)包括相互连接的螺杆部(3022)和抵接部(3021),所述连接座(304)上设有连通流道,所述连接管(301)的一端穿过所述穿孔伸入所述连通流道内;所述内集流管道(100)上设有连通口,所述连接座(304)与所述内集流管道(100)连接固定,且所述连通流道与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外集流管道(200)上设有安装口,所述抵接部(3021)与所述外集流管道(200)的内壁抵接,所述螺杆部(3022)由所述安装口伸出所述外集流管道(200)外,所述连接螺母(303)套设在所述螺杆部(3022)外;所述连接管(301)用于流通第一介质,所述外集流管道(200)上设有第二介质流通口(2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3021)的面向所述外集流管道(200)的一面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305),所述第一密封圈(305)的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与所述外集流管道(200)的内壁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的直径ΦD和所述螺杆部(3022)的外径ΦE之间的关系为,(ΦD

ΦE)/2≥0.2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300)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连接管(301)和所述锁紧螺座(30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卡套螺母(306),所述卡套螺母(306)包括大开口和小开口,所述大开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小开口的横截面积,所述卡套螺母(306)的大开口侧套设在所述螺杆部(3022)外,所述卡套螺母(306)的小开口侧套设在所述连接管(301)外;所述连接管(301)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凸起(3011),在所述连接管(301)的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铮铮丁天毅褚树宝熊俊戴天翔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