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顶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包括用于固定顶升物上段的上包柱承台、用于固定顶升物下段的下包柱承台、千斤顶和限位组件,千斤顶的下端抵顶下包柱承台,千斤顶的上端抵顶上包柱承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限位管和至少一个限位围合件,限位管的下端固定于下包柱承台,限位管的上端沿上包柱承台的升降方向延伸,多个限位管环绕上包柱承台的外周间隔设置,所有的限位管的外侧壁分别与限位围合件的内壁接触,其中一个限位围合件与限位管的上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整体刚度大,施工制作简单,保持建筑物外观完整,限位位置分散,防止对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局部压力过大。对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局部压力过大。对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局部压力过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顶升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建筑物功能变更以及运营需要,需要对主体建筑物进行顶升纠偏或整体提升。由于千斤顶安装的垂直误差及顶升过程中其它不利因素(如强风、振动)的影响,在顶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水平位移或水平方向的偏转,而且,部分工程顶升高度达数米,稳定和安全问题突出,为避免出现此类情况,需设置平面限位装置,限制纵横向可能发生的位移。
[0003]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限位墩或者限位套架,设置的限位装置均为悬臂式构件,整体刚度相对较小,而且施工制作较为复杂。或在建筑物的四角或四边布设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结构,对于建筑物外观有损伤,顶升过程中限位管和建筑物、构筑物外表面之间会相对的摩擦;而且限位的位置集中,对于建筑物、构筑物局部压力过大,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整体刚度大,施工制作简单,保持建筑物外观完整,限位位置分散,防止对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局部压力过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包括用于固定顶升物上段的上包柱承台、用于固定顶升物下段的下包柱承台、千斤顶和限位组件,千斤顶的下端抵顶所述下包柱承台,所述千斤顶的上端抵顶上包柱承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限位管和至少一个限位围合件,所述限位管的下端固定于所述下包柱承台,所述限位管的上端沿所述上包柱承台的升降方向延伸,多个所述限位管环绕所述上包柱承台的外周间隔设置,所有的所述限位管的外侧壁分别与所述限位围合件的内壁接触,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围合件与所述限位管的上端连接。
[000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包柱承台的中部设有顶升物下段放置区,所述上包柱承台的中部设有顶升物上段放置区,所述顶升物下段放置区和顶升物上段放置区位置沿高度方向对应设置。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包柱承台的外周壁与所述限位管的外周壁的对应一侧间隙配合。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包柱承台外侧壁设有与所述限位管的数量和位置对应设置的限位柱,所述限位管的下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柱内。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包柱承台位于最高位置时,所述限位管的上端位于所述上包柱承台位的上方。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管为钢管。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管为方钢管,所述上包柱承台的轮廓为多边形,所述限位围合件由多个角钢的头尾相连焊接而成,所述限位围合件的形状与所述上包柱承台的形状
相适应,所述限位管的侧面抵贴所述上包柱承台的侧面安装,所述限位围合件焊接安装于所述限位管的顶面。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围合件包括第一角边和第二角边,所述第一角边垂直于所述第二角边,所述第一角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角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角边与第二角边之间形成安装槽,所述第一角边的内壁抵贴于所述限位管的外侧壁安装,所述第二角边的内壁抵贴于所述限位管的顶面安装,所述限位管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包柱承台为方形,所述上包柱承台的四边外侧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限位管,所述限位管相对设置,所述限位围合件由四条所述角钢围合焊接而成,所述上包柱承台与所述下包柱承台之间连接有四个所述千斤顶,所述千斤顶沿顶升物下段放置区外周均匀间隔设置。
[001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顶升物的下段固定于下包柱承台,顶升物的上段固定于上包柱承台,千斤顶位于下包柱承台和上包柱承台之间,通过千斤顶将上包柱承台顶起,进而对顶升物的上段实现顶升,在顶升时,限位管的下端固定于下包柱承台,限位管的上端沿上包柱承台的升降方向延伸,且限位管环绕上包柱承台的外周间隔设置,所有限位管的外侧壁分别与限位围合件的内壁接触,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围合件与所述限位管的上端连接,所有的限位管通过限位围合件进行限位,使多个限位管围绕形成了限位区,而上包柱承台位于限位区内,使上包柱承台在升降过程中均保持在限位区内,进而防止顶升过程中出现的水平位移或水平方向的偏转。由于限位管和限位围合件均设置在上包柱承台的外周施工,限位管的上端高于上包柱承台,限位管也不会与上包柱承台发生干涉,降低施工制作难度,为上包柱承台腾出更大的顶升物上段的固定空间,有效缩小上包柱承台的体积,降低上包柱承台的整体重量,降低生产成本。限位管设置于顶升物的外周,包柱承台的外周与限位管之间间隙配合,限位管于顶升物之间的距离较大,上防止与顶升物发生撞击或摩擦,有效保持顶升物的外观完整。由于多个限位管间隔设置于上包柱承台的外周,限位位置分散,防止对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局部压力过大,而导致构筑物变形导致限位失效。其中建筑物为原有的基础建筑物和顶升物,构筑物包括上包柱承台、下包柱承台、千斤顶和限位组件。同时,限位管环绕上包柱承台的外周设置多个,通过限位围合件对多个限位管进行固定限位,整体刚度大,提升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图2A
‑
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
[0019]10、顶升物上段;11、顶升物下段;
[0020]20、上包柱承台;21、千斤顶;
[0021]30、下包柱承台;31、限位柱;
[0022]40、限位组件;41、限位管;42、限位围合件;43、第一角边;44、第二角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包括用于固定顶升物上段10的上包柱承台20、用于固定顶升物下段11的下包柱承台30、千斤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顶升物上段的上包柱承台、用于固定顶升物下段的下包柱承台、千斤顶和限位组件,千斤顶的下端抵顶所述下包柱承台,所述千斤顶的上端抵顶上包柱承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围合件和多个限位管,所述限位管的下端固定于所述下包柱承台,所述限位管的上端沿所述上包柱承台的升降方向延伸,多个所述限位管环绕所述上包柱承台的外周间隔设置,所有的所述限位管的外侧壁分别与所述限位围合件的内壁接触,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围合件与所述限位管的上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包柱承台的中部设有顶升物下段放置区,所述上包柱承台的中部设有顶升物上段放置区,所述顶升物下段放置区和顶升物上段放置区位置沿高度方向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包柱承台的外周壁与所述限位管的外周壁的对应一侧间隙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包柱承台外侧壁设有与所述限位管的数量和位置对应设置的限位柱,所述限位管的下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柱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顶升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包柱承台位于最高位置时,所述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锦涛,文瑞铭,黄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维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