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7974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包括排水井,所述排水井顶部安装有井盖,所述外罩外侧下方阵列分布有可对顶板上的垃圾在阴天或晴天时能够顶起,且同时还能便于环卫工人将垃圾清理导出的顶起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顶起机构,能够使得顶板储存更多的垃圾之外,还能在阴天或晴天时,能够有效的通过伸缩筒底部出水孔将蓄水筒和其内侧的水流干,从而利用水流干减轻伸缩筒重力作用,能够有效的配合着复位弹簧带动伸缩筒、连接杆、双向伸缩杆以及顶板和其上方收集的垃圾向上延伸顶起,进而能够便于环卫工人用最省力和最快的方式将顶板上的垃圾清理导出,因此大大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工作量。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公路排水
,具体为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公路是由若干条道路(路段和交叉口)组成的网路,城市公路的功能基本可以分为四类:交通运输功能、交通运输功能、依托与引导功能和应急功能,尤其在遇连续强降雨的天气时,城市公路能通过导水防涝结构(地下井)进行排水,但现有导水防涝结构的功能依然存在着不完善,就比如;1、其不便于使得导水井盖上的通孔在雨水流入的同时,将堵在通孔内的垃圾疏通和清理堆放,尤其在遇树枝和塑料袋覆盖时,井盖上的导水孔极其容易产生堵塞的问题,因此严重阻碍了公路面大量的积水无法及时排放,进而导致了城市公路面积水严重而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2、其还不便于将随着雨水流入导水井内侧的细小垃圾在阴天或晴天时,自动向导水井口顶起,这就导致了环卫工人在将导水井内侧的垃圾清理导出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从而存在着缺陷;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通过顶起机构,能够使得顶板储存更多的垃圾之外,还能在阴天或晴天时,能够有效的通过伸缩筒底部出水孔将蓄水筒和其内侧的水流干,从而利用水流干减轻伸缩筒重力作用,能够有效的配合着复位弹簧带动伸缩筒、连接杆、双向伸缩杆以及顶板和其上方收集的垃圾向上延伸顶起,进而能够便于环卫工人用最省力和最快的方式将顶板上的垃圾清理导出,因此大大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包括排水井,所述排水井顶部安装有井盖,且所述排水井外侧设置有外罩,所述排水井底部连通有出水管,且所述出水管周圈阵列连接有城市网管,所述井盖底部中间设置有可对水轮在水量冲击力不足的情况下,辅助驱动轴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井盖底部还设置有可辅助清理机构进行启动的联动机构,在靠近所述井盖外圈内部安装有可对卡在进水孔内侧垃圾和树枝往中间推进,且同时起到集中堆放的清理机构,在靠近所述排水井的外侧安装有滤网,且所述外罩底部内侧连接有双向伸缩杆,所述外罩外侧下方阵列分布有可对顶板上的垃圾在阴天或晴天时能够顶起,且同时还能便于环卫工人将垃圾清理导出的顶起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轴承连接在所述井盖底部中间的驱动轴,且所述驱动轴外侧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外侧阵列分布有内吸铁石,所述驱动轴底端外侧固定有水轮;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驱动轴外侧的驱动齿轮,且所述驱动齿轮外侧啮合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中间固定有从动轴,且所述从动轴上方外侧焊接有第一线轮,所述第一线轮外侧缠绕有第
一拉绳,所述从动轴上下外侧均卡设有第一扭力弹簧;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轴承连接在所述井盖外圈内侧的转轴,且所述转轴上下外侧均卡设有第二扭力弹簧,所述转轴外侧中间固定有第二线轮,且所述第二线轮外侧缠绕有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末端连接有滑块,且所述滑块上方活动铰接有推块,所述井盖底部阵列分布有转杆,且所述转杆外侧卡设有第三扭力弹簧,所述转杆外侧缠绕有第三拉绳;所述顶起机构包括连通在所述外罩外侧下方的蓄水筒,且所述蓄水筒内侧下方连接有伸缩筒,所述伸缩筒右侧下方固定有连接杆,且所述伸缩筒底部连通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外侧安装有复位弹簧。
[0005]优选的,所述井盖上方阵列开设有进水孔,在靠近所述井盖中心处阵列分布有外吸铁石,且所述进水孔右端内侧固定有顶块,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进水孔能够有效的将公路面上的雨水导流在导水井内侧,且通过顶块能够有效的对推块进行抵触折叠。
[0006]优选的,所述外吸铁石外侧倾斜面与所述内吸铁石外侧倾斜面的磁极为相斥设置,且所述外吸铁石与所述内吸铁石呈一一对应关系,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外吸铁石与内吸铁石对侧斜面磁极相斥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通过外吸铁石推动内吸铁石、转盘和驱动轴同时旋转,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当水量不够时,依然能够辅助驱动轴进行旋转。
[0007]优选的,所述顶块内端与所述推块外端为抵触设置,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顶块能够有效的对推块进行折叠限位,从而避免了推块凸出在井盖面,即导致影响路面车辆的正常运行。
[0008]优选的,所述驱动齿轮外侧齿条为阵列分布,且所述驱动齿轮外侧与所述从动齿轮为间歇相互啮合,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驱动齿轮的转动,能够间歇的带动从动齿轮间歇的旋转。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拉绳外端与所述滑块为固定连接,且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三拉绳为贯穿连接,所述滑块两端与所述进水孔前后内壁构成左右滑动结构,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第一拉绳向左侧牵引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的带动滑块配合着进水孔内壁向左侧滑动,且同时通过第三拉绳配合着滑块将推块向上竖起。
[0010]优选的,所述蓄水筒与伸缩筒构成升降滑动结构,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蓄水筒能够有效的将路面上流入的雨水进行能量储存,从而使得伸缩筒在阴天或晴天时向上配合着复位弹簧的回弹蓄力将顶板上的垃圾向井口处顶起,从而便于了环卫工人用最省力和最快的方式将导水井内的垃圾清理取出。
[0011]优选的,所述伸缩筒底部出水口孔直径为所述蓄水筒右侧上方进水口直径的六分之一,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蓄水筒能够有效的将过滤之后的雨水大量的导入其内侧,且通过伸缩筒底部的出水口能够缓慢的将储存的雨水在阴天或晴天时缓慢导流到城市网管内侧,因此使得伸缩筒内侧的水在排空时,能够配合着复位弹簧有效的将双向伸缩杆和顶板上的垃圾往井口处顶起。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设置有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通过水的势能能够有效的驱动水轮、驱动轴、转盘、吸铁石和驱动齿轮同时发生旋转,利用转盘外侧等距分布的吸铁石在旋转过程中,能够配合着外侧对应的且磁极相斥的外吸铁石进行推动,以此达到辅助驱动轴旋转的效果,从而使得驱动齿轮带动带动外侧阵列分布的从动齿轮、从动轴和第一线轮间歇的发生旋转,进而能够使得第一线轮外侧缠绕的第一拉绳配合着第一扭力弹簧间歇的向内侧牵
引,与现有的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相比,当水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外吸铁石和内吸铁石的相斥设置能够起到辅助驱动联动机构工作的效果,且通过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设置,能够辅助井盖上的清理机构进行往复工作;2、本专利技术,设置有清理机构,利用第一拉绳向左侧间歇牵引的作用下,配合着转轴、第二扭力弹簧和第二线轮带动第二拉绳、滑块和推块配合着进水孔同时向左侧牵引,且利用转杆、第三扭力弹簧和第三拉绳的设置,能够有效的使得当滑块和推块向内侧牵引时,将推块围绕着滑块上方通过第三拉绳的牵引,并同时配合着转杆和第三扭力弹簧向上方竖直凸起,与现有的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相比,能够通过凸起的推块向内侧滑动过程中,有效的将进水孔上方塑料袋和树枝集中向井盖中间清理堆放,同时还能对进水孔内侧堵塞的沙石进行疏通,因此能够有效的保持进水孔内侧持续处于通水的状态,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当公路面上的雨水通过导水防涝地下井排放时出现堵塞的问题,且第二扭力弹簧的扭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包括排水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井(1)顶部安装有井盖(2),且所述排水井(1)外侧设置有外罩(3),所述排水井(1)底部连通有出水管(4),且所述出水管(4)周圈阵列连接有城市网管(5),所述井盖(2)底部中间设置有可对水轮(604)在水量冲击力不足的情况下,辅助驱动轴(601)旋转的驱动机构(6),所述井盖(2)底部还设置有可辅助清理机构(8)进行启动的联动机构(7),在靠近所述井盖(2)外圈内部安装有可对卡在进水孔(201)内侧垃圾和树枝往中间推进,且同时起到集中堆放的清理机构(8),在靠近所述排水井(1)的外侧安装有滤网(9),且所述外罩(3)底部内侧连接有双向伸缩杆(10),所述外罩(3)外侧下方阵列分布有可对顶板(1001)上的垃圾在阴天或晴天时能够顶起,且同时还能便于环卫工人将垃圾清理导出的顶起机构(11);所述驱动机构(6)包括轴承连接在所述井盖(2)底部中间的驱动轴(601),且所述驱动轴(601)外侧固定有转盘(602),所述转盘(602)外侧阵列分布有内吸铁石(603),所述驱动轴(601)底端外侧固定有水轮(604);所述联动机构(7)包括固定在所述驱动轴(601)外侧的驱动齿轮(701),且所述驱动齿轮(701)外侧啮合有从动齿轮(702),所述从动齿轮(702)中间固定有从动轴(703),且所述从动轴(703)上方外侧焊接有第一线轮(704),所述第一线轮(704)外侧缠绕有第一拉绳(705),所述从动轴(703)上下外侧均卡设有第一扭力弹簧(706);所述清理机构(8)包括轴承连接在所述井盖(2)外圈内侧的转轴(801),且所述转轴(801)上下外侧均卡设有第二扭力弹簧(802),所述转轴(801)外侧中间固定有第二线轮(803),且所述第二线轮(803)外侧缠绕有第二拉绳(804),所述第二拉绳(804)末端连接有滑块(805),且所述滑块(805)上方活动铰接有推块(806),所述井盖(2)底部阵列分布有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超马晋李彦伟王辉辉苏鹏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