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882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属于电源领域;提出一种输出电压稳定、电压质量较高的模块化直流逆变电源;技术方案为: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包括:采用环氧树脂封装的主电路模块,主电路模块包括:变压器T2、变压器T3、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与主电路模块相适应的辅助电路模块,辅助电路模块包括:TL494CN芯片、逆变电路、振荡电路和开关控制电路;TL494CN芯片依次与逆变电路、变压器T2、振荡电路电连接,振荡电路与开关控制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开关控制电路设置于主电路和变压器T3原线圈之间,变压器T3副线圈依次连接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主电路模块与辅助电路模块之间电气连接,辅助电路模块用于控制主电路模块输出电压。用于控制主电路模块输出电压。用于控制主电路模块输出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矿用逆变电源


[0001]本技术为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属于电源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直流逆变电源在很多大型设备上均有应用,可以方便快捷的为一些辅助装置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
[0003]一般而言,直流逆变电源可简单的分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主电路主要与设备高压电源连接,经过降压和整流后输出稳定可靠的直流电源;控制电路根据要求控制主电路输出电压和电流等。
[0004]但是,控制电路为电子元件,容易出现损坏,而主电路相对可靠性较高。因此经常出现因控制电路故障而导致整个直流逆变电源无法运行的情况出现。对正常作业造成影响。
[0005]另外,阶段的采用PWM调制的直流本安电源是: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后送往直流PWM变换器,通过改变直流PWM变换器中IGBT的控制脉冲占空比,来改变其输出电压的大小。该方式造成电源输出电力稳定性差,仅可适用于常规电气设备,对于精密设备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输出电压稳定、电压质量较高的模块化直流逆变电源。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包括:
[0009]采用环氧树脂封装的主电路模块,所述主电路模块包括:变压器T2、变压器T3、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
[0010]与主电路模块相适应的辅助电路模块,所述辅助电路模块包括:TL494CN 芯片、逆变电路、振荡电路和开关控制电路;
[0011]所述TL494CN芯片依次与逆变电路、变压器T2、振荡电路电连接,所述振荡电路与开关控制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设置于主电路和变压器T3原线圈之间,所述变压器T3副线圈依次连接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
[0012]所述主电路模块与辅助电路模块之间电气连接,所述辅助电路模块用于控制主电路模块输出电压。
[0013]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IGBT1和IGBT2,电阻R45与电容C5并联组成 RC1电路,电阻R46与电容C6并联组成RC2电路,所述IGBT1和IGBT2的栅极均与PWM波形控制电路连接,所述IGBT1集电极和RC1电路一端均与主电路连接,所述IGBT1发射极与变压器T3原线圈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3原线圈另一端和RC1电路另一端均与RC2电路一端连接,且RC2电路另一端接地,所述IGBT2集电极接变压器T3原线圈一端,所述IGBT2发射极接地。
[0014]所述变压器T3原线圈两端并接有电容C11和电阻R6串联的电路。
[0015]所述PWM波形控制电路包括TL494CN芯片。
[0016]所述变压器T2包括:原线圈T21、第一副线圈T22和第二副线圈T23,且第一副线圈T22和第二副线圈T23线圈方向相反;
[0017]所述逆变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Q7、NPN型三极管Q5、PNP型三极管 Q8、PNP型三极管Q6,电路为:三极管Q7基极和三极管Q8基极并接后串联电阻R10,所述电阻R10接TL494CN芯片引脚9,所述三极管Q5基极和三极管Q6基极并接后串联电阻R11,所述电阻R11接TL494CN芯片引脚10,所述三极管Q7集电极和三极管Q5集电极接DC12V电源,所述三极管Q7发射极接三极管Q8集电极,三极管Q5发射极接三极管Q6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8发射极和三极管Q6发射极均接地,所述原线圈T21一端接三极管Q7发射极和三极管Q8集电极连接点,所述原线圈T21另一端接三极管Q5发射极和三极管Q6 集电极连接点;
[0018]所述振荡电路包括:振荡电路A和振荡电路B,所述振荡电路A为:第一副线圈T22两端并接有电容C28和电阻R29的串接电路,三极管Q3集电极并接第一副线圈T22一端和IGBT2栅极,所述三极管Q3发射极接IGBT2源极,所述三极管Q3基极和第一副线圈T22另一端连接;
[0019]所述振荡电路B为:第二副线圈T23两端并接有电容C29和电阻R33的串接电路,三极管Q4集电极并接第二副线圈T23一端和IGBT1栅极,所述三极管Q4发射极接IGBT1源极,所述三极管Q4基极和第二副线圈T23另一端连接。
[0020]所述变压器T3为双输出变压器,所述变压器T3第一副线圈一端接若干个二极管正极,所述变压器T3第二副线圈一端接其他若干二极管正极,所述变压器T3第一副线圈另一端和变压器T3第二副线圈另一端相连再次串联电阻后接地。
[0021]所述主电路模块包括:主电路外壳、主电路PCB板、辅助接口和电源接口;所述外壳内固定有主电路PCB板,所述外壳壁上镶嵌有辅助接口和电源接口,且辅助接口和电源接口分别与主电路PCB板电气连接,所述外壳内填充环氧树脂,所述环氧树脂将主电路PCB板上的电气元件完全覆盖。
[0022]与变压器T3的连接的若干二极管负极均与若干电解电容正极连接,所述电解电容负极接地。
[0023]所述主电路模块还包括导热套,所述主电路PCB板上变压器外套装有导热套,所述导热套延伸至环氧树脂外侧。
[0024]所述辅助电路模块包括:辅助电路外壳、控制端接口、控制面板和控制电路;所述辅助电路外壳内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端接口和控制面板镶嵌于辅助电路外壳上,所述控制端接口和控制面板分别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所述控制端接口与辅助接口之间连接。
[0025]所述主电路外壳上设置有与辅助电路外壳相固定的卡槽。
[0026]所述卡槽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直板,所述直板相对面上设置有凹槽;
[0027]所述辅助电路外壳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适应的两个凸起条,所述两个凸起条插接于对应的凹槽内。
[0028]两个平行设置的直板之间的主电路外壳上设置有辅助接口,所述辅助电路外壳上设置有与辅助接口相适应的控制端接口。
[0029]所述直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主电路外壳上设置有与直板上的通孔相适应的螺纹
孔,所述主电路外壳与辅助电路外壳通过螺钉固定。
[0030]所述逆变电路三极管Q7发射极和三极管Q8集电极连接点与控制端接口的引脚1连接,所述三极管Q5发射极和三极管Q6集电极连接点与控制端接口的另引脚2连接。
[0031]所述IGBT1发射极和IGBT2集电极连接后与控制端接口引脚3连接。
[0032]所述三极管Q3集电极和控制端接口引脚4连接,三极管Q3基极和控制端接口引脚5连接。
[0033]所述三极管Q4集电极和控制端接口引脚6连接,三极管Q4基极和控制端接口引脚7连接。
[0034]所述原线圈T21一端与辅助接口引脚1连接,原线圈T21另一端与辅助接口引脚2连接。
[0035]所述变压器T3原线圈一端与辅助接口引脚3连接。
[0036]第一副线圈T22一端与辅助接口引脚4连接,第一副线圈T22另一端与辅助接口引脚5连接。
[0037]第二副线圈T23一端与辅助接口引脚6连接,第二副线圈T23另一端与辅助接口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环氧树脂封装的主电路模块(11),所述主电路模块(11)包括:变压器T2、变压器T3、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与主电路模块(11)相适应的辅助电路模块(12),所述辅助电路模块(12)包括:TL494CN芯片、逆变电路、振荡电路和开关控制电路;所述TL494CN芯片依次与逆变电路、变压器T2、振荡电路电连接,所述振荡电路与开关控制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设置于主电路和变压器T3原线圈之间,所述变压器T3副线圈依次连接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主电路模块(11)与辅助电路模块(12)之间电气连接,所述辅助电路模块(12)用于控制主电路模块(11)输出电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IGBT1和IGBT2,电阻R45与电容C5并联组成RC1电路,电阻R46与电容C6并联组成RC2电路,所述IGBT1和IGBT2的栅极均与PWM波形控制电路连接,所述IGBT1集电极和RC1电路一端均与主电路连接,所述IGBT1发射极与变压器T3原线圈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3原线圈另一端和RC1电路另一端均与RC2电路一端连接,且RC2电路另一端接地,所述IGBT2集电极接变压器T3原线圈一端,所述IGBT2发射极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3原线圈两端并接有电容C11和电阻R6串联的电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PWM波形控制电路包括TL494CN芯片。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矿用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2包括:原线圈T21、第一副线圈T22和第二副线圈T23,且第一副线圈T22和第二副线圈T23线圈方向相反;所述逆变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Q7、NPN型三极管Q5、PNP型三极管Q8、PNP型三极管Q6,电路为:三极管Q7基极和三极管Q8基极并接后串联电阻R10,所述电阻R10接TL494CN芯片引脚9,所述三极管Q5基极和三极管Q6基极并接后串联电阻R11,所述电阻R11接TL494CN芯片引脚10,所述三极管Q7集电极和三极管Q5集电极接DC12V电源,所述三极管Q7发射极接三极管Q8集电极,三极管Q5发射极接三极管Q6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8发射极和三极管Q6发射极均接地,所述原线圈T21一端接三极管Q7发射极和三极管Q8集电极连接点,所述原线圈T21另一端接三极管Q5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建中刘卯生王铁宝王忠宽赵燕平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亿圣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