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铜排连接控制柜,控制柜包括控制侧柜体、智能侧柜体、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铜排互通单元,铜排互通单元贯穿控制侧柜体和智能侧柜体,铜排互通单元包括控制侧正面铜排、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控制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柜体内,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智能侧柜体内;控制侧正面铜排通过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相连接,能够联通不同柜体之间的铜排,便于多侧柜体的接地操作,提高控制柜的使用安全性。提高控制柜的使用安全性。提高控制柜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铜排连接控制柜
[0001]本技术涉及控制柜制作
,特别涉及一种双铜排连接控制柜。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在进行控制柜的制作时,不同柜体的铜排都是独立设置的。而当控制柜存在多个柜体时,不同柜体之间的铜排经常会有进行联通的需求;而因为不同柜体的铜排均为独立设置,联通就需要通过另外增加连接线分别连接不同柜体的铜排;这种连接方式进行的铜排联通,将导致连接线裸露且杂乱无章;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铜排连接控制柜,能够联通不同柜体之间的铜排,便于多侧柜体的接地操作,提高控制柜的使用安全性。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铜排连接控制柜,所述控制柜包括控制侧柜体、智能侧柜体、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铜排互通单元,所述铜排互通单元贯穿所述控制侧柜体和所述智能侧柜体,所述铜排互通单元包括控制侧正面铜排、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柜体内,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和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的两端,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和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均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短铜排和第一L型铜排,所述第一短铜排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的中部,所述第一L型铜排包括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短铜排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短铜排与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智能侧柜体内,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第二折边相连接,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处于不同水平面。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双铜排连接控制柜,所述控制柜包括控制侧柜体、智能侧柜体、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铜排互通单元,所述铜排互通单元贯穿所述控制侧柜体和所述智能侧柜体,所述铜排互通单元包括控制侧正面铜排、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柜体内,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和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的两端,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和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均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短铜排和第一L型铜排,所述第一短铜排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的中部,所述第一L型铜排包括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短铜排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短铜排与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一智能侧
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智能侧柜体内,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第二折边相连接,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处于不同水平面;从而实现联通不同柜体之间的铜排,便于多侧柜体的接地操作,提高控制柜的使用安全性。
[0006]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双铜排连接控制柜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7]可选地,所述铜排互通单元还包括控制侧H铜排、多个第二连接件、第二L型铜排和第三L型铜排,所述控制侧H铜排的长度小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的长度,所述控制侧H铜排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平行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一侧,所述第二L型铜排和所述第三L型铜排分别安装在所述控制侧H铜排的两端,所述第二L型铜排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连接,所述第三L型铜排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六角螺柱和M6绝缘子,以通过所述六角螺柱的长度控制安装间距。
[0009]可选地,所述铜排互通单元还包括第二智能侧正面铜排、第二短铜排、第三连接件和第四L型铜排,所述第二短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L型铜排连接,所述第四L型铜排与所述第二短铜排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短铜排与所述第二L型铜排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二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第四L型铜排相连接,第二智能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相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铜排互通单元还包括缆线固定件,所述缆线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缆线固定件用于缆线的绑扎和固定。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双铜排连接控制柜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铜排互通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3]标号说明:控制侧柜体10、智能侧柜体20、第一固定件30、第二固定件40、铜排互通单元50、控制侧正面铜排51、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52、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53、第一连接件54、第一短铜排541、第一L型铜排542、第一折边543、第二折边544、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55、控制侧H铜排56、第二连接件545、第二L型铜排546、第三L型铜排547、六角螺柱548、M6绝缘子549、第二智能侧正面铜排57、第二短铜排571、第三连接件572、第四L型铜排573、缆线固定件58。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5]相关技术中,在进行铜排联通时,容易导致连接线裸露且杂乱无章;造成安全隐患。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双铜排连接控制柜,控制柜包括控制侧柜体、智能侧柜体、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铜排互通单元,所述铜排互通单元贯穿所述控制侧柜体和所述智
能侧柜体,所述铜排互通单元包括控制侧正面铜排、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和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柜体内,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和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的两端,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和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均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短铜排和第一L型铜排,所述第一短铜排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的中部,所述第一L型铜排包括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短铜排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短铜排与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智能侧柜体内,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第二折边相连接,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处于不同水平面;从而实现联通不同柜体之间的铜排,便于多侧柜体的接地操作,提高控制柜的使用安全性。
[0016]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铜排连接控制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包括控制侧柜体、智能侧柜体、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铜排互通单元,所述铜排互通单元贯穿所述控制侧柜体和所述智能侧柜体,所述铜排互通单元包括控制侧正面铜排、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柜体内,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和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的两端,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和所述第二控制侧侧面铜排均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短铜排和第一L型铜排,所述第一短铜排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的中部,所述第一L型铜排包括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短铜排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短铜排与所述第一控制侧侧面铜排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相垂直;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安装在所述智能侧柜体内,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第二折边相连接,所述第一智能侧正面铜排与所述控制侧正面铜排处于不同水平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铜排连接控制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排互通单元还包括控制侧H铜排、多个第二连接件、第二L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庆祥,欧阳云安,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力德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