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637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制动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动阀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内设置有主膜板,主膜板上连接有作用阀杆,作用阀杆穿过第二腔室后伸到第三腔室内,第三腔室内设置有作用阀,第二缸腔室设置有作用膜板,作用膜板与作用阀杆连接;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列车管接口和控制风缸接口,第二腔室上设置有大气接口,第三腔室上设置有副风缸接口和制动缸接口;所述第三腔室内设置有隔层,隔层位于制动缸接口下侧,隔层上设置有小孔,制动缸接口上设置有限制小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动的三压力制动阀。动的三压力制动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动阀
,特别涉及一种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

技术介绍

[0002]原有的三压力制动阀在制动时作用阀杆顶开作用阀,副风缸进入制动缸,在制动保压位时,作用阀上部有副风缸的空气压力,如图2。
[0003]三压力的制动阀制动时受力示意图见图3,控制风缸空气压力向上的作用力、列车管空气压力向下的作用力、制动缸空气压力向下的作用力。
[0004]在制动开始,作用阀杆就打开作用阀,副风缸的压力空气就进入制动缸及作用膜板上方。由于到制动缸的压力空气没有受到限制,副风缸压力空气到制动缸及作用膜板上方较快。而主膜板上下两侧的列车管与控制风缸空气压力在减压后就不再变化,故副风缸压力空气充入制动缸开始就过多,作用在三压力机构上向下的作用力大于向上的作用力,作用阀杆下移,制动缸的压力空气向大气排一些,制动缸空气压力降低一些,需经过一段时间,三压力机构才能达到平衡,制动缸空气压力才趋于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
[0006]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内设置有主膜板,主膜板上连接有作用阀杆,作用阀杆穿过第二腔室后伸到第三腔室内,作用阀杆伸到第三腔室的一端可与第三腔室内设置的作用阀的胶面接触或分离,第二腔室内设置有作用膜板,作用膜板与作用阀杆连接;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列车管接口和控制风缸接口,列车管接口位于主膜板上侧,控制风缸接口位于主膜板下侧,第二腔室上设置有大气接口,大气接口位于作用膜板下侧,第三腔室上设置有副风缸接口和制动缸接口,副风缸接口位于作用阀上侧,制动缸接口位于作用阀下侧;所述第三腔室内设置有隔层,隔层位于制动缸接口下侧,隔层上设置有小孔,制动缸接口上设置有限制小孔。
[0008]在第三腔室内设置隔层,且在隔层上设置一个小孔。在制动时,小孔限制副风缸压力空气进入作用膜板上方的速率。并且,在制动缸接口处设置限位小孔,在制动时,限位小孔限制副风缸压力空气进入制动缸的速率。
[0009]在制动开始时,由于副风缸进入制动缸的压力空气受限制小孔限制,副风缸压力空气进入制动缸受到控制速度较慢。进入作用膜板上方的制动缸压力空气也受到小孔的限制,三压力制动阀较快达到平衡,制动缸空气压力较快稳定,制动缸无排向大气的过程,从而控制了制动缸空气压力的波动。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与作用阀杆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作用阀杆动作时相对于第一腔室移动,则作用阀杆不能与第一腔室的上部固定。作用阀杆与第一腔室的上部之间设置密封圈,可避免压力空气通过作用阀杆与第一腔室上部之间的间隙。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隔层与作用阀杆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作用阀杆动作时相对于隔层移动,则作用阀杆不能与隔层固定。作用阀杆与隔层之间设置密封圈,可避免压力空气通过作用阀杆与隔层之间的间隙。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作用阀杆的上段设置有延伸到作用阀杆上端的中心孔,作用阀杆位于第二腔室内的圆周上设置有排气口,排气口与中心孔连通。当作用阀杆降下时,制动缸的压力空气可经中心孔和排气口排向大气,保证快速缓解。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作用阀杆的上端可与作用阀的胶面接触或分离。作用阀杆降下时,作用阀杆与作用阀的胶面分离,则中心孔的上部开口与制动缸连通,制动缸的压力空气能经中心孔和排气口排向大气。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在结构上依次连接,主膜板位于第一腔室中部,作用膜板位于第二腔室上部。作用膜板夹在第二腔室与第三腔室之间进行限位。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腔室内设置隔层,且在隔层上设置一个小孔。在制动时,小孔限制副风缸压力空气进入作用膜板上方的速率。并且,在制动缸接口处设置限位小孔,在制动时,限位小孔限制副风缸压力空气进入制动缸的速率。在制动开始时,由于副风缸进入制动缸的压力空气受限制小孔限制,副风缸压力空气进入制动缸受到控制速度较慢。进入作用膜板上方的制动缸压力空气也受到小孔的限制,三压力制动阀较快达到平衡,制动缸空气压力较快稳定,制动缸无排向大气的过程,从而控制了制动缸空气压力的波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原有三压力制动阀的部分结构图;
[0019]图3是原有三压力制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

第一腔室;2

第二腔室;3

第三腔室;4

主膜板;5

作用阀杆;6

作用阀;7

作用膜板;8

隔层;11

列车管接口;12

控制风缸接口;21

大气接口;31

副风缸接口;32

制动缸接口;33

限制小孔;51

中心孔;52

排气口;81

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室1、第二腔室2和第三腔室3,第一腔室1内设置有主膜板4,主膜板4上连接有作用阀杆5,作用阀杆5穿过第二腔室2后伸到第三腔室3内,作用阀杆5伸到第三腔室3的一端可与第三腔室3内设置的作用阀6的胶面接触或分离,第二腔室2内设置有作用膜板7,作用膜板7与作用阀杆5连接;所述第一腔室1上设置有列车管接口11和控制风缸接口12,列车管接口11位于主膜板4上侧,控制风缸接口12位于主膜板4下侧,第二腔室2上设置有大气接口21,大气接口21位于作用膜板7下侧,第三腔室3上设置有副风缸接口31和制动缸接口32,副风缸接口31位于作用阀6上侧,制动缸接口32位于作用阀6下侧;所述第一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制动缸空气压力波动的三压力制动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室(1)、第二腔室(2)和第三腔室(3),第一腔室(1)内设置有主膜板(4),主膜板(4)上连接有作用阀杆(5),作用阀杆(5)穿过第二腔室(2)后伸到第三腔室(3)内,作用阀杆(5)伸到第三腔室(3)的一端与第三腔室(3)之间设置有作用阀(6),第二腔室(2)内设置有作用膜板(7),作用膜板(7)与作用阀杆(5)连接;所述第一腔室(1)上设置有列车管接口(11)和控制风缸接口(12),列车管接口(11)位于主膜板(4)上侧,控制风缸接口(12)位于主膜板(4)下侧,第二腔室(2)上设置有大气接口(21),大气接口(21)位于作用膜板(7)下侧,第三腔室(3)上设置有副风缸接口(31)和制动缸接口(32),副风缸接口(31)位于作用阀(6)上侧,制动缸接口(32)位于作用阀(6)下侧;所述第三腔室(1)内设置有隔层(8),隔层(8)位于制动缸接口(32)下侧,隔层(8)上设置有小孔(81),制动缸接口(32)上设置有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迎春田宇刘保华杨金龙李谋逵杨建平申燕飞安鸿
申请(专利权)人: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