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5477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具,属于载具技术领域。载具包括承载板,承载板具有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第一承载部上表面设置载具吸盘,用于吸附产品;第二承载部具有第一镂空结构,产品的部分结构通过第一镂空结构由载具底部露出;载具还包括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第一限位机构设于第一承载部,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限位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限位机构设于第二承载部,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能够围设形成一限位槽,产品限位于限位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充分保证载具承载产品的稳定性,有助于顺利且准确地完成图像采集和外观检测。助于顺利且准确地完成图像采集和外观检测。助于顺利且准确地完成图像采集和外观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具


[0001]本技术涉及载具
,尤其涉及一种载具。

技术介绍

[0002]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生产线中,由于电子产品往往具有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需要对电子产品的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均进行图像采集,完成外观检测。外观检测设备中需要一些载具承载着产品进行外观检测;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载具在运输的过程中并不能稳定地承托电子产品,导致电子产品的稳定性差,影响图像采集的准确性,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外观检测。
[0003]因此,亟待提供一种载具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具,能够充分保证载具承载产品的稳定性,有助于顺利且准确地完成图像采集和外观检测。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载具,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具有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上表面设置载具吸盘,用于吸附产品;所述第二承载部具有第一镂空结构,产品的部分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镂空结构由所述载具底部露出;所述载具还包括:
[0007]第一限位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限位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
[0008]第二限位机构,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围设形成一限位槽,产品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一限位块均呈L型结构,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围设形成的限位槽呈矩形。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板的所述第一承载部的上表面开设凹槽,所述载具吸盘及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均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
[0011]所述承载板的所述第二承载部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承载板,以形成所述第一镂空结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连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载具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处的第二光源组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包括固定上板和固定下板,以及设于所述固定上板和所述固定下板之间的环形光源:所述固定下板与所述承载板连接,所述固定上板和所述固定下板上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均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00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上板连接于所述固定下板上,所述固定上板用于支撑产品。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机构设于所述固定上板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槽底开设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
第一方向相连通。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壁上开设容置槽,所述环形光源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并支撑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壁上开设阶梯槽,所述阶梯槽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环形光源支撑于所述第二槽体的槽底;所述固定上板的底面设置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位于所述第一槽体内,并能限位于所述第一槽体的槽壁与所述环形光源之间。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承载板上形成有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孔壁,所述第二限位块限位于两个所述孔壁之间。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中将承载板分成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在第二承载部上设置第一镂空结构,产品顶面结构直接裸露,可以直接图像采集,而产品底面的部分结构则由第一镂空结构露出进行图像采集;由于第一镂空结构的设置,只能在第一承载部上设置载具吸盘,载具吸盘可以设计地足够大,增大吸取面积,稳定吸取产品,确保产品在载具上放置的稳固性;同时,通过四个限位块形成限位槽,限位块的侧壁即可作为限位槽的槽壁,对产品进行限位;综上,整个载具能够精准限位和稳定承托产品,有助于顺利且准确地完成图像采集和外观检测。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外观检测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外观检测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多动子直线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升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外观检测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00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多动子直线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提升机构及CCD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载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3]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光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35]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CD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
[0037]100、第一多动子直线模组;101、第一动子;102、第二动子;103、第三动子;104、第一底座;
[0038]200、第二多动子直线模组;201、第四动子;202、第五动子;203、第二底座;
[0039]300、下料机构;301、下料输送线体;302、水平驱动件;303、竖直驱动件;304、下料
吸盘;
[0040]401、第一承载机构;4011、第一安装座;402、第二承载机构;4021、第二安装座;4022、第一旋转驱动件;4023、第一承载吸盘;4024、第一光源组件;403、第三承载机构;404、第四承载机构;4041、第三安装座;4042、直线驱动件;4043、第二旋转驱动件;4044、第二承载吸盘;405、第五承载机构;
[0041]500、载具;501、承载板;5011、凹槽;5012、第一通孔;5013、第四通孔;5014、减重孔;502、载具吸盘;503、第一镂空结构;504、第一限位机构;505、第二限位机构;506、限位槽;507、第二光源组件;5071、固定上板;5072、固定下板;5073、环形光源;5074、第一槽体;5075、第二槽体;5076、第二通孔;5077、第三通孔;5078、定位凸台;
[0042]600、信息录入机构;601、扫描器;
[0043]700、偏移检测模组;701、第三相机;
[0044]800、补充检测模组;801、第四相机;
[0045]900、CCD检测机构;901、检测支架;902、CCD相机;
[0046]10、面检模组;11、第一相机;12、第二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板(501),所述承载板(501)具有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上表面设置载具吸盘(502),用于吸附产品;所述第二承载部具有第一镂空结构(503),产品的部分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镂空结构(503)由所述载具底部露出;所述载具还包括:第一限位机构(504),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限位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限位机构(505),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围设形成一限位槽(506),产品限位于所述限位槽(506)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呈L型结构,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围设形成的限位槽(506)呈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501)的所述第一承载部的上表面开设凹槽(5011),所述载具吸盘(502)及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04)均设于所述凹槽(5011)的槽底;所述承载板(501)的所述第二承载部开设第一通孔(5012),所述第一通孔(5012)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承载板(501),以形成所述第一镂空结构(503);所述凹槽(5011)与所述第一通孔(5012)沿所述第一方向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5012)处的第二光源组件(507),所述第二光源组件(507)包括固定上板(5071)和固定下板(5072),以及设于所述固定上板(5071)和所述固定下板(5072)之间的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博众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