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101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呈现为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并与该衬砌作业台车相连接的管式通风装置形式,该管式通风装置包括硬质通风管道及其两端设置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该通风装置附属固定在台车上,与台车同步移动,而两端自支撑可压缩风带作为过渡段能够在台车移动过程中保持收缩和伸长,避免了传统模式下通风带与台车相对运动被刮破漏风的问题,减少了台车两端更换接续风筒布的工作量,提高了台车移动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在移动过程中能够随时或快速恢复通风,这在高原缺氧隧道或瓦斯隧道具有重要意义。义。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工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施工保障掌子面正常通风十分必要。尤其高海拔钻爆法施工隧道或瓦斯隧道,通风量不足或中断,会对作业工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严重者危及生命。在隧道衬砌台车作业段,风带往往无法顺畅通过隧道衬砌台车,传统做法是风带靠近台车小边模贴地或在门架内侧贴地穿过,移动台车时需关闭风机,诚然如此,仍避免不了对柔性风带的破坏,造成漏风,同时也给衬砌作业增加了诸多麻烦。目前虽有台车设计考虑了风带的穿越的结构,但仅是框架,不具有风筒功能,边墙风带需穿过该框架保障通风,但风带在台车移动过程中仍会发生刮破等问题,给衬砌作业及通风作业带了很多麻烦。
[0003]所以急需寻求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附属固定在台车上,与台车同步移动,避免了传统模式下通风带与台车相对运动被刮破漏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其呈现为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并与该衬砌作业台车固定连接的管式通风装置形式,且该管式通风装置包括硬质通风管道及其两端设置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所述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和出风端;其中:
[0006]所述硬质通风管道为一体式结构,包括中部硬质通风管以及所述中部硬质通风管两端设置的硬质通风管扩大段;所述硬质通风扩大段用于增加风容量和减小风阻;
[0007]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套设于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上,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用于支撑和收纳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靠近台车的一端和与之相邻的硬质通风管道扩大段之间通过异型硬质通风连接管实现固定连接;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两端分别通过夹持元件固定在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上,且所述夹持元件的松紧可调节;
[0008]该通风装置在进风端一侧的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与进风端一侧设置于隧道内部边墙处的施工风筒布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0009]该通风装置工作时,进风端一侧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在远离台车的一端与进风端一侧设置于隧道内部边墙处的施工风筒布为密封连接;出风端一侧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在远离台车的一端与出风端一侧设置于隧道内部边墙处的施工风筒布为密封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硬质通风管道为铁皮材质;所述硬质通风管扩大段是所述中部硬质通风管两端的扩大部分,其横截面形状为喇叭形或方形。
[0011]优选地,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为铁皮材质;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的外径小于
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的内径0.8

1.2cm。
[0012]优选地,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为由若干个间隔设置的钢圈将柔性风筒布支撑起来形成的筒状风带,该自支撑可压缩风带能够通过挤压和抽拉实现伸缩。
[0013]优选地,所述异型硬质通风连接管为类S型,其一端与所述硬质通风管扩大段端面上的开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固定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为焊接或法兰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夹持元件为抱箍。
[0016]优选地,该通风装置与所述衬砌作业台车通过焊接、杆件或螺栓实现固定连接,连接点不少于1个。
[0017]优选地,所述密封连接为通过拉链密封连接,或通过魔术贴粘接实现密封连接。
[0018]优选地,所述硬质通风管道其两端设置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的长度相等;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隧道内部边墙处施工风筒布的节长;或者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的长度小于所述施工风筒布的节长,且长度差控制在所述施工风筒布节长的5%以内。
[0019]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其呈现为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并与该作业台车相连接的管式通风装置形式,该通风装置附属固定在台车上,与台车同步移动,避免了传统模式下通风带与台车相对运动被刮破漏风的问题。
[0021](2)本技术管式通风装置包括硬质通风管道以及所述硬质通风管道两端设置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优选实施例中该通风装置两端设置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长度相等,且与施工风筒布节长基本一致。在台车向前移动的过程中,自支撑可压缩风带在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上发生收缩和拉伸,并且在所设极限伸长、压缩范围内与隧道内部边墙处的施工风筒布能够一直保持连接,起到对边墙施工风筒布的补偿和过渡作用。既减少了台车两端更换接续风筒布的工作量,提高了台车移动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风筒布在移动过程遭到破坏,能够随时或快速恢复通风,这在高原缺氧隧道或瓦斯隧道具有重要意义。
[0022](3)本技术提供的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硬质通风管道为一体式结构,包括中部硬质通风管及其两端设置的硬质通风管扩大段;综合考虑了管道对风量、风速、风压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阻力,保证了通风效果。
[0023](4)本技术在进风端的硬质通风管扩大段和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之间还设置有异形硬质通风连接管,在进风端一侧,借助于该异形硬质通风连接管使得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与设置于隧道内部边墙处的施工风筒布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以便于进风端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与进风端的边墙固定风筒布平顺连接。
[0024](5)本技术提供的穿越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操作方法简单,在保证了通风效果的同时,也在减少了台车移动和定位的同时作业人员额外调整风筒布的工作量,提高了台车移动定位效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的主视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侧视图;
[0027]图3为图2中通风装置除自支撑可压缩风带以外其它部分的俯视图;
[0028]图4为本技术通风装置中用到的抱箍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通风装置中自支撑可压缩风带的收缩状态和伸长状态示意图。
[0030]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
[0031]1‑
中部硬质通风管;2

硬质通风管扩大段;3

自支撑可压缩风带;31

自支撑可压缩风带收缩状态;32

自支撑可压缩风带伸长状态;4

圆筒状硬质收纳管;5

抱箍;51

抱箍本体;52

螺栓;53

螺母;6

进风口;7

出风口;8

异型硬质通风连接管;9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呈现为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并与该衬砌作业台车固定连接的管式通风装置形式,且该管式通风装置包括硬质通风管道及其两端设置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所述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和出风端;其中:所述硬质通风管道为一体式结构,包括中部硬质通风管以及所述中部硬质通风管两端设置的硬质通风管扩大段;所述硬质通风扩大段用于增加风容量和减小风阻;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套设于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上,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用于支撑和收纳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靠近台车的一端和与之相邻的硬质通风管道扩大段之间通过异型硬质通风连接管实现固定连接;所述自支撑可压缩风带两端分别通过夹持元件固定在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上,且所述夹持元件的松紧可调节;该管式通风装置在进风端一侧的圆筒状硬质收纳管与进风端一侧设置于隧道内部边墙处的施工风筒布位于同一水平高度;该管式通风装置工作时,进风端一侧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在远离台车的一端与进风端一侧设置于隧道内部边墙处的施工风筒布为密封连接;出风端一侧的自支撑可压缩风带在远离台车的一端与出风端一侧设置于隧道内部边墙处的施工风筒布为密封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通风管道为铁皮材质;所述硬质通风管扩大段是所述中部硬质通风管两端的扩大部分,其横截面形状为喇叭形或方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隧道衬砌作业台车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状硬质收纳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校珂杨立燃王平安任少强王存宝贺显林王青松王洪坤李金魁张欢吴辰罗宗帆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