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U型管道式防淹负压收集器,壳体由竖管和横管相互连接而成,包括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第一横管,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下端分别与第一横管的左右两端连接,第一竖管的中上部设置进水接口,顶口设定向上延伸的通气管,液位感应管和负压排污管分别穿过第二竖管顶盖上的相应通孔,使液位感应管外接口和负压排污管外接口位于第二竖管顶盖的上方,液位感应管的底口和负压排污管的底口均位于第二竖管内的下部,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上部之间设有连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淹功能,且体积小,成本低,适用于河道及其他水体中。他水体中。他水体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U型管道式防淹负压收集器
[0001]本技术涉及U型管道式防淹负压收集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负压集排水装置设置集水井汇集来自污水源的污水,集水井内设有液位感应管和负压排污管,污水通过负压排污管流入集水井,当集水井中的液位(污水水位)达到设定高度后,负压阀的控制器依据自来液位感应管的感应信号,开启负压阀,负压阀的进口连接集水井中的负压排污管,出口通过连接管道接入负压管路,开启负压阀后,负压管路依靠负压将集水井中的污水抽出,送入负压站(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0003]这种集水井要求污水源的重力排污管与之相适应,使得污水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重力排污管流入集水井,对于具有相应条件的新建污水集排水系统,可以同时考虑重力排污管与集水井,使之相互适应。
[0004]然而,对于已经建成的重力流排污系统,或者不具有相应条件的场合,则可能无法实现重力排污管和集水井的相互适应。例如,实践中一种常见的情形是沿河堤建的住宅,污水通过重力流管道直接排入河道,原有重力流排污管的出口位于河道的最高水位下方,甚至长期淹没在水中,如果设置常规的集水井并使这种重力流排污管的出口接入集水井,河水将进入集水井内。
[0005]由于液位感应管和负压排污都要求集水井上部的空气能够与环境大气自由交互,集水井内的气压为大气压,因此就要求集水井顶部是开放的,因此,现有集水井或类似构造的集水器无法适应于水下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淹负压收集器,且体积小,成本低,能够适应于在河道及其他水体中的安装使用。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U型管道式防淹负压收集器,设有液位感应管、负压排污管及U型管道结构的壳体,所述壳体由竖管和横管相互连接而成,包括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第一横管,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管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第一竖管的中上部设置进水接口,顶口设定向上延伸的通气管,所述第一竖管的顶口与所述通气管之间密封,所述第二竖管的顶口设有第二竖管顶盖,封闭住所述第二竖管的顶口,所述液位感应管和负压排污管的顶部分别设有液位感应管外接口和负压排污管外接口,所述液位感应管和所述负压排污管分别穿过所述第二竖管顶盖上的相应通孔,且与相应通孔之间密封,所述液位感应管外接口和负压排污管外接口位于所述第二竖管顶盖的上方,所述液位感应管的底口和所述负压排污管的底口均位于所述第二竖管内的下部,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上部之间设有连管,其连接部位在竖向上位于所述进水接口的上方,所述连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上部,其管孔与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管孔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竖管的顶口上设有第一竖管顶盖,将第一竖管的顶口封闭住,所述第一竖管顶盖上设有通气管接口,所述通气管连接在所述通气管接口上。
[0009]优选的,所述通气管为硬管或软管。
[0010]优选的,所述通气管为细管。
[0011]优选的,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下端分别通过相应的T形三通与所述第一横管的相应端连接,所述T形三通水平设置,水平向上的外端口上设有三通端盖,将该端口封堵住。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横管上设有竖向向下或水平的检查/维修口,所述检查/维修口上设有检查/维修口盖,将检查/维修口封堵住。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管径相同且等高。
[0014]优选的,所述连管为细软管,两端设有软管接头,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各自的软管接口。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竖管内设有水平过滤件,所述水平过滤件为水平滤网,所述水平滤网在竖向上位于进水接口的下方。
[0016]优选的,所述滤网上设有向上延伸的把手,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支架,所述支架的下端支承在收集器箱体内的底部。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壳体采用密封设计,且通过通气管实现与大气的连通,维持壳体内上限水位上方的大气压和实现空气流通,由此保证了液位感应管和负压排污管能够正常工作;由于壳体采用管道结构,结构简洁,且可以采用标准管件通过常规制备工艺和设备加工制造,无需设置专用模具,有助于实现各件的通用性和可替换性,不仅降低了加工成本,而且还方便维护。
[0018]本技术具有防淹功能,可用于水下和河道、沟渠等水体的涨落带,亦可用于不被水淹的其他场合。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滤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见图1
‑
5,本技术公开的管道式防淹负压收集器设有液位感应管、负压排污管及U型管道结构的壳体,所述壳体由竖管和横管相互连接而成,包括第一竖管10、第二竖管20和第一横管30,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管的左右两端连接,第一竖管、第一横管和第二竖管的管孔依此连通,形成基本上呈U型的管道结构,所述第一竖管的中上部设置进水接口(管口)16,顶口设定向上延伸的通气管50,所述第一竖管的顶口与所述通气管之间密封,所述第二竖管的顶口设有第二竖管顶盖21,封闭住所述第二竖管的顶口,所述液位感应管和负压排污管的顶部分别设有液位感应管外接口61和负压排污管外接口71,所述液位感应管和所述负压排污管分别穿过所述第二竖管
顶盖上的相应通孔,且与相应通孔之间密封,所述液位感应管外接口和负压排污管外接口位于所述第二竖管顶盖的上方,露在所述第二竖管顶盖的外面,可分别连接液位感应连接管和负压排污连接管,所述液位感应管的底口(下端口)和所述负压排污管的底口均位于所述第二竖管内的下部,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上部之间设有连管40,所述连管可以横向设置,其在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上的连接部位在竖向上位于所述进水接口的上方,由此连通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控制水位上限上方的空气空间,所述连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上部,其管孔与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管孔连通。
[0025]通常,所述液位感应管的底口高度优选高于所述负压排污管的底口高度。
[0026]所述第二竖管顶盖与所述第二竖管的顶口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为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可以通过设置密封圈等任意适宜的方式实现所述第二竖管顶盖与所述第二竖管的顶口之间的密封。
[0027]所述第一竖管的顶口(上端口)上设有第一竖管顶盖11,将第一竖管的顶口封闭住,所述第一竖管顶盖上设有通气管接口15,所述通气管连接在所述通气管接口上。
[0028]所述第一竖管顶盖与所述第一竖管的顶口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为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可以通过设置密封圈等任意适宜的方式实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U型管道式防淹负压收集器,其特征在于设有液位感应管、负压排污管及U型管道结构的壳体,所述壳体由竖管和横管相互连接而成,包括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第一横管,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管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第一竖管的中上部设置进水接口,顶口设定向上延伸的通气管,所述第一竖管的顶口与所述通气管之间密封,所述第二竖管的顶口设有第二竖管顶盖,封闭住所述第二竖管的顶口,所述液位感应管和负压排污管的顶部分别设有液位感应管外接口和负压排污管外接口,所述液位感应管和所述负压排污管分别穿过所述第二竖管顶盖上的相应通孔,且与相应通孔之间密封,所述液位感应管外接口和负压排污管外接口位于所述第二竖管顶盖的上方,所述液位感应管的底口和所述负压排污管的底口均位于所述第二竖管内的下部,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上部之间设有连管,其连接部位在竖向上位于所述进水接口的上方,所述连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上部,其管孔与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管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管道式防淹负压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管的顶口上设有第一竖管顶盖,将第一竖管的顶口封闭住,所述第一竖管顶盖上设有通气管接口,所述通气管连接在所述通气管接口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管道式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高世宝,
申请(专利权)人: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