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5522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悬架构造。悬架构造(100)具备纵臂(1),该纵臂(1)连结支承车轮轮毂(5)的轮毂支承部(2)与车身。纵臂(1)具备安装于车身的车身侧安装部(11)和安装于轮毂支承部(2)的轮毂侧安装部(12)。轮毂侧安装部(12)位于比假想线(V)靠下方的位置,该假想线(V)以最短的方式连结车身侧安装部(11)的中心(C)与车轮轮毂(5)的旋转中心(P)。(5)的旋转中心(P)。(5)的旋转中心(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架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悬架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有一种具备将车身与桥壳连结的纵臂的悬架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

3157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但是,在以往的悬架构造中,在以最短的方式连结纵臂安装于车身的车身安装点与车轴的中心的假想线的附近存在纵臂的重心,扭转刚性高。因此,在安装于轮毂的车轮沿车宽方向振动的振动模式中,车轮与纵臂以相同的相位振动,向车身安装点的输入变大,来自车轮的振动容易传递到车身。
[0004]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身的振动的悬架构造。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悬架构造具备纵臂,该纵臂连结车身与支承车轮轮毂的轮毂支承部,所述纵臂具备安装于所述车身的车身侧安装部、以及安装于所述轮毂支承部的轮毂侧安装部,所述轮毂侧安装部位于比假想线靠下方的位置,该假想线以最短的方式连结所述车身侧安装部的中心与所述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
[0006]根据该结构,所述轮毂侧安装部位于比假想线靠下方的位置,该假想线以最短的方式连结所述车身侧安装部的中心与所述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因此,能够使纵臂的重心远离振动的中心,能够使纵臂容易振动。另外,能够将车身侧安装部与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之间的构造设定为,使扭转刚性降低,并且车身侧安装部中的以前后方向为中心的向车宽方向的振动与车轮轮毂中的以前后方向为中心的向车宽方向的振动成为相反相位。
[0007]由此,能够使车身侧安装部与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之间的包括纵臂的构造进行扭转振动,从而抵消车身侧安装部中的振动与车轮轮毂中的振动。因此,可提供能够抑制车身的振动的悬架构造。
[0008]在第二方案中可以是,所述纵臂具有从所述轮毂侧安装部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横部、以及从所述车身侧安装部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
[0009]根据该结构,所述纵臂具有从所述轮毂侧安装部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横部、以及从所述车身侧安装部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由此,能够提高纵臂针对来自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刚性,并且,能够在确保最低离地高度的同时,使重心位于下方。而且,能够将车身侧安装部与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之间的包括纵臂的构造设定为容易进行扭转振动。因此,能够抵消来自车轮的振动,抑制振动向车身的传递。
[0010]在第三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车身侧安装部具有衬套,该衬套包括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配置的前后弹性体以及沿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配置的上下弹性体,所述上下弹性体具有比所述前后弹性体低的硬度。
[0011]根据该结构,所述车身侧安装部具有衬套,该衬套包括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配
置的前后弹性体和沿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配置的上下弹性体,所述上下弹性体具有比所述前后弹性体低的硬度。由此,在车身侧安装部中,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不易发生变形,能够容易以前后方向为中心进行扭转。因此,能够将车身侧安装部与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之间的包括纵臂的构造设定为,将前后方向的刚性维持得较高并且容易进行扭转振动。因此,能够抵消来自车轮的振动,抑制振动向车身的传递。
[0012]在第四方案中可以是,所述纵臂在俯视下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0013]根据该结构,所述纵臂在俯视下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将以上下方向为中心的沿车宽方向的弯曲刚性(或者扭转刚性)设定得比较低。由此,能够将车身侧安装部与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之间的包括纵臂的构造设定为更加容易进行扭转振动。因此,能够抵消来自车轮的振动,抑制振动向车身的传递。
[0014]在第五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车身侧安装部和所述轮毂侧安装部经由沿着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延伸的轴构件而被安装。
[0015]根据该结构,所述车身侧安装部和所述轮毂侧安装部经由沿着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延伸的轴构件而被安装。由此,能够在抑制车身侧安装部和轮毂侧安装部中的沿前后方向的平移的自由度的同时,提高以前后方向为中心的旋转的自由度。因此,能够使车身侧安装部与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之间的包括纵臂的构造在将前后方向的刚性维持得较高的同时容易进行扭转振动。因此,能够抵消来自车轮的振动,抑制振动向车身的传递。
[0016]在第六方案中可以是,所述纵臂是通过冲压成形而成的板状体。
[0017]根据该结构,所述纵臂是通过冲压成形而成的板状体。因此,与由管状这样的闭合截面形成的构造相比,能够将以上下方向为中心的向车宽方向的弯曲刚性(或者扭转刚性)设定得比较低。由此,能够将车身侧安装部与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之间的包括纵臂的构造设定为更加容易进行扭转振动。因此,能够抵消来自车轮的振动,抑制振动向车身的传递。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可提供能够抑制车身的振动的悬架构造。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的俯视图。
[0020]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的侧视图。
[0021]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100进行说明。
[0023]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100的俯视图。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100的侧视图。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100的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2中,省略了车轮6的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图3示出车轮6与车身侧安装部11以相反相位振动且纵臂1进行扭转振动的状况。图3尤其示出在车轮6的下端部向外侧位移时、纵臂1的车身侧安装部11的下端部向内侧位移的状态。
[0024]在附图中,箭头F表示车身的前方,箭头R表示车身的后方,箭头U表示车身的上方,箭头D表示车身的下方,箭头E表示车身的外侧,箭头I表示车身的内侧。另外,悬架构造100
通常相对于车身在车宽方向上对称地设置。因此,以下以左方的悬架构造100为代表进行说明。
[0025]<悬架构造>
[0026]如图1至图3所示,悬架构造100是将车轮6悬挂于车身(未图示)的系统。悬架构造100具备将轮毂支承部2与车身连结的纵臂1。另外,悬架构造100具备将轮毂支承部2与车身连结的连杆3、以及包括弹簧、阻尼器等的减振器4。需要说明的是,悬架构造100尤其用于后轮的车轮6。
[0027]<轮毂支承部2>
[0028]轮毂支承部2将连结车轮6与车轴(未图示)的车轮轮毂5经由适当的轴承(未图示)支承为旋转自如。车轮轮毂5将车轴支承为旋转自如。车轮轮毂5被固定于车轮6。车轮轮毂5与车轮6一体地旋转,与车轮6一体地振动。
[0029]轮毂支承部2具有支承车轮轮毂5的环状的主体22、以及安装纵臂1的轮毂侧安装部12的纵臂安装部21。
[0030]如图2的侧视图所示,纵臂安装部21从车轮轮毂5的旋转中心P延伸至向下方离开的位置。详细而言,在侧视下,纵臂安装部21从车轮轮毂5的旋转中心P延伸至向斜下方离开的位置。而且,纵臂安装部21具有用于插入轴构件12A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构造,其中,所述悬架构造具备纵臂,该纵臂连结车身与支承车轮轮毂的轮毂支承部,所述纵臂具备安装于所述车身的车身侧安装部、以及安装于所述轮毂支承部的轮毂侧安装部,所述轮毂侧安装部位于比假想线靠下方的位置,该假想线以最短的方式连结所述车身侧安装部的中心与所述车轮轮毂的旋转中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构造,其中,所述纵臂具有从所述轮毂侧安装部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横部、以及从所述车身侧安装部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架构造,其中,所述车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下田晋祐杉本寿敬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