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06626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引导组织再生膜是由外层和内层两层结构组成,其中外层为具有微米沟槽结构的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内层为具有芯壳结构的载奥硝唑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聚羟基丁酸酯纤维膜,其中奥硝唑位于纤维膜的壳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位于纤维膜的芯层,内层通过乳液静电纺丝法技术复合到外层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溶剂浇铸法以及乳液静电纺丝技术,将奥硝唑、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聚羟基丁酸酯复合,构建了双层结构的复合GTR膜。其制备方法简单,成膜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促进伤口创面愈合作用、抑菌性能和主动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性能,符合生物体内应用的要求,作为一种有抑菌作用以及诱导组织再生作用的生物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学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双层结构且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各种疾病,是导致人类牙齿缺失的重要原因。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当前我国成年人中80%~ 97%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35

44岁居民牙龈出血检出率为77.3%。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指出,我国35

44岁居民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人均3.77颗牙存在牙龈出血症状,牙石检出率为 96.7%,人均 20.09 颗牙有牙石附着。与十年前相比,牙龈出血检出率明显上升,35

44岁人群的牙周健康需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关注。牙周病不仅会影响口腔健康,对全身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0003]牙周病治疗的目标一是阻止疾病进展,二是使丧失的牙周组织再生。其中实现牙周组织的再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刮治、根面平整及植骨术等都只能恢复部分牙周组织的结构并会残留牙周袋,难以实现牙周组织的完全再生,而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1982年Nyman等利用微孔滤膜覆盖动物牙周骨缺损区探讨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发现屏障膜能够阻挡牙龈上皮及其结缔组织与缺损创面直接接触,原有裸露根面出现新生牙骨质沉积并有部分胶原纤维植入,表明屏障膜对残存于缺损环境中的牙周膜细胞的增殖、生长有引导作用,受损牙周组织具备再生潜能,由此提出了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的概念。
[0004]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是利用GTR膜的物理屏障作用,将不同类型的组织隔离开,将缺损区外侧的结缔组织阻挡于缺损外,使缺损区内侧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在牙根面迁移、附着、增殖和分化,从而诱导牙周组织的再生。由于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实现牙周修复的原理是通过在不同组织之间放置隔离膜作为物理屏障,以阻挡牙龈结合上皮和牙龈结缔组织根向迁移,并选择性的为牙周膜细胞群提供迁移空隙,促进新附着的形成实现牙周组织的再生。因此,GTR膜材料的各项性能成为该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单纯的GTR膜只是起到了机械性阻挡和隔离作用,缺乏抑菌及主动诱导组织再生的能力。
[0005]尽管大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病例报告研究等都已证实GTR技术对于牙周和骨缺损再生修复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其仍然存在着失败的风险或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由细菌引起的术后感染以及组织再生量有限,目前被认为是GTR失败的主要原因。
[0006]因此,如能将GTR膜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修饰或改性,与抗菌药物及生长因子等结合,改善GTR膜材料的性能,有望解决以上提到的目前GTR术存在的问题。
[0007]一般来说,理想的GTR膜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能满足GTR的基本要求,即有效地抑制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的移动,促进牙周膜细胞生长;(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同时无细胞毒性及免疫原性;(3)在体内可降解,降解产物对组织无副作用,
降解速率可调节,并与组织再生速率相协调;(4)加工性能好,易塑形,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柔韧性和外科手术可操作性。
[0008]目前,以Bio

Gide为主要代表的胶原膜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价格昂贵,在国内尚难大量使用,而国内生产的引导组织再生膜存在工艺复杂、价格高、不利于细胞生长增殖及组织修复以及成骨效果不稳定等缺陷。此外,国内外绝大多数传统的GTR膜均未搭载药物,没有兼具抑菌作用以及主动诱导组织再生的能力。因此,研制开发一种理想的具有抑菌作用并能主动诱导组织再生的功能性GTR膜材料势在必行。
[0009]此外,传统的GTR膜几乎均为单层结构,主要是利用某些生物材料形成隔膜作用,使得受损组织局部免受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等的影响,从而使得组织再生修复。但是,单层结构的GTR膜无法完全满足组织修复的需求。因为,GTR膜放在牙周组织缺损区,内侧面贴着牙周组织缺损区,外侧面贴着牙龈组织。理论上既要求其内侧面能使缺损区内侧的牙周膜前体细胞优先在牙根面迁移、附着、增殖和分化,又要求其外侧面能将缺损区外侧的来自牙龈的结缔组织阻挡于缺损外,防止结缔组织长入缺损区。这样的话,贴着牙周组织缺损区的材料最好为模仿细胞外基质结构的三维多孔结构,以利于牙周膜前体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而贴着牙龈组织的材料最好是致密结构,以阻止成纤维细胞长入缺损区,否则会影响牙周组织修复效果进而导致GTR术的失败。而单层结构的GTR膜不可能做到一面是三维多孔结构,一面是致密结构,而双层膜的设计则能达到该需求。
[0010]此外,既往GTR膜的设计多关注于GTR膜内侧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膜等牙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的效果,往往忽略了GTR膜外侧牙龈组织的修复情况,而牙龈组织长得好与坏、快与慢对于患牙最终的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外侧牙龈组织长的不好,不仅会影响牙周组织在牙根表面的附着程度,使牙周再生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影响患牙的美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同时兼具抑菌作用及主动诱导组织再生作用的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
[001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的制备方法。
[0013]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其特征在于该引导组织再生膜是由外层和内层两层结构组成,其中外层为具有微米沟槽结构的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内层为具有芯壳结构的载奥硝唑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聚羟基丁酸酯纤维膜,所述奥硝唑位于纤维膜的壳层,能早期大量释放,有效发挥抗菌作用,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位于纤维膜的芯层,能缓慢的持续的释放,长期稳定的发挥诱导组织再生的作用。此外,该双层膜内层膜的结构模拟细胞外基质的三维多孔结构,外层膜虽为致密结构,但朝向牙龈组织面设计成微米沟槽拓扑形貌结构,使外层膜在阻挡成纤维细胞进入缺损区的同时,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加速牙龈组织再生,以达到更好的患牙牙龈、牙周组织修复的效果。
[0014]所述内层载奥硝唑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聚羟基丁酸酯纤维膜
通过乳液静电纺丝法技术复合到外层具有微米沟槽结构的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上。
[0015]上述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为:首先制作具有微米沟槽拓扑形貌的硅板,采用浇铸法制备外层具有微米沟槽拓扑结构的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然后采用乳液静电纺丝法将主要由聚羟基丁酸酯、奥硝唑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构成的乳液静电纺丝液制备成内层具有芯壳结构的奥硝唑/bFGF/聚羟基丁酸酯纤维膜复合到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其特征在于该引导组织再生膜是由外层和内层两层结构组成,其中外层为具有微米沟槽结构的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内层为具有芯壳结构的载奥硝唑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聚羟基丁酸酯纤维膜。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奥硝唑位于内层纤维膜的壳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位于内层纤维膜的芯层。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载奥硝唑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聚羟基丁酸酯纤维膜通过乳液静电纺丝法技术复合到外层具有微米沟槽结构的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上。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为:首先采用浇铸法制备外层具有微米沟槽拓扑结构的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然后采用乳液静电纺丝法将主要由聚羟基丁酸酯、奥硝唑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构成的乳液静电纺丝液制备成内层具有芯壳结构的奥硝唑/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聚羟基丁酸酯纤维膜复合到外层具有微米沟槽拓扑结构的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的光滑面上。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聚羟基丁酸酯浇铸膜制备工艺为:将聚羟基丁酸酯溶解在三氯甲烷中,充分搅拌并超声震荡,即为外层浇铸液;将上述外层浇铸液缓缓滴加到具有微米沟槽结构的硅板上,静置于通风环境下,缓慢挥发溶剂24

96h后揭膜,即得。6.按照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双层载双组份药物的功能性引导组织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林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