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2978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2
有关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管、壳体、伸缩机构、以及载荷吸收机构。载荷吸收机构具备:延伸部,设置在伸缩机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1滑动部,相对于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1侧;以及第2滑动部,相对于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2侧。滑动部具备:前侧推压部,与延伸部的侧面接触;以及后侧推压部,在比前侧推压部靠后方,后侧推压部与另一方的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1距离比前侧推压部与另一方的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2距离短,所述另一方的滑动部将延伸部在之间夹着而与一方的滑动部面对。动部面对。动部面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装置。
[0002]本申请对于2020年3月2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058296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0003]在转向装置中,有具备根据驾驶者的体格差异、驾驶姿势来调整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功能的装置。作为这种转向装置,具备被车体支承的外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保持在外柱内的内柱、以及将外柱及内柱能够前后运动地连接的伸缩机构。内柱能够旋转地支承转向轴杆。在转向轴杆的后端部安装着方向盘。
[0004]在转向装置中,搭载有在二次碰撞时等规定的载荷作用于方向盘的情况下、在内柱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的过程(所谓的溃缩行程(collapse stroke))中将施加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缓和的结构。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形成于伸缩机构的导引突起保持在形成于外柱的导引槽内的结构。
[0005]在有关专利文献1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中,在伸缩动作时,借助伸缩机构的驱动力,内柱与伸缩机构(电动马达)一起相对于外柱前后运动。
[0006]另一方面,在二次碰撞时,在规定的载荷作用于方向盘的情况下,内柱从伸缩机构脱离。由此,内柱要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此时,一边导引突起使导引槽的宽度扩大一边内柱向前方移动。结果,有关专利文献1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将在二次碰撞时施加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缓和。
[0007]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72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可是,为了有效率地使冲击载荷缓和,可以想到优选的是使导引突起及导引槽的内壁的某个塑性变形。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冲击吸收性能,也可以考虑增大导引突起及导引槽的过盈量(在主视中的重叠量)。
[0009]但是,如果增大导引突起及导引槽的过盈量,则特别是初期载荷(始动载荷)容易变大。结果,以往的转向装置有溃缩行程时(二次碰撞时的行程)的载荷变动较大这一课题。
[0010]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溃缩行程时的载荷变动、能够使吸收能量稳定的转向装置。
[0011]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采用以下的方案。
[0012](1)有关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管,转向轴杆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
线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管;壳体,被车体支承,并且将前述管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伸缩机构,使前述管相对于前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载荷吸收机构,将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之间连接。前述伸缩机构具备:致动器,与前述壳体连结;以及进给机构,具有与前述致动器连结的卡合部、以及与前述载荷吸收机构连结并与前述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的被卡合部,使前述致动器的驱动力经由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传递给前述管。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延伸部,与前述管及前述进给机构的某一方的部件连结,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滑动部,在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的某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前述延伸部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在作用于前述管的向前方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一边在前述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侧面上滑动一边相对于前述一方的部件相对移动。至少一方的前述滑动部具备:前侧推压部,与前述延伸部的前述侧面接触;以及后侧推压部,在比前述前侧推压部靠后方,所述后侧推压部与另一方的前述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1距离比前述前侧推压部与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2距离短,所述另一方的前述滑动部将前述延伸部在之间夹着而与前述一方的滑动部面对。
[0013]根据本方案,通过当前侧推压部及后侧推压部分别在延伸部的侧面上滑动时使延伸部或滑动部塑性变形,能够将冲击载荷缓和。此时,在确保对于冲击载荷的吸收能量时,与在一个推压部中使与延伸部的过盈量变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推压部与延伸部之间的过盈量变小。能够将作用于滑动部的冲击载荷分散给前侧推压部及后侧推压部,所以作为滑动部整体能够对应于更高载荷。结果,能够使由载荷吸收机构得到的吸收能量遍及溃缩行程全域稳定。通过将作用于滑动部的冲击载荷分散给前侧推压部及后侧推压部,能够确保滑动部的强度。
[0014]并且,在本方案中,由于伸缩机构的卡合部及被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所以在二次碰撞时,进给机构相对于致动器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载荷吸收机构与进给机构一起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延伸部与滑动部之间有效果地产生载荷。结果,能够确保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0015]由于伸缩机构的致动器被固定在壳体,所以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碰撞时致动器不移动。因此,不需要在转向装置的周围确保致动器的移动空间。由此,能够实现布局性的提高。
[0016](2)在上述(1)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后侧推压部中的与前述延伸部接触的后侧接触部、以及前述前侧推压部中的与前述延伸部接触的前侧接触部分别呈朝向前述延伸部凸的弯曲面。
[0017]根据本方案,各接触部呈弯曲面。因此,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当滑动部在延伸部上滑动时,能够抑制推压部与延伸部的钩挂。由此,能够使滑动部在延伸部上顺畅地移动。因而,能够遍及溃缩行程的整体有效率地将冲击载荷缓和,所以能够实现冲击吸收性能的提高。
[0018](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前述一方的部件,设置有:第1导引部,相对于前述一方的滑动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一方的滑动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以及第2导引部,相对于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0019]根据本方案,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能够沿着延伸部使各滑动部在前
后方向上顺畅地移动。在因作用在延伸部与各滑动部之间的载荷而各滑动部要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或变形的情况下,能够由导引部限制各滑动部的移动或变形。
[0020](4)在上述(3)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一方的滑动部中的与前述第1导引部对置的面、以及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中的与前述第2导引部对置的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0021]根据本方案,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滑动部被沿着导引部中的与滑动部的对置面顺畅地引导。
[0022](5)在上述(4)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延伸部具备:第1宽度窄部,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前述第1距离大且前述第2距离以下,并且前述前侧推压部与所述第1宽度窄部接触;第2宽度窄部,位于前述第1宽度窄部的后方,左右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前述第1距离以下;以及宽度宽部,位于前述第1宽度窄部的前方,左右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比前述第2距离大。
[0023]根据本方案,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在由滑动部的前侧推压部使宽度宽部塑性变形后,由后侧推压部进一步使前侧推压部经过后的部分塑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各推压部和延伸部的过盈量变大。能够遍及溃缩行程的全域由各推压部的两者确保对于冲击载荷的吸收能量。由此,能够确保冲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管,转向轴杆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管;壳体,被车体支承,并且将前述管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伸缩机构,使前述管相对于前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载荷吸收机构,将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之间连接;前述伸缩机构具备:致动器,与前述壳体连结;以及进给机构,具有与前述致动器连结的卡合部、以及与前述载荷吸收机构连结并与前述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的被卡合部,使前述致动器的驱动力经由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传递给前述管;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延伸部,设置在前述管及前述进给机构的某一方的部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滑动部,在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的某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前述延伸部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在作用于前述管的向前方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一边在前述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侧面上滑动一边相对于前述一方的部件相对移动;至少一方的前述滑动部具备:前侧推压部,与前述延伸部的前述侧面接触;以及后侧推压部,在比前述前侧推压部靠后方,所述后侧推压部与另一方的前述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1距离比前述前侧推压部与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2距离短,所述另一方的前述滑动部将前述延伸部在之间夹着而与前述一方的滑动部面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侧推压部中的与前述延伸部接触的后侧接触部、以及前述前侧推压部中的与前述延伸部接触的前侧接触部分别呈朝向前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间太辅关口畅马场洋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