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353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底装置,包括有:船体;布置在船体上的抽水动力元件,抽水动力元件一端连接有伸入水中的进水管;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布置在船体的一端位置处,第一喷淋翻耕部件伸入到水下,与抽水动力元件连接,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端部对应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此水底区域进行翻耕;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设置有多个,并排布置,至少布置在船体的一侧位置处,伸入到水下,且与抽水动力元件连通,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两侧位置处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两侧水底区域泥土进行翻耕;折叠支架,其为可伸缩的,与多个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覆水池塘改底存在的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差的问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底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海洋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改底装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滩涂贝类的中间培育可以大幅度提高稚贝的成活率,而在中间培育过程中,池塘改底是中间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池底改底不彻底,极易滋生各类寄生虫;易导致裸甲藻、隐藻等水华暴发,倒藻时,死亡的藻类耗氧,会引发池塘缺氧;如池底残留大量有机污物不及时分解掉,来年早春可能会因泛底引发养殖贝类的应激性死亡。目前,针对覆水池塘改底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制剂、生物改良制剂、絮凝制剂等,不但成本高,而且功效单一,作用时间较短,效果不明显,治标不治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对覆水池塘改底存在的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改底装置,其可通过喷水和翻耕池塘的底质操作,对池塘底质进行翻耕修复,能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将池底沉积物提升至水表面进行氧化、分解,同时还能将底泥中不易释放的可溶性营养盐释放至水体供菌、微藻再利用,从而使池底沉积的营养盐重新参与养殖生态系统中,成本低、效果好。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改底装置,包括有:
[0006]船体;
[0007]布置在所述船体上的抽水动力元件,所述抽水动力元件一端连接有伸入水中的进水管;
[0008]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布置在船体的一端位置处,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伸入到水下,与抽水动力元件连接,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端部对应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此水底区域进行翻耕;
[0009]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设置有多个,并排布置,至少布置在船体的一侧位置处,伸入到水下,且与抽水动力元件连通,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两侧位置处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两侧水底区域泥土进行翻耕;
[0010]折叠支架,其为可伸缩的,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连接。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支架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船体上。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淋翻动部件包括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包括有柔性管段和刚性管段,在所述刚性管段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第二接口部朝下设置,在第一接口部处可拆的设置有喷嘴,在第二接口部处可拆的布置有滑动爪。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包括有柔性管和支撑架,支撑架在所述船体的一端设置,承载所述柔性管下方,在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柔性管的出水端
底部位置处设置有耙爪。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倾斜布置在所述船体的端部,在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承载所述柔性管的卡槽以及沿柔性管周向布置的半环形卡圈。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有多根并行排列设置的支撑体,多个支撑体相互连接,在每一所述支撑体的端部均设置有所述耙爪。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包括有喷淋软管和刚性管道,与所述抽水动力元件连接,所述刚性管道与所述喷淋软管连通,在所述刚性管道底部有朝下布置的翻耕爪。
[00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支架包括有:
[0018]十字铰接杆,设置有多组,依次并排布置,相邻的十字铰接杆端部相互铰接,刚性管道设置有多个,与相邻的十字铰接杆的其中一铰接端连接。
[00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船体为电动船或浮船。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1]本技术中的改底装置能够在不影响正常养殖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喷淋翻耕部件、第二喷淋翻耕部件在船体带动下对池塘底质进行高压水流喷击,并对底质进行翻耕,实现了对池塘底质的翻耕修复,能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将池底沉积物提升至水表面进行氧化、分解,同时还能将底泥中不易释放的可溶性营养盐释放至水体供菌、微藻再利用,从而使池底沉积的营养盐重新参与养殖生态系统中,即从生态循环途径来加强营养物质的二次利用,最终达到改良养殖环境又实现“废物”重新利用目的,改底效果好,经过改底的池塘底质利于滩涂贝类的培育;
[0022]本技术中的改底装置为通过机械的喷水和翻耕的方式来实现,改底成本低,且本技术中改底操作对环境比较友好,提高了环境生态效益。
[0023]在翻耕修复时由于会将底泥中不易释放的可溶性营养盐释放至水体中,因此,改底还有利于微藻类的生长,由于微藻类和大型藻类为生长竞争关系,微藻的快速生长也起到了抑制大型藻类生长的效果;
[0024]并且,本实施例中的改底装置,通过翻耕以及高压喷水进行改底操作时,会导致大型藻类和其附着基质之间产生分离,大型藻类和附着基质分离,其生长受到阻碍,对大型藻类生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时,经过改底后的与附着基质分离的大型藻类也更容易被打捞抓取,便于大型藻类的清除。
[0025]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00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00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改底装置的所述第一喷淋翻动部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4]本技术提出一种改底装置的实施例,包括有:
[0035]船体100;
[0036]船体100为整个装置的载体,其能够承载着布置在船体100上的部件移动。
[003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船体100为电动船,或者浮船等均可,再次不做具体限制。
[0038]布置在所述船体100上的抽水动力元件200,所述抽水动力元件200一端连接有伸入水中的进水管210;
[0039]抽水动力元件200为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船体;布置在所述船体上的抽水动力元件,所述抽水动力元件一端连接有伸入水中的进水管;第一喷淋翻耕部件,布置在船体的一端位置处,所述第一喷淋翻耕部件伸入到水下,与抽水动力元件连接,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端部对应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此水底区域进行翻耕;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设置有多个,并排布置,至少布置在船体的一侧位置处,伸入到水下,且与抽水动力元件连通,能够将抽水动力抽取水流向船体两侧位置处的水底区域高压喷出,并对两侧水底区域泥土进行翻耕;折叠支架,其为可伸缩的,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翻耕部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支架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船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翻动部件包括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包括有柔性管段和刚性管段,在所述刚性管段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第二接口部朝下设置,在第一接口部处可拆的设置有喷嘴,在第二接口部处可拆的布置有滑动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素燕毛玉泽李加琦房景辉陈相辉姜红军王邦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