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引器及旋挖钻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836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引器及旋挖钻机。提引器包括:上接体、中接体及下接体,上接体通过中接体与下接体可转动的连接,上接体上设有进油部,中接体上设有排油部,进油部和排油部与提引器内部的腔体连通,进油部适于使润滑油注入,排油部适于使润滑油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上接体上设有进油部,中接体上设有排油部,进油部和排油部与提引器内部的腔体连通,通过进油部注入润滑油,润滑油进入提引器内部的腔体,新注入的润滑油可以使含有杂质的润滑油通过排油部排出,进而可以清洗提引器内部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提引器上没有清洗结构导致难以清理和维护内部环境的问题,使提引器后期维护更加方便。使提引器后期维护更加方便。使提引器后期维护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引器及旋挖钻机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提引器及旋挖钻机。

技术介绍

[0002]提引器是用来提挂钻杆、钻具的部件,是旋挖钻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其上端与钻机主卷扬钢丝绳连接,下端与钻杆连接,在动力头旋转工作时,通过自身的旋转,去除钢丝绳因钻杆等旋转产生的扭转力,旋挖钻机工作时,提引器会随钻杆进入地下深层,处于泥浆混合的工作环境,泥浆等杂物会在压力作用下进入提引器内部,磨损轴承,降低提引器的灵敏性,甚至使提引器轴承产生抱死现象。
[0003]目前,为了防止泥浆等杂质进入提引器内部,一般在提引器主要部件之间设置密封件或密封结构,但提引器的内部结构复杂,一旦密封件或者密封结构失效,泥浆进入提引器内部,提引器便会无法使用面临报废,在后续维护过程中提引器上没有清洗结构,还存在难以清理和维护内部环境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提引器上没有清洗结构导致难以清理和维护内部环境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提引器及旋挖钻机。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引器包括:上接体、中接体及下接体,上接体通过中接体与下接体可转动的连接,上接体上设有进油部,中接体上设有排油部,进油部和排油部与提引器内部的腔体连通,进油部适于使润滑油注入,排油部适于使润滑油排出。
[0006]可选的,排油部设置在中接体靠近下接体的一端,排油部包括排油孔和堵塞部件,排油孔设置在中接体上且贯穿中接体的内外壁,堵塞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排油孔处
[0007]可选的,下接体包括第一柱段和第二柱段,第二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一柱段的直径,中接体与第一柱段配合,中接体的下端面与第二柱段的上端面配合。
[0008]可选的,下接体还包括第三柱段,第三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二柱段的直径,第三柱段的上端面、第二柱段的外壁以及中接体的下端面一同围设形成凹槽,凹槽中设置有第一密封件。
[0009]可选的,中接体的下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环槽,环槽中设有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环槽的内壁、环槽的外壁以及第二柱段的上端面一同围设形成储油腔,储油腔适于储存润滑油。
[0010]可选的,环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中设置有弹性固定件,弹性固定件设置在第二密封件的下方。
[0011]可选的,中接体的下端面的内圈抵接在第二柱段的上端面上,中接体的下端面的外圈与第二柱段的上端面之间具有间隙,间隙与第一密封件形成空腔。
[0012]可选的,间隙沿中接体的轴向方向的宽度大于等于1mm。
[0013]可选的,第三柱段的上端面设置有倒角斜坡。
[00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旋挖钻机,其包括:上述的提引器。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6]1、在上接体上设有进油部,中接体上设有排油部,进油部和排油部与提引器内部的腔体连通,通过进油部注入润滑油,润滑油进入提引器内部的腔体,新注入的润滑油可以使含有杂质的润滑油通过排油部排出,进而可以清洗提引器内部结构,使得提引器内部装置后期的保养与清洁过程更加简单快捷。
[0017]2、中接体的下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环槽,环槽中设有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环槽的内壁、环槽的外壁以及第二柱段的上端面一同围设形成储油腔,储油腔可以储存一定量的润滑油,在持续润滑第二密封件的同时还能防止泥水接触到第二密封件。
[0018]3、环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中设置有弹性固定件,弹性固定件设置在第二密封件的下方,弹性固定件能够固定第二密封件的位置,减少与轴套的轴向磨损,能够防止TB骨架油封在内外压力交叉变化下唇口上下磨损导致油封失效。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提引器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2示出了图1的提引器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0、上接体;11、进油部;20、中接体;21、排油部;211、排油孔;212、螺塞;22、环槽;23、空腔;24、储油腔;30、下接体;31、第一柱段;32、第二柱段;33、第三柱段;34、凹槽;35、倒角斜坡;40、第一密封件;50、第二密封件;60、弹性固定件;7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8]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提引器包括:上接体10、中接体20及下接体30,上接体10通过中接体20与下接体30可转动的连接,上接体10上设有进油部11,中接体20上设有排油部21,进油部11和排油部21与提引器内部的腔体连通,进油部11适于使润滑油注入,排油部21适于使润滑油排出。
[0029]应用本实施例的提引器,上接体10与中接体20固定连接,中接体20与下接体30可转动的连接,在上接体10上设有进油部11,中接体20上设有排油部21,进油部11和排油部21与提引器内部的腔体连通,通过进油部11注入润滑油,润滑油进入提引器内部的腔体,新注入的润滑油可以使含有杂质的润滑油通过排油部21排出,直至排出的润滑油清澈不含有杂质后,停止注入润滑油,进而可以清洗提引器内部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提引器上没有清洗结构导致难以清理和维护内部环境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接体(10)、中接体(20)及下接体(30),所述上接体(10)通过所述中接体(20)与所述下接体(30)可转动的连接,所述上接体(10)上设有进油部(11),所述中接体(20)上设有排油部(21),所述进油部(11)和所述排油部(21)与所述提引器内部的腔体连通,所述进油部(11)适于使润滑油注入,所述排油部(21)适于使所述润滑油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部(21)设置在所述中接体(20)靠近所述下接体(30)的一端,所述排油部(21)包括排油孔(211)和堵塞部件,所述排油孔(211)设置在所述中接体(20)上且贯穿所述中接体(20)的内外壁,所述堵塞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排油孔(211)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接体(30)包括第一柱段(31)和第二柱段(32),所述第二柱段(3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柱段(31)的直径,所述中接体(20)与所述第一柱段(31)配合,所述中接体(20)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二柱段(32)的上端面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接体(30)还包括第三柱段(33),所述第三柱段(3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柱段(32)的直径,所述第三柱段(33)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柱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麒丞嵇詹花维维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三一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