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蟾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2218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蟾蜍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成蟾养殖系统,该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养殖区包括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水域养殖区包括养殖池,养殖池是纵面截面为梯形的水池,养殖池的底面为长方形,在养殖池内的侧壁上铺设有一层不透水薄膜,不透水薄膜上有毛毡层,不透水薄膜与毛毡层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养殖池的下底部有排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的面积之比设置为1:2使蟾蜍的生活环境更生态化,有利于蟾蜍的健康。(2)养殖池内设置有黑色塑料膜和毛毡层,既防止了水变浑浊又有一定的保温效果,还不影响蟾蜍的爬行。还不影响蟾蜍的爬行。还不影响蟾蜍的爬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成蟾养殖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蟾蜍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成蟾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蟾蜍养殖行业渐渐成为养殖业的重要行业,各养殖方法也多种多样,由于蟾蜍的生活习性需要水和阴凉的陆地,所以导致养殖池内的水极容易变浑浊,使换水的频率增加,且需要很大的精力去除泥污。
[0003]普通的蟾蜍养殖池多为四周是泥的池塘,没有排水及换水系统,上述的养殖池存在的缺陷是:(1)蟾蜍顺着池塘壁爬行到活动区时,池塘侧壁上的泥容易滑落到池底,从而造成池塘内的水容易浑浊;(2)池塘四壁若过于陡峭,不利于蟾蜍顺着池塘壁爬行到活动区;(3)若是铺上塑料薄膜防止池塘侧壁的泥容易滑落到池底以避免水变浑浊,则会导致蟾蜍难以顺着光滑的塑料薄膜向上爬行;(4)缺乏换水系统会导致水体水质变差,容易引发蟾蜍患上各种疾病比如肠炎等,从而影响蟾蜍生长。
[0004]CN 109588369 A披露了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地面,所述地面上开设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底部铺设有沙层,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水池浅水区,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水池深水区,所述蓄水池内养殖有水产,所述地面上固定安装有棚架钢管,所述棚架钢管的顶部设置有尼龙网,所述地面的顶部修筑有地垄,所述地面的顶部设置有人工喂食器,所述地垄的顶部栽种有农作物,所述地面的顶部设置有位于棚架钢管外部的爬藤植物种植区。该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及套养套种方法,最大程度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从而尽可能多的为我们带来收益的同时,还实现了以蟾蜍养殖为主,其它养殖种植为辅的套养套种的养殖方法。上述的专利申请文献中使用砂石来缓解水变浑浊的问题,但是换水时对积沙的清理也较困难,并且池底容易积攒过多的积沙,当过多的积沙未及时清理时容易出现池内容积变小、氧含量少等现象。
[0005]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提出一种方便清理养殖池的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成蟾养殖系统,该技术的最大特点为设置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利用生态的模式养殖蟾蜍使蟾蜍更健康,且设置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的面积之比为1:2可以使蟾蜍的食物源更丰富;在养殖池设置黑色塑料膜和毛毡层既有效的改善了池水变浑浊问题,还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0007]一种成蟾养殖系统,该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养殖区包括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水域养殖区包括养殖池,养殖池是纵面截面为梯形的池,养殖池的底面为长方形,在养殖池内的侧壁上铺设有一层不透水薄膜,不透水薄膜上有毛毡层,不透水薄膜与毛毡层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养殖池的下底部有排水管;
[0008]梯形结构的养殖池可以让蟾蜍自主爬出来,有助于蟾蜍的活动和喂食。
[0009]不透水的薄膜可以保住养殖池内的水量且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也有效防止了养殖
池底部水泥或土的碎尘导致的水变浑浊问题。毛毡层有一定的粗糙度有助于蟾蜍的爬出且能清除蟾蜍身上的泥土防止池水变浑浊。
[0010]养殖区的四周埋有若干支撑杆/支撑板,支撑杆/支撑板下半部固定有围网,围网将养殖区包围住;支撑杆/支撑板顶部固定有细网,细网将养殖区从上空覆盖住;
[0011]陆地养殖区内设置有喂食槽、进水管、湿度调节管;进水管的出口在养殖池的上方;湿度调节管上设置有多个喷头。
[0012]陆地养殖区为长方形,支撑杆/支撑板位于养殖区的四个角上,陆地养殖区内有果树种植带,果树种植带分布在陆地养殖区内的两边。
[0013]陆地养殖区内的果树为桃树、葡萄等,桃或葡萄容易腐烂,会招来蚊蝇以供蟾蜍作为动物源的蛋白食用。
[0014]陆地养殖区内的地面上铺设有塑料膜层;所述的塑料膜层上有多个随机分布的用于小草钻出的孔洞。铺设塑料膜层,可以防止杂草过度生长,避免蟾蜍长时间栖息在杂草中影响其进食等;但是由于杂草也为蟾蜍提供了栖息和遮荫,也需要一部分草来吸引蚊虫,因此,在塑料膜层上扎上孔洞,一方面保证有一定量的草可供蟾蜍栖息,另一方面也不会致使杂草过度生长从而影响蟾蜍的正常生活。
[0015]陆地养殖区内的草要保留一些铜钱草、节节草、绿萝等矮小的草植,也可以种一些小白菜、油菜等矮小的蔬菜。
[0016]支撑杆为竹竿或水泥板或混凝土板或木板。
[0017]养殖池四个侧壁的坡度均为30
°
~60
°
,且养殖池大致为轴对称的水池。
[0018]不透水薄膜为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的厚度为0.6mm~1.2mm,毛毡层的厚度为0.1~0.3cm。优选为黑色塑料薄膜,保温效果更好;塑料薄膜不需要太厚,但是也不能过薄,过薄容易破损。
[0019]进水管、排水管、湿度调节管上均设置有单向阀,湿度调节管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喷头。
[0020]湿度调节管为软管或者是硬质管,管径为5cm。
[0021]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的面积之比为1:2,使蟾蜍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捕食运动,可以使蟾蜍更健康。
[0022]围网高度为50cm~70cm。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4](1)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的面积之比设置为1:2,使蟾蜍的生活环境更生态化,将其栖息与爬行活动区进行科学的配置,有利于蟾蜍的健康和生长。
[0025](2)养殖池内设置有黑色塑料膜层和毛毡层,既防止了水变浑浊又有一定的保温效果,还有利于蟾蜍向上爬行到陆地养殖区活动。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实施例1区域分布图;
[0027]图2为实施例1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实施例1养殖池剖面图;
[0029]图4为实施例1湿度调节管结构图;
[0030]图中:1

养殖池,2

陆地养殖区,3

喂食槽,4

湿度调节管,5

支撑杆/支撑板,6

不透水薄膜,7

毛毡层,8

喷头,9

排水管,10

围网,11

细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现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
[0032]实施例1
[0033]一种成蟾养殖系统,该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养殖区包括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2,水域养殖区包括养殖池1,养殖池1是纵面截面为梯形的池,养殖池1的底面为长方形,在养殖池1内的侧壁上铺设有一层不透水薄膜6,不透水薄膜6上有毛毡层7,不透水薄膜6与毛毡层7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养殖池1的下底部有排水管9;
[0034]梯形体结构的养殖池1可以让蟾蜍自主爬出来,有助于蟾蜍的活动和喂食。
[0035]不透水的薄膜可以保持住养殖池1内的水量且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也有效防止了养殖池1底部水泥或土的碎尘导致的水变浑浊问题。毛毡层7有一定的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蟾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养殖区包括水域养殖区和陆地养殖区,水域养殖区包括养殖池,养殖池是纵面截面为梯形的池,养殖池的底面为长方形,在养殖池内的侧壁上铺设有一层不透水薄膜,不透水薄膜上有毛毡层,不透水薄膜与毛毡层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养殖池的下底部有排水管;养殖区的四周埋有若干支撑杆/支撑板,支撑杆下半部固定有围网,围网将养殖区包围住;支撑杆/支撑板顶部固定有细网,细网将养殖区从上空覆盖住;陆地养殖区内设置有喂食槽、进水管、湿度调节管;进水管的出口在养殖池的上方;湿度调节管上设置有多个喷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成蟾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陆地养殖区为长方形,支撑杆/支撑板位于养殖区的四个角上,陆地养殖区内有果树种植带,果树种植带分布在陆地养殖区内的两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成蟾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陆地养殖区内的地面上铺设有塑料膜层;所述的塑料膜层上有多个随机分布的用于小草钻出的孔洞。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法贾秋彦胡晶红段水泉安佰国林雪蔡玉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康宇中药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