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件和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3030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3
改良构成插座的接触件和连接器的构造。构成用于嵌合的第1插座(201)和第2插座(202)的板状接触件(2)具备:第1嵌合部(21),其构成第1插座(201),朝向相对于基准位置(A)的一侧(S1)配置;第2嵌合部(22),其构成第2插座(202),朝向相对于基准位置(A)的另一侧(S2)配置;以及联接部(23),其配置于基准位置(A)并将第1嵌合部(21)和第2嵌合部(22)联接。容许相对于与联接部(23)卡合的卡合销(111)向以在基准位置(A)处沿着接触件(2)的板厚方向(z方向)设定的第1轴线(L1)为中心的旋转方向(D1)和在基准位置(A)处对一侧(S1)和另一侧(S2)进行划分的第2轴线(L2)的方向(D2)发生位移。2轴线(L2)的方向(D2)发生位移。2轴线(L2)的方向(D2)发生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件和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插座的接触件和具备该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在两端分别形成有一对弹簧梁的同一形状的多个接触件和保持那些接触件的壳体的连接器。一对弹簧梁构成接纳嵌合对象的插座。例如,基板连接器的销接触件嵌合于一端侧的插座,柔性基板与支撑部件一起嵌合于另一端侧的插座。
[0003]专利文献1的接触件个别地容纳于壳体的多个腔,分别相当于一极。因此,专利文献1公开了多极连接器。
[0004]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公开了具备在两端分别形成有一对弹簧梁的多个接触件的层叠体和保持接触件的层叠体的壳体的插头(header)连接器。层叠的多个接触件作为整体相当于一极。
[0005]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4

01134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9

52353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接触件的任一个都由壳体保持于既定位置。可是,如果接触件所构成的插座与嵌合对象的相对位置的偏差大,则难以使两者嵌合。即使能够嵌合,也需要避免过大的负载施加至插座。
[0007]根据以上,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改良构成插座的接触件和连接器的构造。
[000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接触件是构成用于嵌合的第1插座和第2插座的板状接触件,具备:第1嵌合部,其构成第1插座,朝向相对于基准位置的一侧配置;第2嵌合部,其构成第2插座,朝向相对于基准位置的另一侧配置;以及联接部,其配置于基准位置,将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联接。
[0009]还容许相对于与联接部卡合的卡合部向以在基准位置处沿着接触件的板厚方向设定的第1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在基准位置处对一侧和另一侧进行划分的第2轴线的方向的任一个方向发生位移。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接触件中,优选的是,在联接部,形成有包括基准位置且沿第2轴线的方向较长的长孔。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接触件中,优选的是,第1嵌合部是包括夹着第1嵌合对象而保持的第1梁对的弹性体,包括与第1嵌合对象接触的第1接触部和将第1嵌合对象导向到第1接触部的第1引导部,第2嵌合部是包括夹着第2嵌合对象而保持的第2梁对的弹性体,包括与第2嵌合
对象接触的第2接触部和将第2嵌合对象导向到第2接触部的第2引导部,第1引导部中的第1梁对之间的尺寸随着从第1接触部离开而沿第2轴线的方向扩大,第2引导部中的第2梁对之间的尺寸随着从第2接触部离开而沿第2轴线的方向扩大。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接触件中,优选的是,第1梁对在第1接触部处朝向彼此以凸状平滑地弯曲,第2梁对在第2接触部处朝向彼此以凸状平滑地弯曲。
[0013]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具备:接触件,其是上述的接触件,在单个接触件或层叠有多个的状态下构成第1插座和第2插座;和壳体,其保持接触件。
[0014]壳体具备:腔,其容纳接触件;和卡合部,其卡合于接触件的联接部。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在联接部,形成有包括基准位置且沿第2轴线的方向较长的长孔,卡合部相当于插入至长孔的销。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壳体具备:与第1嵌合部对应的第1嵌合对象所插入的第1开口部、和与第2嵌合部对应的第2嵌合对象所插入的第2开口部。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壳体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抵接于接触件来将向第1轴线的旋转方向的位移限制于一定范围内,通过抵接于接触件来将向第2轴线的方向的位移限制于一定范围内。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壳体具备:与第1嵌合部对应的第1嵌合对象所插入的第1开口部、和与第2嵌合部对应的第2嵌合对象所插入的第2开口部,在相当于第1嵌合部的接点的第1接触部,设定有第1嵌合对象所插入的第1间隙,在相当于第2嵌合部的接点的第2接触部,设定有第2嵌合对象所插入的第2间隙,通过由限制部限制接触件的位移,第1嵌合部的顶端的可动范围设定于第1开口部的投影范围的外侧,并且,第2嵌合部的顶端的可动范围设定于第2开口部的投影范围的外侧。
[0019]而且,本专利技术的接触件装配体具备:接触件,其是上述的接触件,在层叠有多个的状态下构成第1插座和第2插座;和支撑体,其包括卡合部,装配于多个接触件的联接部并将接触件维持于层叠状态。
[0020]专利技术的效果依据本专利技术,接触件能够相对于卡合部向围绕第1轴线的轴的旋转方向和第2轴线的方向(滑动方向)发生位移,从而能够吸收接触件或嵌合对象等的尺寸形状或组装的公差。因此,能够避免过大的应力施加至接触件或嵌合对象,并同时将嵌合对象分别稳定地连接至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
附图说明
[0021]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从壳体的主体拆卸了盖的状态。图1(b)是图1(a)的Ib向视侧视图。
[0022]图2是依据图4(c)的Ia

Ia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0023]图3是与图2相同的截面图,示出位置、方向和位移量。
[0024]图4(a)是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IIIb向视侧视图。图4(c)是图4(a)的IIIc向视侧视图。
[0025]图5(a)是示出接触件的梁的顶端的可动范围和壳体的开口部的投影范围的图。图5(b)是用于说明嵌合对象插入至接触件的插座的过程的一个示例的图。
[0026]图6是示出嵌合对象分别插入至接触件的两侧的插座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7]图7(a)是接触件的层叠体的俯视图。图7(b)是接触件的层叠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照附图并同时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9]如图1

图4中示出那样,连接器1具备层叠的板状的多个接触件2(图2)和保持层叠的接触件2的壳体10。连接器1能够例如用于搭载于车辆等的电力输送电路。
[0030]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所具备的接触件2用于在层叠状态下与例如汇流条、电路基板、销状或凸片状接触件等适当的嵌合对象3

1、3

2嵌合。嵌合对象3

1、3

2设于装置框体等适当的支撑部件。接触件2作为层叠状态的整体构成第1插座201和第2插座202。第1插座201接纳第1嵌合对象3

1。第2插座202接纳第2嵌合对象3

2。
[0031]首先,说明壳体10的构成的一个示例。
[0032]壳体10具备壳体主体11和装配于壳体主体11的盖12(图4(a)和图4(b))。壳体主体11和盖12分别通过用绝缘性树脂材料的注射模塑成形来形成。壳体10作为整体以长方体状形成。
[0033]壳体主体11具备:两个腔110,其分别容纳接触件2层叠而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件,其是构成用于嵌合的第1插座和第2插座的板状接触件,其中,具备:第1嵌合部,其构成所述第1插座,朝向相对于基准位置的一侧配置;第2嵌合部,其构成所述第2插座,朝向相对于所述基准位置的另一侧配置;以及联接部,其配置于所述基准位置,将所述第1嵌合部和所述第2嵌合部联接,还容许相对于与所述联接部卡合的卡合部向以在所述基准位置处沿着所述接触件的板厚方向设定的第1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在所述基准位置处对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进行划分的第2轴线的方向的任一个方向发生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中,在所述联接部,形成有包括所述基准位置且沿所述第2轴线的方向较长的长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件,其中,所述第1嵌合部是包括夹着第1嵌合对象而保持的第1梁对的弹性体,包括与所述第1嵌合对象接触的第1接触部和将所述第1嵌合对象导向到所述第1接触部的第1引导部,所述第2嵌合部是包括夹着第2嵌合对象而保持的第2梁对的弹性体,包括与所述第2嵌合对象接触的第2接触部和将所述第2嵌合对象导向到所述第2接触部的第2引导部,所述第1引导部中的所述第1梁对之间的尺寸随着从所述第1接触部离开而沿所述第2轴线的方向扩大,所述第2引导部中的所述第2梁对之间的尺寸随着从所述第2接触部离开而沿所述第2轴线的方向扩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件,其中,所述第1梁对在所述第1接触部处朝向彼此以凸状平滑地弯曲,所述第2梁对在所述第2接触部处朝向彼此以凸状平滑地弯曲。5.一种连接器,其具备:接触件,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所述接触件,在单个所述接触件或层叠有多个的状态下构成所述第1插座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幸松圣儿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