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8389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包括两端开口的隔热外壳,隔热外壳内设有与所述隔热外壳底壁平行的导热板,导热板将所述隔热外壳内部分隔为上下两个通道,位于所述导热板下方的为干通道,位于所述导热板上方的设为湿通道,所述隔热外壳内位于所述干通道出口和湿通道入口所在的一侧设有分流区,所述导热板上位于所述湿通道的一侧设有水膜;所述导热板位于所述干通道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上凹槽,所述隔热外壳底壁位于所述干通道的一侧间隔设有与所述上凹槽相对设置且一一对应的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干通道长度方向设置。相比于传统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及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蒸发制冷设备
,具体而言,为一种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逆流式露点间接蒸发水冷技术(M

cycle循环)是间接蒸发制冷技术的一种,与直接蒸发制冷、传统的间接蒸发制冷相比,因其制冷效率高、可降温至湿球温度以下逼近露点温度、降温过程中不改变空气含湿量等诸多优势,自诞生至今已衍生出了多种换热结构,概括为以下两种,如附图1a所示的传统M

cycle、改进M

cycle,如附图1b所示的改进M

cycle比传统M

cycle在理论上更接近露点温度,但单位体积制冷量较低导致集成度较低。所以可基于传统M

cycle原理,通过优化气流流动方式,提升通道板传热效率从而提升降温幅度。目前提升传统M

cycle降温幅度的方式主要为改变换热通道排布方式,改变换热通道板材料种类等。通过改变换热板的加工方式,更改换热板的表面结构影响传统M

cycle传热效果的方法尚未得到有效尝试。
[0003]因此,现有的M

cycle换热通道结构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及换热器,通过在干通道的上下两侧设置相对的凹槽,不仅能够增大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而且能够增强对流换热,削弱干通道中心高速气流消极影响以达到增强传热目的,相比于传统M

cycle,降温更快,降温幅度更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包括两端开口的隔热外壳,所述隔热外壳内设有与所述隔热外壳底壁平行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将所述隔热外壳内部分隔为上下两个通道,位于所述导热板下方的为干通道,位于所述导热板上方的设为湿通道,所述隔热外壳内位于所述干通道出口和湿通道入口所在的一侧设有分流区,所述导热板上位于所述湿通道的一侧设有水膜;
[0007]所述导热板位于所述干通道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上凹槽,所述隔热外壳底壁位于所述干通道的一侧间隔设有与所述上凹槽相对设置且一一对应的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干通道长度方向设置。
[0008]进一步,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均为矩形槽。
[0009]进一步,所述隔热外壳顶壁位于所述干通道的一侧设有水膜。
[0010]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两端开口的换热器外壳,所述换热器外壳内设有制冷模块,所述制冷模块包括上下层叠设置的多个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所述换热器两端分别设有干通道入口和干通道出口,所述换热器外壳上设有湿通道出口,所述干通道入口和干通道出口均与所述干通道连通,所述湿通道出口与所述湿通道
连通,所述干通道入口和湿通道出口分别连接有风机。
[0011]进一步,所述换热器外壳上设有干通道入口转接头。
[0012]进一步,所述干通道入口转接头上设有干通道入口风机接头。
[0013]进一步,所述换热器外壳上设有干通道出口转接头。
[0014]进一步,所述干通道出口转接头上设有干通道出口风机接头。
[0015]进一步,所述换热器外壳上设有湿通道出口转接头。
[0016]进一步,所述换热器外壳内设有水箱,所述水膜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水箱内。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本技术的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通过在干通道的上下两侧设置相对的凹槽,气流流过干通道时,在凹槽所在的位置会出现边界层分离,实现使凹槽之间的空气进行二次流动的技术目的,从而使凹槽表面具有更大的对流传热系数,不仅增大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而且能够增强对流换热,削弱干通道中心高速气流消极影响以达到增强传热目的,相比于传统M

cycle,降温更快,降温幅度更大;
[0019]本技术的换热器,通过在换热器外壳内上下层叠设置强化换热通道结构,能够使不同通道间换热更充分,且削弱了外界高温环境对内部换热的影响。
[0020]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0022]图1a为传统M

cycle换热通道结构示意图;
[0023]图1b为改进的M

cycle换热通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换热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的换热器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M循环原理图;
[0028]图6为常规M

cycle换热通道结构干通道温度变化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干通道温度变化示意图;
[0030]图8为常规的M

cycle换热通道结构的仿真降温幅度;
[0031]图9为本技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的仿真降温幅度。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
隔热外壳;2

导热板;3

干通道;4

湿通道;5

分流区;6

水膜;7

上凹槽;8

下凹槽;9

换热器外壳;10

干通道入口转接头;11

干通道入口风机接头;12

干通道出口转接头;13

干通道出口风机接头;14

湿通道出口转接头;15

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5]实施例1

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
[0036]如图2中所示,本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包括两端开口的隔热外壳1,隔热外壳1内设有与隔热外壳1底壁平行的导热板2,本实施例中,导热板2采用铝制成,导热板2将隔热外壳1内部分隔为上下两个通道,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开口的隔热外壳(1),所述隔热外壳(1)内设有与所述隔热外壳(1)底壁平行的导热板(2),所述导热板(2)将所述隔热外壳(1)内部分隔为上下两个通道,位于所述导热板(2)下方的为干通道(3),位于所述导热板(2)上方的设为湿通道(4),所述隔热外壳(1)内位于所述干通道出口和湿通道(4)入口所在的一侧设有分流区(5),所述导热板(2)上位于所述湿通道(4)的一侧设有水膜(6);所述导热板(2)位于所述干通道(3)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上凹槽(7),所述隔热外壳(1)底壁位于所述干通道(3)的一侧间隔设有与所述上凹槽(7)相对设置且一一对应的下凹槽(8),所述上凹槽(7)和下凹槽(8)沿垂直于所述干通道(3)长度方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凹槽(7)和下凹槽(8)均为矩形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循环的强化换热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外壳(1)顶壁位于所述干通道(3)的一侧设有水膜(6)。4.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开口的换热器外壳(9),所述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依霏王四宝康玲吴凯尧曲凯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