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温除尘除雾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048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降温除尘除雾塔,包括竖直设置的筒体,在筒体的下部侧壁设有烟气入口,在筒体的上部内呈上下间隔设有除尘除雾装置和喷淋装置,在筒体的顶面设有烟气出口,在筒体的底部设有排污机构。除尘除雾装置包括从下至上顺序连通的加速段、旋流器和浮球除雾器,加速段内形成与旋流器连通的环形流道,且环形流道的过流截面由下向上逐渐缩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降温除尘除雾塔能对烟气进行降温并除尘除雾,且能有效脱除烟气中的含尘液滴。有效脱除烟气中的含尘液滴。有效脱除烟气中的含尘液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温除尘除雾塔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烟气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温除尘除雾塔。

技术介绍

[0002]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附属品,为了满足后续钢渣处理要求,需要先将高温钢渣冷却。目前国内大量采用热焖渣法,在钢渣入池及打水环节会产生烟尘,这些烟尘中含有大量CaO、MgO及水蒸气等,含尘浓度约为5g/Nm3,不宜直接采用传统的电除尘、布袋除尘等方式,这些烟尘直接排放到车间,造成此处岗位工作环境恶劣。近期环保要求愈加严格,对钢渣处理排放烟气的含尘量也提出了新要求,一般限定颗粒物排放值为20~100mg/Nm3之间。
[0003]现有技术中有一种钢渣热闷池烟气的除尘处理系统及方法(公开号为 CN112121567A,公布日为2020年12月25日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该系统包括喷淋塔、气动高效除尘除雾器、水力旋流器等。其实施过程为:烟气首先进入喷淋塔,通过喷淋塔内的两层水洗段对烟气进行清洗,然后进入上部气动高效除雾器,对烟气进行除尘除雾后由顶部排放。但是,该系统中,烟气由喷淋塔侧壁进入塔内,因此进入喷淋塔烟气无法保证均匀分布,从而消减了后续喷淋及除尘效果;两层水洗段完全相同,仅起到对烟气进行喷淋洗涤作用,烟气中所含微细粉尘不易团聚增大,没有为后续除尘除雾装置创造有利的烟尘条件;气动除雾器采用气旋板的单一形式,仅依靠气液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差异捕获含尘液滴,对微细颗粒粉尘的捕集效率偏低。
[0004]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渣处理废气治理用除尘除湿装置(授权公告号为 CN211216015U,授权公告日为2020年8月11日的中国技术专利),包括旋风除尘器、连接管道、过滤塔及喷嘴等。其实施过程为:烟气进入旋风除尘器进行粗除尘和脱水,然后由连接管道进入过滤塔内,过滤塔采用多筒体结构,一个处于清洗状态,其余处理过滤状态,经过滤之后的烟气排出塔外。但是,烟气首先通过旋风除尘器进行粗除尘,众所周知,旋风除尘器仅对大颗粒具有明显捕集作用,脱水效果同样较差,后续的精除尘设施负荷较大;采用多筒并联的过滤塔对烟气进行精除尘和除雾,不仅占地较大,而且仅过滤塔阻损就达到了1000Pa,整套除尘除湿阻力较高。
[0005]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降温除尘除雾塔,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温除尘除雾塔,能对烟气进行降温并除尘除雾,且能有效脱除烟气中的含尘液滴。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降温除尘除雾塔,包括竖直设置的筒体;在筒体的下部侧壁设有烟气入口,在筒体的上部内呈上下间隔设有除尘除雾装置和喷淋装置,在筒体的顶面设有烟气出口,在筒体的底部设有排污机构;除尘除雾装置包括从下至上顺序
连通的加速段、旋流器和浮球除雾器,加速段内形成与旋流器连通的环形流道,且环形流道的过流截面由下向上逐渐缩小。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加速段包括缩径管以及间隔穿设在缩径管内且底部封闭的封头,缩径管的内径由下向上逐渐缩小,缩径管的底端与筒体连接;封头的外径由下向上逐渐扩大,缩径管和封头之间的间隔构成环形流道。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旋流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内管和第一外管,在第一内管和第一外管之间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旋流叶片;第一内管的底端与封头的顶端连接,第一外管的底端与缩径管的顶端连接。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浮球除雾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内管和第二外管,在第二内管和第二外管的底端连接有环形底部丝网,且环形底部丝网与第一内管和第一外管的顶端连接;在第二内管和第二外管的顶端能拆卸地连接有环形顶部丝网,并在第二内管、第二外管、环形底部丝网和环形顶部丝网围成的环腔内设有多个浮球。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内管的顶端设有球面封板,球面封板的球面朝上凸出设置。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除尘除雾装置还包括设在浮球除雾器上方且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扩径管,在扩径管内设有下清洗器,下清洗器具有喷头朝下设置的多个下喷嘴;扩径管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筒体和第二外管连接。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喷淋装置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层喷淋装置和下层喷淋装置,下层喷淋装置包括喷头朝下设置的多个降温喷嘴,上层喷淋装置包括喷头朝下设置的多个雾化喷嘴,且降温喷嘴的喷孔孔径大于雾化喷嘴的喷孔孔径。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烟气入口由插设在筒体侧壁的入口管构成,且入口管的内侧端伸入至筒体的中心位置,入口管由筒体的侧壁向筒体的内腔倾斜向下设置。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筒体内且位于除尘除雾装置和烟气出口之间还设有折流挡水器。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筒体内且位于除尘除雾装置和折流挡水器之间设有上清洗器,上清洗器具有喷头朝上设置的多个上喷嘴。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筒体的顶部为直径向上渐缩的出口管,出口管的顶端构成烟气出口。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排污机构包括直径由上向下逐渐缩小的锥形管,锥形管位于烟气入口的下方,且锥形管的顶端与筒体的内壁连接,锥形管的底端与一排污管的第一端连通,排污管的第二端穿过筒体的侧壁并伸出筒体的外部。
[0019]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中的降温除尘除雾塔通过喷淋装置、加速段、旋流器和浮球除雾器的配合,能对烟气进行降温并除尘除雾;通过加速段能将气流均匀导流至旋流器中并能使烟气被逐步加速,通过旋流器的旋流作用以及浮球除雾器的浮球除尘除雾技术,能最大限度脱除烟气中的含尘液滴,有效去除烟气中所含大部分粉尘,出口烟气的含尘浓度降至20mg/Nm3以下,使得烟气含尘浓度满足排放要求;而且出口烟气中水雾含量较低,还可最大限度降低“白烟”现象。整个设备简单可靠、阻力小、占地面积小,尤其是热焖渣烟气实现超低排放的关键设备。
附图说明
[0020]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降温除尘除雾塔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除尘除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旋流器的立体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旋流器的俯视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浮球除雾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环形底部丝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环形顶部丝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号说明:
[0029]100、筒体;
[0030]1、排污机构;11、锥形管;12、排污管;
[0031]2、入口管;21、烟气入口;
[0032]3、喷淋装置;31、下层喷淋装置;32、上层喷淋装置;
[0033]4、除尘除雾装置;
[0034]41、加速段;4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温除尘除雾塔,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设置的筒体;在所述筒体的下部侧壁设有烟气入口,在所述筒体的上部内呈上下间隔设有除尘除雾装置和喷淋装置,在所述筒体的顶面设有烟气出口,在所述筒体的底部设有排污机构;所述除尘除雾装置包括从下至上顺序连通的加速段、旋流器和浮球除雾器,所述加速段内形成与所述旋流器连通的环形流道,且所述环形流道的过流截面由下向上逐渐缩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除尘除雾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段包括缩径管以及间隔穿设在所述缩径管内且底部封闭的封头,所述缩径管的内径由下向上逐渐缩小,所述缩径管的底端与所述筒体连接;所述封头的外径由下向上逐渐扩大,所述缩径管和所述封头之间的间隔构成所述环形流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温除尘除雾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内管和第一外管,在所述第一内管和所述第一外管之间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旋流叶片;所述第一内管的底端与所述封头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外管的底端与所述缩径管的顶端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温除尘除雾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除雾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内管和第二外管,在所述第二内管和所述第二外管的底端连接有环形底部丝网,且所述环形底部丝网与所述第一内管和所述第一外管的顶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内管和所述第二外管的顶端能拆卸地连接有环形顶部丝网,并在所述第二内管、所述第二外管、所述环形底部丝网和所述环形顶部丝网围成的环腔内设有多个浮球。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温除尘除雾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内管的顶端设有球面封板,所述球面封板的球面朝上凸出设置。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温除尘除雾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亮张永伟郝景章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